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 作者: 张纪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行走江湖 作者: 张纪中-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的确从来没有想到过会以这样的形式复述我对工作、对生活的感受。老实说在以往穿梭而过的日月中几乎没有匀出时间来“感受”,只有仿佛没有尽头的度过。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没有尽头的,有一个终极等在每一个人的前方,偶尔想到这一点的时候,生命的脆弱和仓促感会像夜幕,像晨雾,袅袅将我覆盖。尽管这样的时候少得屈指可数。 

        所以我最终答应了可能对于很多报纸的读者来说并不需要的这样一种叙说。它对于我来讲,在繁忙疾走的大小事物中每天腾出两个小时在这些文字上,有一种触碰岁月的感觉。我的,已经行走了五十几年的日子。这未必不是一件我急需的事情,当我答应了以后我更加的意识到,我需要这样的梳理。也许在你们(读者)的繁忙中,也需要有一天之后这样看待一下的停顿。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你们的空余时间更加的“丰富有趣”,你们的想像在我们做出的事情中得以伸展或彻底夭折。无论如何怎么说,我们的时间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可能还不如对于你们有意思。 

        因为在一切的过程中,我们的时间太快了! 
        大多数人看过我们制作的电视剧,它们也同样“耗费”过你们的时间,比如像现在正在播出的《青衣》,曾经热播了将近一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被你们其中的一些人骂不绝口的《射雕英雄传》,等等。你们的参与强过你们在其他大部分时候的“冷眼旁观”,无论是赞是毁,这都坚定我的意志。毛泽东老人家生前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句话对我的鞭策是,拍几部让你们知道是爱是厌的片子不算难,难就难在永远将片子拍下去而不拍你们不知道的片子。 

        我们的工作就成了“浓缩日月精华”了。它不是“浓缩人生精华”的意思,是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的消耗,到了你们的手中只是那样不能算厚的一盒刻录光盘。换得你们的眼泪,笑容,或者骂声。有的时候我会权衡这样的交换,而现在,除了那样的交换,我又开始用文字与你们的感受交换了。 

        我也期待你们的回应,因为,毕竟你们也有用文字“骚扰”我一下的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二) 
        被一些报纸的娱乐新闻报道了之后的电影电视领域,完全呈现出一片“是非的混水漩涡”状,什么文化感,道德操守,信用,诚实……迹象是就怕你有文化的约束,惟恐你有职业的道德操守,你越不讲信用越不实事求是仿佛你才越“娱记”…… 

        几天前我接到大批娱记朋友的电话,他(她)们在电话里面几乎都是义愤填膺地煽呼我:……周晓文那么说你,难道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吗? 
        虽然我还不能说“曾经被蛇咬”,起码我也几次“在河边湿了脚”,无论娱记们真的是好意(有!)还是闹意(更有!),我知道娱记们的欢乐时光又来了!我小心翼翼地回答:都是陈年的烂谷子事儿了…… 

        一回住处立刻上网查看。《周晓文痛责张纪中独揽大权》。细看。护着我的娱记们煽呼的事实基本都白纸黑字。但是这些黑字…… 
        仅举一原文例证:周晓文说《天龙八部》筹拍时和张纪中的关系还处得不错,惟一意见相左的是用“高清”拍摄还是用“标清”拍摄,周晓文觉得“高清技术现在还不成熟而且电视台也没有相应的设备,放不出高清的效果。最后怎么样?你拿到电视台去播,还不是又改回标清了”。周晓文认为能够解释张纪中坚持用高清拍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标清的成本大家都清楚,蒙不了人,而高清价格的伸缩度则很大。” 

        很多问题我与晓文有意见分歧,但是我不相信极有专业知识的周晓文会说出这样的话。他也不是这样人格的人。两年前拍摄《射雕英雄传》使用的高清晰度摄像机是松下公司赞助提供的,之后《天龙八部》无论我还是投资方都希望还是用高清拍摄,因为虽然现在国内还没有高清播出,但是二○○八年就有了近在眼前,我希望我们制作的片子在技术上不会被快速淘汰,投资方希望一旦高清开播他们投资的片子依然还有播出的价值。所以经过谈判得到中视远图的支持,他们一共提供了五套高清设备,三套完全赞助,两套以普通数字摄像机的租金租用。这就是我们的成本实情。为何这方面不采访我核实一下? 

        文章中还有“张纪中一手把持”“张纪中大权独揽太膨胀”……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用两个词汇表达,很善良也可以说很软弱,很拧可以是很坚强。这些玩娱乐的文人啊,他(她)怎么不用“认真负责”“重任在肩”“事无巨细地处理每一件事”这样的话来描述我的现象呢?我恍然意识到这个专栏对于我的重要性:我总还有一个可以说一千个字清白话的地方,哪怕只说清一个事。 

        值得一提的是《周晓文痛责张纪中独揽大权》的作者这两天一直和我们在一起采访报道,与我们同时看到文章时她大声惊呼:“文章不是我写的!”又补充道:“肯定是实习生写的……我们报社都是这样我也没办法。”有可能她说的是真的,有可能她说的完全不是真的,有可能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在这方面已经失去判断!但是无论哪个是假哪个是真,都不符合这份著名报纸对外宣称的“有人称呼我们是北京报业的黄埔军校”这样光荣的自信,否则这锅混水更黄了…… 

        (三)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个演员。我喜欢表演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过瘾”,因为演戏我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人。因此在所有与表演有关的专业术语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体验生活”,它的神秘性暗示和引导出一段我还不熟悉、又马上有可能深入的生活,并将体验过的此段生活呈现的银幕上。 

        我第一次体验生活是为了拍摄电影《当我们年轻的时光》,我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会冰上运动的年轻人,为此剧组安排我去哈尔滨花样滑冰队练习花样滑冰,也了解滑冰队员的生活。练习花样滑冰都在户外,在零下三十度的冰空气中快速穿行,开始还能够感觉皮肤疼痛,很快连自己的脸在哪儿都搞不清楚了!我还因为拍摄《舞恋》去中国煤矿文工团练习舞蹈,天天和真正的舞蹈演员们一起踢腿、下腰、旋转;也到过四川武术队体验生活,练习武打。在我做演员的短短几年里面过了不少我向往的“体验生活”的日子,尽管生活的真正被体验比想像要现实和艰苦得多,但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状态,都让我兴致勃勃,“来劲得很”!至今耿耿于怀因为自己表演天赋有限,没有机会扮演更多的角色,比如飞行员,比如救火队员,比如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只能以我现在的工作一了私愿。我要拍摄救火队员,但是故事的背景移置到了唐朝,一帮各有意图的“杂人”开创了一个开始有救火队的时代,阴谋与爱情依然是其中故事的主宰,那是一部轻喜剧;我也要拍摄真正的农民,占全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在家勤勤恳恳种地,城市的发展与兴旺使他们放下农具进入了城市,这就是陈枰写城市民工故事的《葵花朵朵》。所有的演员都要去体验生活,去学习救火,练习武功,以及去做民工。了解剧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心态,才有可能把握好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眼神。为了把握戏的质量,我要求导演康洪雷也应该去体验生活,拍摄《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让他去一趟伊拉克体验一下战争,是我们能力不所及的遗憾;而众多的京剧迷为《青衣》里面没有丰富的青衣段子遗憾,我觉得也与导演康洪雷懂一点生活却不懂京剧、没有京剧的生活体验有关。所以,我建议他应该去民工市场,亲自做一次民工。为了帮助我们国家的电视事业,提醒用人单位:从今天开始但凡发现有长得像康洪雷的民工,一定要先用,多方面用,用好用足。 

        在此,我要感谢大家对电视剧事业的支持! 
      第一部分 … 武侠三部曲(1) 
      第一部分 … 
      武侠三部曲(1)  十年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起过“要拍武侠片”的念头。是不敢想:那可不是一个摄像机架着,几个演员站在面前中景、近景地说话。一个侠字,势大无边,香港人已经做的似乎顶峰了,《新龙门客栈》、《青蛇,白蛇》,我只想着拍与社会大主题相关的电视,贫困山区儿童啊,天天站马路的民警啊,等等。“侠”只是我自己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摆脱不了的“私事。” 

        像所有的“侠迷”,我很小就爱看武侠小说。我小时候还看不到“金庸”,那时“金庸小说”的大部分故事,都还在老先生的肚子里。我看《儿女英雄传》,看《七侠五义》、《三侠五义》,还有《小八义》,都是小人书,连环画,一分钱一本、两本,看小人书的厚薄。那时我好像还是小学二三年级,每天放学以后,找一个小人书摊,坐在那儿埋头一直看到天黑。《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小人书也是在那时看的。那是我最初的武侠入门。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连环画已经不够过瘾,太简单,太省略,那时开始看武侠的文字小说,同样还是《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些。 
        全是旧武侠小说。也看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当代英雄故事,也好看,但是还是觉得武侠故事吸引人。可能是因为那些“大侠”距离我们生活的遥远,他(她)们在我们的现实中越是不可能,越是使我们产生无边无际的遐想,越是迷恋。 

        旧武侠小说的特点就是行侠仗义的大侠们来无踪去无影,蹿房越脊,“高来高去”,他们“仗义行侠”的事情主要都是保护皇上,与宫廷相关,与我们的现实大多无关的事情。但是无论他们为了谁,都是修理坏人,手法过瘾,出其不意。 

        “新武侠”小说看得比较晚,都已经是一九九几年了,先看的古龙,只看过一部,《多情剑客无情剑》;梁羽声的只是翻看过,但是我都不是很喜欢,不是那么的吸引我。《笑傲江湖》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先生的小说,书一旦打开,就合不上了,我想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相同的体验。由此金庸先生的十四部小说我全部看了,打小埋在心里的那根“侠”筋又被拨动,加上那时已经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电视经验,胆子也大点了,就动了“拍金庸武侠”的念头。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包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那些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民俗,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哲学,酒文化,食文化,市井文化,等等都韵味隽久地融合在小说的细节中,与人物的情感与情节的进展互为关照,延绵向前。然而真正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打动的,还是弥布在一部、又一部小说中的“侠情”。他的“英雄情长”。那一个带侠的“情”字,不仅仅是人对人的情,还有更深更厚“大义”的情。“深明大义”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面溶解成为常人不及、又是毫不做作的英雄壮举,舒畅了多少捧读“侠作”的读者情怀! 

        这在旧武侠小说中是几乎不会有的。过去的旧武侠小说,它塑造的英雄人物大多是给皇上当侍卫的人,像我看过的《七侠五义》,他们虽然武艺高强,蹿房越脊,但是他们穿行其中的故事,却不是结集着民族和国家的情绪,不是历史之中的大问题。金庸先生的小说往往选择在非常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展开人物的命运,每一个故事都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为铺垫。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令狐冲,还是郭靖、杨过、张无忌、乔峰,他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布衣,身为一介平民,却是忧国忧民,在大是大非上毫不含糊,从一个平常百姓,成就为一个大英雄。而在性格上,他们都是充满着人性,从不回避儿女情长,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样板英雄”。在看金庸先生小说之前,任何一种文字体裁描述的“英雄”,都让我有着“相隔遥远”的感觉,他们的言行、处世,都是“豪言壮举”,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两套人生”。金庸小说中的武侠英雄,虽然是杜撰的人物,在时间上又与我们有着几百年的间距,但是,他们撩拨了我们的心弦,他们引发我们相信,英雄不是非得在特定的场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