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这种大胆假设,胡适之看了会不会晕啊?
在一团历史迷雾之上,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当时墨家大行天下,知识分子几乎非儒即墨。
从木匠到宗师
墨子他家可能是木匠世家,因为当时工匠是世袭制度,所以推定墨子从小就接受木匠活的耳濡目染,所以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超强,如果考劳动技巧、科学创造,墨子在诸子百家中那绝对是头一份。
据说墨子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
据说墨子见天上鹰飞鸟翔,就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
据说墨子比当时的巧手、后世的木匠祖师爷鲁班更早的发明了云梯;
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的液体是有颜色的,墨子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百姓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伟大的墨子啊,这才是中国文明史上极其重大的发明。
有如此手艺、有如此聪明的大脑,墨子要在这世界上混碗饭吃,可比贫贱时的管仲、孔丘容易多了。
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能超越平凡的生活,一个木匠,怀着兼爱天下的理想,满怀激情,上路了。
眩彩身影
墨子生平流传后世最广的故事就是救宋。
楚国当时是南方的大国、强国,而宋国是中原地区的小国、弱国。楚王为攻打宋国,请公输般制造了一批云梯,准备随时进攻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面吩咐禽滑厘带领300 多人前往宋国支援,一面亲自前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不义之战。
墨子日夜不休,裂裳裹足,走了十日十夜而至于楚国都城郢。
墨子先见到了公输般。公输般说:“您见我有何吩咐?”墨子说:“北方有个人欺侮了我,想请您杀了他。”公输般一听,顿时不悦。墨子说:“我愿出高价。”公输般听了更为恼火,愤然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听了公输般的话,心中暗自高兴,站起来再拜公输般说:“咱们就讨论一下你刚才说的义吧。我听说你造了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巧妙的开场、顺理成章的逻辑,公输般栽入墨子的逻辑陷阱,于是带墨子一起去见楚王。这个辩论开篇,比西哲苏格拉底如何?
墨子见了楚王,对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漂亮的衣服,邻居有一件粗布短衣,却想去偷它,舍去美味佳肴,邻居有糟糠,却想去偷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得了偷窃病了。”
墨子又说:“楚国有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相当于彩车与破车之别。楚国有云梦大泽,各种珍贵稀有动物充满其中,有长江,汉水,各种鱼类应有尽有,可谓富甲天下,宋国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简直有佳肴和糟糠之别。楚国有松、梓、楠、樟等名贵木材,而宋国连棵像样的大树都没有,这简直是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之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攻打宋国,这与患偷窃病的人有何区别呢?大王如果真的去攻打宋国,一定会伤害仁义,却不能占据宋国。”
楚王说:“你说的有理。但公输般已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非攻打宋不可了!”
墨子于是解下腰带,围成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输般九次设计攻城用的云梯等器械,墨子九次抵住了他的进攻。公输般攻城的计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
狡猾的公输般又心生一计,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一笑,“你的心思,我明白,你的这个办法,我也能破解。”
公输般、墨子两人谜语般的话,让楚王一头雾水,楚王忙问什么大家什么意思,墨子说:“他的意思,不过是想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没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了,但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多人,已手持器械在宋国都城上等待着你们的入侵呢,种种抵御的方法,我已经都传给他们了!即使你们杀了我,同样也不能得逞。”楚王无奈,只好取消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这个故事,有个黑色幽默般的结尾。墨子回来时,恰巧天下大雨,他想到宋国的闾门内避避雨,而守门人却不愿接纳他,墨子被淋成了落汤鸡。
墨子的财经理念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号召勤俭、“节用”这是墨子学派的一大主要经济理念。勤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不多解释了,值得强调的是,墨子学派把勤俭理论还推升、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号召大家“非乐”。
墨子之所以号召“非乐”,是因为他认为乐只能娱人身口耳目;却要耽误农夫耕田、农妇织布、官吏办事。儒者执有命、服久丧、行厚葬、享音乐,墨子认为这些既荒废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又浪费了已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墨子认为;这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对比来看,儒家的理念是该吃吃、该花花,有“礼”有节;墨家就是能省则省。墨子为了在当政中推行其节用学说;率先从自我做起;布衣草鞋;过着“自苦为极”的简朴生活。
我们的科技奇书《墨子》
《墨子》一书公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非常难懂,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并解释了“小孔成像”问题)、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什么是圆、什么是方)、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
关于“圆”,墨子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墨经上》),原点、周长尽概括其中,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墨子定义为,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墨子定义为,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墨子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这样一个涉及几何、光学、力学、还有染色发明、逻辑的牛书,可惜后世少人问津,书中所蕴含的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直到近代,《墨子》一书才重新引人关注,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其科技含量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子、墨子啊,在春秋战国年代里,在数百年中,儒学与墨学并列为“显学”之列,但称雄学坛数百年后,墨学突然神秘地消失在文化的视野,似乎人们记不得它曾经是那样的横扫百家,叱咤风云。也许是因为墨学在许多方面以儒学为敌,所以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一下时,其命运便已经注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墨子》一书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乃是寄荫于道家,东晋葛洪将墨子列为道家神仙之列,于是《墨子》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道藏》中,让我们于两千年后,看的此书空叹息,为我们伟大民族两千年的一脉科技霞光、一点逻辑心跳扼腕叹息。
孟子:善意铺成炼狱之路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就源于孟子。这位主张“人性本善”的可爱孟子,在他的人生道路尽情挥洒着雄辩、智慧和善意,但纵观两千年经济长河,他的善意在不知不觉间、在一代代假道学的努力下,铺就了中华民族经济大业的炼狱之路。
儒家“左派”
孟子小时候家里也很穷,和管仲、孔子家一样,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比如孟母三迁),但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步孔子的后尘,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但也是没有啥子结果。
孟子死后,其学说在第一个千年中,一直不温不火,伴随着孔子暖暖场子而已,等到了宋代,其地位一下空前高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为理学家、假道学朱熹所推崇,《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到了元代,元朝的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到了明代,因为朱元璋姓朱,所以同姓的朱熹走红,从而把儒家左派孟子越捧越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就是出现在宋代,而恰好是在宋代,孟子学说开始被推崇备至,此后孟子地位越来越高,而资本主义萌芽只是萌芽,这点有些微妙。
孟子那虚幻的“性本善”
孔子去后,儒家分化为众多门派。其后,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到了南宋,有人编了本《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弄得人人都以为孔子、孟子是一条战线的,两人都说人性本善。但实际上,孔子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前一个命题,没涉及过。孔子对人性的判断是含混的,从目前直接流传下来的信息来看,没有发现孔子对人性是善是恶进行过直接、清晰的判断。
孔子对人性的态度看似含混,其实很明确,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个人都包含着全人类的所有性格,看遍人事沧桑的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六个字精准的阐述了人性的同异,这样复杂的人性那是善恶两个字能说清楚的啊?“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其实是个假问题。
孟子这位儒家左派,高呼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
就因为相信“人性本善”,孟子非常推崇井田制的农业经济政策,主张百亩(合现制三十亩)为一田,九田为一井,一井的中间那一田为公田,收成归政府,四周的八田分给八户农民私有,收成归个人。一井上的八户农民必须先耕种好公田,然后才能到自己的一田上去耕作,这样就等于叫给政府九分之一的实物税。当时之所以这样低的赋税,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