《宗镜录 略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镜录 略讲-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野衲横身四海中,端然回出须弥峰。
  举头天外豁惺眼,俯视十方世界风。
  万聚丛中我独尊,独尊哪怕聚纷纭。
  ————————————————
  头头头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横眠,哪管东西南北天。
  唯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
  密云禅师与憨山大师不同,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老之一,有学问,不仅名动公卿,甚至名动帝王,神宗及其皇太后都是皈依弟子。一生中对历史文化、佛教的贡献非常大。
  憨山大师非常高明,晓得大名之下不能久居,除非涅槃,否则一定出毛病,后来果然出问题,坐过牢,与他同时的四大老之一紫柏真可竟坐牢而死。由此看来,一个人有名以后,其处事之难。
  (编案:憨山德清(1546—1623),金陵人,俗姓蔡,十二岁入南京报恩寺。三十岁,结茅北台龙门。一日粥罢经行,忽然立定而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如大圆镜,影显山河大地;有偈云:“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微;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因发悟无人印证,即展《楞伽经》印证,八个月,经旨了然。五十岁时,坐以私创寺院,遗戎雷州,在狱八个月。)
  密云悟禅师学问没有憨山大师高,但是名气则在憨山大师之上,他深知名是毒,到处请他当大和尚都不去,不过也住持好几个大庙子,弟子很多,他悟了道后,学问自然好起来。诸位青年同学莫以此为标榜,你们经常拿六祖来对付我,只要打坐不要读书,悟道学问就来了,年轻人以这个为藉口,不可以。

  天水潺潺谁解饮
  密云悟悟道以后学问好,有人问他,儒家《中庸》上说:“夫妇之愚,可以予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一般男女生活行为之间都可以懂得道,但是推到形而上最高处,连悟道的圣人也不知道,就是说,凡夫都有道,都知道,到了最高处,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话?这怎么解释?问此话的人都是当代第一流的学问家,功名皆在进士、翰林以上,官好、学问好、道德也好才问得出来。这位师父怎么说?那真是庙子上千古名言: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
  一切凡夫具备,凡夫不知,凡夫如果知道这个就是,立刻变成圣人;到了圣人悟了道呢?他不会觉得有道,如果圣人还保持一个有道的样子,这个圣人就变成凡夫。悟了道的人,这一悟没有悟的形迹,如果自觉得了道,是圣人,那是乘下来的人、昏人。真圣人、得了道的人,不觉得自己有道,否则,乃盗也。
  所以啊!“得失似分”,好像悟道,又好像没有,这“似”字用得好极了!“明昧得失似分”,凡夫与圣人一样都具备,以佛法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东西在自己生命中,只是你没有找出来,“只于明昧得似似分”。
  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尽未来际建佛事门。众生昧之,为烦恼尘劳,从无始来造生死事。于日用中以不识故,莫辩心王与心所,宁知内尘与外尘?
  “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尽未来际建佛事门。”一切圣人悟了道,了了这个事,那就不叫阿赖耶识,而叫真如,换一个名称;也不叫乱作,叫妙用,宇宙中本具这股力量绵绵不绝。悟道者尽未来际,所作所为皆是佛事,永远不再迷昧。
  “众生昧之,为烦恼尘劳,从无始来造生死事。”一切众生迷住了。所以中国人只讲迷与悟,迷的人并没有少样东西,譬如在暗室中,未少一物,只是看不见而已!等到一有亮光,什么都看见,也没有多一样东西,你本来都看见,迷悟之间就是如此。
  “于日用中”,根据《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成语而来。我们平常用的心就是道,因为自己不悟,分不出哪个是心王?哪个是心所的作用?莫辨心王与心所。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内尘?什么是外尘?
  注意内尘与外尘的差别。一般学佛,外尘容易分辨,譬如我的对面是诸位,诸位是外尘,因为诸位引起我里面动脑筋。内尘在里面,看不见,尘劳烦恼、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内尘,一般人检查不出。
  比如大家修养学佛,尽管打坐一天,并不喜欢,并不快乐,坐在那里干熬,看起来象在修行用功,实际上在煎熬。那真是煎熬,道家干脆得很,称修行是焚修,象在火里烧一样难受,又想下坐到外面玩一玩,又想这样不对,不是修道人。坐在那里舒服不舒服呢?烦得很,腿子又发麻,心里头越坐越烦躁,真是焚修、煎熬。这些东西属粗的内尘,容易找到;如果觉得心里一念不生很清净,万事干扰不了,那正是大内尘,“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些要搞清楚。认为悟了道,有境界、有功夫,被功夫(道)的包袱困住了,那怎么叫解脱?那是功夫的包袱,清净也是包袱,两者包袱不同,清净的包袱是白布所困;烦恼的包袱是黑布所困,全是内尘。一般人认不请自己心性本体能所功能的作用,“宁知内尘与外尘”,分不清内缘、外缘。

  智眼方识宝
  如有目之人,处闇室之内,犹生盲之者,居宝藏之中。
  两个比喻,一是等于有眼睛的人在黑暗的房间中什么都看不见,你不能说他没有眼睛,另是眼睛不起作用而已,这是一个比喻。另一个比喻说就象没有眼睛的瞎子在宝藏中,当然找不到宝藏。这是两重比喻,很妙!这两重比喻也等于内尘与外尘、内分与外分的道理。
  无般若之光,何由辩真识伪;阙智眼之鉴,焉能别宝探珠。遂乃以妄为真,执常为断,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不应思而思,集颠倒之恶业。
  这是对仗的文字,很容易懂,不需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主要是说明般若智慧的重要,所以我经常大声疾呼,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但是也离不开功夫,功夫不到,你本有的智慧不会开发,如果执著功夫是道,那就错了,因此般若非常重要。没有智慧的光明,不能分辨真道非道、正道外道;缺了智眼的光明,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宝藏,于是“以妄为真,执常为断。”“不应作而作,投虚妄之苦轮”,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话,换句话说,作修养功夫所用的方法,理搞不清楚,修了半天都是“不应作而作”,结果跳进了“虚妄之苦轮”,一如白居易的诗所警示: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就是这个道理。“不应思而思,不应想而想,不应用而用”。这里指修持方面而言。经常胡思乱想的人要多加注意,应该牢牢记下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你不要以为只是思想一下,没有做出行为,这也是造业,叫思业,思业的果报也很严重。

  良师益友难得
  只为不遇出世道友,未闻无上圆诠,任自胸襟,纵我情性,取一期之暂乐,积万劫之余殃。以日继时,罔知罔觉,从生至老,不省不思。以无明俱时而生,以无明俱时而死;从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历劫逾生未有休日,此身他世几是脱时!
  一篇劝世之文,劝导世界上的人。以前我们都说永明寿禅师专门说老太婆的话,喜欢说劝世文,因为加上几十年人生经验,每一句话都明白易懂,变成劝世文章,每句话也都很严重。
  “不遇出世道友”,老师、朋友、善知识、道友之难找。“未闻无上圆诠”,听不到圆满的解释,善知识难逢,明师良友之难求,因此,东方文化儒释道三家非常注重良师益友,良师就是益友。换句话说,人,即便是是第一流的圣人,开始的时候,多半还是受依他起的影响,靠良师、靠人的影响。完全不靠人的诱导而悟道非常不容易。现在讲一个公案:六祖最初在客栈闻到人诵《金刚经》直至后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当时那个外地旅客出资使六祖去五祖弘忍处求法,并且为六祖出路费,供养六祖老母。现在大家修六祖的庙,后面应该供外江佬才对,那位外江佬才是六祖真正的良师益友。大家都是俗语说的:“新娘进了房,媒人抛出墙”。大家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绍来的!怎么忘了釋迦牟尼佛?所以东方文化非常注重师友,佛经中尤其再三强调善知识的重要。出世的道友更难,出世的道友已经悟道,跳出三界,因此“未闻无上圆诠”。
  “任自胸襟,纵我情性”,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跟我亲近的年轻同学注意这八个字,有些人讲话:我认为怎么样。我说这样啊!那就听你的,你认为怎么样何必来问我,对了就好了嘛!这叫“任自胸襟,纵我情性”。其实良师益友也并不是太难求,只要你真能够尽其事谦虚地学,这当然很不容易啊!老实讲这些都是甘苦了几十年才体会到的。早年读这些经典,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永明寿老婆禅,啰嗦!年轻时自己就犯了这八个字的错。
  “取一期之暂乐,积万劫之余殃”,年轻任性,执著一时的快乐,不晓得自己所造之业,报应留到万动不能转。“以日继时,罔知罔觉。”老婆禅来了,日以继夜皆在盲目的任性中。“从生至老,不省不思。”不肯反省、不肯思想。“以无明俱时而生,以无明俱时而死”,这些都是永明寿老婆禅的文章,来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来;死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走,所以有些学佛的老朋友,见了面会互相调侃地说:“你弄明白一点走好不好?”但也还有同学告诉我“不想悟道”,“为什么?”假使弄清楚了死很不舒服!反正糊涂地来糊涂地走。我说好,你真是天下第一人,有勇气。
  佛经上记载釋迦牟尼佛与堂兄提婆达多的故事,提婆达多反对釋迦牟尼佛,处处与佛作对危害佛,甚至叫人从山上搬大石头要压死佛,结果被佛的一位有神通的弟子一扫把把石头挡回去,佛的大拇趾还因此被碎片弹伤。佛这位有神通的弟子原来不识字,佛教他念扫把,念了扫字忘了把,念了把字忘了扫,搞了好多年,后来悟道,晓得扫把就是这个,扫的干干净净。提婆达多最后活着下地狱,据说,他下地狱的地方还在,此为“生身下地狱”。
  佛到八十一岁快要涅槃时,堂兄弟阿难怜悯堂兄提婆达多,请佛救他,佛说不是不救他,是他不肯出来(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阿难问为什么?佛告诉阿难,提婆达多在地狱里有三禅天之乐,比在色界天当天主还快乐。阿难不信,佛示神通带阿难入地狱,果然看到提婆达多,阿难求他忏悔出离地狱,他告诉阿难在此有三禅天之乐,印证佛所言不虚,把阿难搞得莫名其妙,向佛请示。佛说罗汉知道八万劫以内的事,八万劫以外的事不知,提婆达多是早已成就的大权菩萨,专现魔王身跟佛捣蛋,岂只捣蛋一辈子,佛多生累劫开始学佛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提婆达多,后来生生世世跟佛捣乱。有一生佛变成虱子,提婆达多就变成跳蚤害佛。虱子问跳蚤在哪里吃得又黑又亮蹦蹦跳跳,跳蚤叫虱子到打坐的胖罗汉身上,结果初果罗汉杀生习气未断,一指头把虱子掐死。
  诸如此类,佛讲了许多过去生的因缘,提婆达多总是与佛作对,令佛难堪,釋迦牟尼佛说他永远永远感谢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早已成就的佛,故意现反面作反教育,所以他有本事下地狱,功夫到了不肯出来,佛最后才把这个大秘密揭穿。当然他不是“以无明俱时而生”,也不是“以无明俱时而死”,提婆达多敢在地狱轮转,因为他有这个本事。
  我们不同,我们是盲目地在滚,永明寿禅师形容住是“从一闇室投一闇室,出一苦轮入一苦轮”。“此身他世几是脱时”,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

  佛法但由省力得
  宗镜本怀正为于此。是以照之如镜,何法而不明;归之如海,何川而不入。若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灯;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
  写作《宗镜录》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暗了一千年的房间,刹那间点亮一支腊烛划破黑暗,禅宗顿悟到的道理就是如此,真正悟到那个理,一灯而破千年暗室,一千年的无明破了。
  “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大家做功夫修止观观不起来,佛经上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一照就到了,很容易,什么顿悟不顿悟,顿悟很容易,就是前面所说:“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灯”,怎么点亮这一灯?很容易,就是这一念之间:“无始尘劳,照之唯一观”,一观照一下,无始尘劳就破掉。
  此具足诠旨,信入而不动神情;成现法门,谛了而匪劳心力。若更不信,徒抱惛迷,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