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
索 引
甫上市便一鸣惊人,震撼了美国出版界。一年内销售量高达十万册,盛况远超「与神对话」及「圣境预言书」。
一本纯粹标榜宽恕的心灵著作
一部打破出版与销售常规的新书
「告别娑婆」的深奥哲理
句句颠覆了世俗的价值观
竟能在通俗文学取向的书市里
脱颖而成出版界的新宠
让关怀人类意识进化的人们
由衷感到雀跃与欣慰
若水译作 者 序
葛瑞.雷纳 (Gary R。 Renard)
生于美国麻州,原是职业吉他手。一九八七年受到感召,开始心灵的追寻。一九九0年迁至缅因州,经历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觉醒过程。
他在两位高灵上师指导下,研读《奇迹课程》,并受上师所托,详细且审慎地记录下自一九九二年至二00一年之间所获得的启发。
如今从事投资顾问的工作,并继续写作、旅行、演讲,与世界各地追求心灵的人士探讨形上理念。
当我还住在缅因州的乡下时,两位自称为白莎和阿顿的高灵上师活灵活现地出现于我眼前。他们日后透露了自己的前身曾是耶稣的门徒St。
Thomas与 St。 Thaddaeus──虽然教会将他们封为圣人,其实那并不是他们的最后一世,他们并没有在那一世成道。
这两位来访者无意老调重弹众所周知的灵修观点,他们揭示了宇宙最深的奥秘,探讨人生的真正目的,对近代新出土的〈多玛斯福音〉也着墨不少;最重要的,他们针对近年来流传甚广、将人类思潮推向新禧年的一部旷世灵修经典,做了一番澄清,而且还生动地点出了书中的精髓。
至于你信不信白莎和阿顿的现身,那并不重要,也丝毫影响不到本书的讯息所能带给你的启发和帮助。但我敢跟你保证,若无两位上师提供灵感,我这个胸无点墨的一介凡夫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不论如何,我让读者自己决定这本书的来历。
我个人相信,只要心胸够开放、够宽阔,《告别娑婆》能为修行人士节省下大量时间,无需寻寻觅觅地迂回于灵修道上。一旦真正读懂了书中的讯息,你再也不可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生活和这个娑婆世界了。
对我而言,这一切,正是如此。
本书是根据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到二00一年十二月的会谈资料而写成的,全书以三人对话的方式呈现,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为人形的高灵上师阿顿和白莎。我个人的叙述文字并没有特别标示出来,只有当我必须在三人的对话中插入解说时,会加上一个「注」字。有一点,我必需解释一下,虽然在准备这些文稿的漫长过程中,每次读到书中呈现的那个嚣张跋扈又幼稚无知的自己时,简直如坐针毡,但我仍然坚持不去修饰那些对话以及处处出言不逊的语气。直至今日,回顾起来,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直拖到最后几章的那一段时日,才算真正用心在练习宽恕。
两位上师的解说化为白纸黑字以后,有时会显得咄咄逼人,然而,我可以作证,他们的神态始终是温柔、幽默、谦和、充满慈爱的。就好比有经验的父母,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儿女的语言来修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知道何时应该立场坚定,毫不妥协,然而他们用心良苦的修正,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善的。因此,如果你感到某些说法过于严厉,请记住,他们是为了我好的缘故。阿顿和白莎在跟我说话时,特意用我所习惯的那种对话语调,慢慢将我诱导入他们的教诲里头。白莎事后透露,他们故意用那种调调儿跟我对话,我才可能听得进去。由此,你不难想见我的「程度」了。
说实在,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正确地传达他们的讯息,但我不是完美的,因此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书中仍有谬误之处,无须分说,那必定是我的错误,而非出自两位来访者。还有一点,我需要厘清的,阿顿和白莎不仅允许我,还鼓励我用日后的一些对话来增补先前的讨论,偶尔有些句子也无需拘泥于当时的逐字记录稿,这类的指示,有一部份已顺理成章地纳入书中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缘起虽然是出自他们的指引,仍应视为我个人的作品。
书中所引用的《奇迹课程》章节,也都编入书后的「本书引文与《奇迹课程》章句代码对照索引」中。对于默启这一部课程的「那声音」,我心怀无尽的感激,两位上师也谈论到「那声音」的真实身分。
最后,我必须向这些年来协助我完成此书的众多师友们致谢:Chaitanya York; Eileen Coyne; Dan
Stepenuck; Paul D。 Renard; Ph。D; Karen Renard; Glendon Curtis; Louis
Flynt; Ed Jordan; Betty Jordan; Charles Hudson and Sharon
Salmon,尤其是「奇迹课程基金会」会长肯尼斯(Kenneth
Wapnick)。读者随后会读到,我的上师特别叮嘱我向他请益就教,因而,本书的内容也自然呈现出我从他那里受惠无尽的点点滴滴。不过,我仍须声明,《告别娑婆》里的观点纯属于我个人的诠释与了解,未必代表《奇迹课程》的立场。
关于富裕
节录自「告别娑婆」第十三章 若水译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个下雨的午后,阿顿和白莎第十三次来访,白莎一脸笑容地开始我们的谈话。
白莎:嗨,葛瑞,真高兴看到你,又会面了,真好。我们很高兴你去看肯尼斯了,当然你不必亲自见他,一样也能学到他的观点,但跑这一趟很值得,不是吗?
葛瑞:真的如此,很棒的会晤,我真没想到这位博士这么风趣。
白莎:老弟,欢笑乃是圣灵的招牌,只要你对世界太过认真,你就被它逮住了。
葛瑞:嗯!我要记住多笑一点。我的宽恕还是常常慢了几拍,你一定知道我今天想要谈什么,我希望在接受圣灵指引方面做得更好。
白莎:一切都在计画之内。我们就讨论一下那超乎世界的指引之源吧!我们今天不会逗留太久,所以让我们切入正题。你念过〈颂祷〉那一篇文章了吧!
葛瑞:当然,我喜爱得不得了。
白莎:那么让我们先说说「什么才是真祈祷」,你该如何在不求「附带利益」之下而获得附带的利益。
……。
……。
葛瑞:说实话,我还真怕我的夏威夷之梦会破碎,没有想到我对这个岛的执着还挺深的。
阿顿:你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内疚,想搬到夏威夷去住,有什么可非难的呢?每个人都得找个地方栖身,只是各有所好而已,所以不必再为此自责了。连鲸鱼都聪明得知道该去夏威夷过冬,你也不笨,为何不能去那里?
葛瑞:「长安居,大不易」,我只担心自己的经济条件在那儿撑不了多久。
阿顿:那是因为你把马车架在马的前面了。算你好运,我们今天所要谈的,正是如何帮你把马放回马车的前面。
白莎:你必须先了解一点,不论你的境遇如何,你都是纯洁无罪的。世上有些人会为自己的贫穷感到内疚,有些人则为自己的富裕感到内疚;你可曾想过,在你数不清的轮回梦境里,你曾经富过多少世,又穷过多少世?但要记得,没有一世是真的,都是一场徒然的梦。
我曾经提醒过你,如果你已经真正把握了这部课程的基本理念,你所学到的那些原则,必然能够套用在具体的生活之中。比如说吧,当你十分渴望某个东西时,表示你一定已经把自己视为一具身体,或是认定自己跟上主分裂了;否则,你怎么可能还会渴望任何东西?你若是一个灵,或与上主一体的,你便一无所需了。只要你能记起自己其实不是这一具身体,便不难退后一步,看清自己渴望之物何其虚幻,何其无价值。
再澄清一次,我们不是要你放弃世上任何物质,我们只是教你如何去看它而已。你若有所需求,表示你是匮乏的,才会有此欲望;这时你应记得,其实是自己有意用它来取代上主。因此,你与祂的分裂才是问题的症结,你只是在做一个匮乏的梦,这全不是真的。从此,你不会把世间任何一物的价值置于另一物之上了,你会记得它们全是同样的虚无。
基督一无所需。如果你有所需求,表示你着眼于小我的脆弱;你若一无所需,表示你已着眼于基督的大能。
……
……
阿顿:在你的个案中,匮乏显现为一种经济问题,那仍是你潜意识的内疚引发出来的。不要为此难过,世上还有更糟的呈现方式的,你的问题远比罹患绝症或其它棘手危机要好多了。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宽恕它了,你的血压正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数一数你的福气并感谢吧,你的人生课题还算是容易应付的。更何况,你的宽恕已经慢慢唤醒你对生命真相的觉知了。
葛瑞:我已经慢慢明白该如何祈祷,如何与上主同在了,但我还不太明白你说的「附带利益」这个观念。
阿顿:好吧,我们就简单地解释一下,然后就该告辞了,让你自己好好地练习。「熟能生巧」!记得吗?
你不妨这样去看:如果虚幻的娑婆世界永远变化无常,而上主却是永恒不易的,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你所需资源的来源?匮乏的问题只是分裂之念的象征,只因你把信心全放到不可信赖之物上,问题才严重起来。你若认为自己的资源都是来自世间的某物,比如事业、工作或是特殊才能,那么外界一有变动(世界保证是变化无常的),你就落难了。你那虚幻的资源随时都有失落的可能。
除非你的终极资源是不可能变化,也不可能失落的,那么,你才算是把信心放对了地方。如今,你可以把过渡性的工作及努力,当作一种工具,象征着你那源源不绝的资源的一种形式。如今,你的终极源头成了取之不尽的泉源,它会以「灵感」的形式随时给你具体的指引。
万一你谋生的工具「坏了」,又有什么关系,你无须紧抓着不放,因为那不是你真正的「资源」所在。你的终极资源若是源源不绝的,那么一个工具坏了,很快会有另一个工具前来递补,它会很自然地透过「灵光一现」的方式出现的。这是最好的安心法门,因为你知道你绝不可能失落那个终极资源的。
葛瑞:我慢慢体会到你所说的话了,但你能否更具体地形容一下那个「附带利益」?
白莎:……。。
我来举个实例吧!当你冥想时,不妨观想自己牵着J兄或圣灵的手,迈向上主。然后想象你把所有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以及执着的偶像都当成一种礼物,放在祂的祭台上。你不妨告诉上主你对祂的爱,并且感激祂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你的生命永远安全无虞,永远一无所缺。然后,安静一会,沉浸在「上主不只把你创造得像祂一样,还永远与你同在」这一真相里。此刻,决心放下一切,结合于上主的爱内,让自己全然消失于合一的喜悦中。
数日之后,也许在你吃三明治时,或是在电脑前工作,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灵感,答复了你的问题。你可知道,灵感的原文inspiration
的字根就是 in
spirit;你一与灵性结合,答案自然出现。人们终日忙着要求上主答复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知道如何祈求的话,也该知道答案会如何出现才对。祂的答复绝不会是有形可见的,而是由你心中冒出的一种无声无息的指引,也就是一个灵感,〈颂祷〉称之为「上主之爱的回响」:
任何一种答复,只要是来自上主,都会符合你当时心目中的需要。然而,这不过是圣灵答复的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