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知道,声闻缘觉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三大类的烦恼他只断了一个,就是他不执著,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所以对於无始根本无明他不了解,他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以为是真的,「沉滞真空」,也以为自己证得般涅盘,「即住方便土」。所以四圣法界是方便土,不是真的。四圣法界里面,有诸佛如来应化在其中,帮助他们提升,这我们在前面都说得很多。阿罗汉,我们四圣法界讲第一层阿罗汉,阿罗汉的执著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知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执著,但是执著的习气没断。他在这个层次上用功就是要断习气,习气真的断掉他就提升,他提升到缘觉,就升一层。缘觉是连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但是他有分别,所以在缘觉这个层次上,那是要把分别放下。分别放下他就是菩萨,四圣法界他提升到第三层,他是菩萨。菩萨没有分别,但是有习气,有分别的习气;分别习气放下,他再升一个层次就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最高的层次,就是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他还有什么?他还有根本无明惑存在,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起心动念,《华严经》里面说为妄想。注意,佛在想上加个妄字,这个字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你听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你去想就错了,因为它是妄想。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认为真的还有个根本无明在,那麻烦就大,你往下坠落,不是往上提升。
  这些言语文字,每一个字用意都很深,你听了不理会它就没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你就超越,那一点你就豁然大悟。如果你听了之后想,为什么会有无明?完了,你就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还愈迷愈深。这是紧要关头,大概在这个层次里面的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的智慧、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将悟未悟的边缘,佛菩萨示现,给他一点他就破了,起心动念放下了。起心动念一放下,四圣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变成什么?变成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报土,佛法名称里面叫做实报庄严土,他到这里来。实报庄严土,现在我们真的把它搞清楚了,他是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这个习气妨碍不大,你只要不去执著它,根本不要去理它,没事。
  我们看底下的文,「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余惑就是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尽,住实报庄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我们就知道,假如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没有,实报土也就没有了,常寂光完全现前,那才达到究竟圆满。这个地方,对於后面的两土有个简单的介绍,什么叫方便土?「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菩萨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住实报土。在《华严经》,初住以上住实报土。实报土里面,菩萨的等级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说它真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如果你要说它真有,人家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什么等级?如果还有等级,等级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哪有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是方便说。我们要晓得,那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刚刚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很浓;很久之前就把起心动念放下,那他起心动念的习气就淡薄,从这个地方说四十一个阶级。所以这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钞》里面讲得很明白,为什么佛要这样说?修行的次第一定要说出来,慢慢往上提升,你不能不说,这叫行布,从次第上应当要说明。但是你要晓得,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圆融里面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是真的,说阶级是方便说,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晓得。
  「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烦恼是什么?迷的时候变相了,变的什么?变的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本来没有,根本无明住地烦恼变现来的,它的体,体就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说,《金刚经》讲的「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大师讲他们是分证即佛,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此地讲的一切诸佛,也就是说的这个。不动智,悟时候的本相,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性,自性,《还源观》上讲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是圆满,德行圆满、相好圆满,明是智慧,智慧也圆满,从明这上来讲就是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没有哪个多一点,没有哪个少一点,也绝对不是说,法身菩萨他们才有、一切诸佛才有,我们凡夫就没有,你错了,我们有,人人都有,连蚊虫蚂蚁也有,连饿鬼、畜生、地狱也有。不但这些有情众生有,再跟诸位说,无情众生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所有一切自然现象统统都有,这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下面讲「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这个自性的理体它无性,性我们讲性质,它也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缘不到,叫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但是会缘那就能了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再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论》文。
  我们接著看「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我们从这里看起。在凡夫,确实是世尊所说的五住地烦恼。五住地的烦恼,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佛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说的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这个一切诸佛,就现前境界上来讲,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如果广义上来说,就是佛在这个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都讲得通。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这是从理上讲的,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事上讲,还有五种差别。我们现前的凡夫叫名字即佛,也就是说有佛的名字,无佛之实,假名,名字即佛。我们开始发心学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我们学佛,学佛功夫不得力,烦恼习气还是很重,都在名字位中。学佛有了功夫,那就不是名字,叫观行即佛,有了功夫。什么样的功夫算观行即佛?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叫观行即佛。实在说,这是净土宗,要是其他宗派,观行即佛要有相当的定功,也就是讲的放下,看破、放下。放下多少?至少四禅八定,能够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伏住,他并没有断,伏住,观行即有这样的功夫。有这种功夫的人纵然是不求往生,他来生得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肯定是生天,这是观行即的功夫。
  再向上提升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的标准是阿罗汉以上,也就是四圣法界。六道上面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是相似即佛,很像,修得不错,为什么佛、菩萨称相似?因为他不是用真心,他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用得正。为什么用得正?他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言语、行为跟戒律相应,也就是说佛所教的他全兑现了。做得很像,没有开悟,这个开悟是大彻大悟,就是没有见性。这一见性,十法界就没了,他是真佛,叫分证即佛。为什么叫分证?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他住在哪里?他住在诸佛的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也可以说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这个我们最近在《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常常来听的同学,我们一提诸位就有印象。这些要多提,印象要深刻,我们境界才转得过来,一遍、二遍是决定不行的。所以《华严经》会给我们提很多遍,常常提到,这就是长时薰修。我们凡夫说实在话,有人成就很快,有人多少年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那个成就快的人肯定是一门深入,一样东西他薰得久,它才会起一点作用。我在学佛的早年,刚接触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很欢喜。我记得大概好像是在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管用!遍数少了不管用。决定不可以说我看过一遍、二遍、三遍,这个我知道了。是,你知道了,知道了你做不到。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定的标准是千遍,千遍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门课程真的变成自己,跟自己相应。所以,许多不能成就的,不是别的原因,功夫不够,薰习的功夫不够,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
  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的课程,扎根的课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弟子规》学得好的人,诸位听蔡老师讲得不错,蔡老师至少讲了五百遍,所以他才能讲得好,契入境界,味道尝到了,字字句句法味尝到了。如果真的很恭敬,用恭敬心、用真诚心、用清净心去读诵、去学习,天天不能间断,一千遍,那不一样。一天至少读个三遍、五遍、十遍,它文不长,只有一千多字,念十遍,一遍是一千零八十个字,十遍才一万零八百个字,不多。一天十遍,十天百遍,百天千遍,能够一天不间断,那境界怎么会一样!一千遍读下来之后你就会讲,我相信你讲的不会输给蔡老师,道理在此地。什么东西,我们古人讲的话,遍数!古代私塾,私塾也就是每个家族的子弟学校,请老师来教子弟们。无论是初学,初学是童蒙,六、七岁,刚刚上学,或者是在学校已经念了几年,到十一、二岁了,十三、四岁也有,还是要算遍数,要高声朗诵,才念得熟,老师督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遍数。上的课程叫上书,就是每天念的一段,这一段,今天教的这一段,至少要念一百遍,他才能记住。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天赋不同,标准不一样,从前念书是讲行数。中国古人不能说他不科学,你看他们的书本,木刻版的书本,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无论哪个地方刻的刻版,都是一样的,规矩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说第几面、第几行、第几个字,决定相同,这就是科学。
  天赋高的,根利的,大概每天可以背六、七百字,能背这么多,中等天赋的大概是四、五百字,下根的人大概是二、三百字,所以他就不一样,每个人进度不相同。标准是在哪里?标准是教他念十遍,十遍就能背诵,以这个为标准。老师教你,譬如教你念五百字,十遍背不下来,那就减,四百字,四百字背不下来,背三百字,他是这样教法。所以一个老师教,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进度不一样,学得很踏实。十遍能背下来,这就是他的标准、他的能力,那就教他、督促他背一百遍,这是一般的。如果记性差一点的学生,加一倍,他要背二百遍。到第二天上课,就是昨天上的课背一遍,接著再教底下的文字。从前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几千年,很有效果,跟现在学校讲课程进度真的不一样。人的禀性天赋确实是不平等的,是不齐的,如果把他排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度差的人学得很吃力,程度好的人感到太轻松;总不如过去那种方法有效果,它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而不是有个标准的进度,不是的。这都让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细心去观察、体验,从前这个教学合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要学东西,例如学经书,没有别的秘诀,就是读。你要学一部经,你在这部经上首先你念上一千遍,一千遍熟透了。念的时候不要求解,这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这些,就是念,这叫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一千遍念下来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后得智,看看古大德的注解,你看了之后你能够领悟。天分好的,能在古人注解里悟出更深的道理,为什么?你心是清净的,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生慧,慧能够触类旁通。
  所以这个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就是诸佛不动智,很有道理!诸佛不动智是根本智,是自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皆自有之。这个智慧为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