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一段是论,你们看头一个字是论,这个论是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做的。我们学《华严》,我们找到两个老师来帮助我们,第一个老师是出家人清凉大师,《疏》就是清凉大师做的,要没有他们两个人帮助,这个经文我们看不懂,经文的意思太丰富,这两位老师来协助我们。《论》是李通玄。这两个老师是同时代的人,都是唐朝时候人,而李通玄还是皇室,跟李世民是一家,唐朝皇室。他很难得,他没做官,他一生学佛,以居士身分学佛,对《华严》真的有悟处。我们看到《华严经合论》是他作的,在序文里面叙说的因缘我们看到感到很稀有。他对《华严经》里面有悟处,想给《华严经》做个注解,要想找个清静的环境,当然在山上。在山上就遇到一只老虎,就告诉老虎,我想给《华严经》做个注解,你在这个山上住得久,对这里很熟悉,有没有好的环境,你带我去。那个老虎就带他去,他就跟著老虎走,走到一个山洞里面,那个山洞是老虎窝,一窝老虎。看到那个山洞真的是好,他就跟老虎说行,这个地方不错,那你们搬出去。老虎就搬家,把那个洞就让给他,他就在洞里面修行。他住在那里,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两个女孩子来伺候他,给他烧饭、洗衣服,照顾他,给他准备文房四宝,他所需要的东西统统给他准备好。长者接受她们的供养,从来没跟她们说过一句话,一心专注在《华严经》上。等到《华严经》的注解全部写完,这个时间很长,总得要将近一、二年的时间,完成了。完成之后,这两个女孩子就不见了,他总以为是附近村庄里头的,下山到附近村庄,总是打个招呼谢谢她,这么长的时间照顾,他从来没有问她姓名,也没有说一句话。到山下打听,没有这个人,所以一般讲那是天人来照顾,他有这么多的感应。
我们现在看长者在此地《论》里的解释。「将释此品」,将要解释这品经,就是十住品,「约作五门分别」,五门就是五大段,我们现在讲五大段。这五大段下面就说出来,第一「释品名目」,就是解释品题,为什么叫十住品。第二「释品来意」,为什么佛要讲这一品。第三「明品之宗趣」,跟清凉大师一样,我们刚才看到清凉大师讲的宗趣。第四是「都会断惑次第」,他多了这一点,多了这条,都就是总,总的来会合。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这十个次第,十个次第他都要断烦恼,他断烦恼才能往上提升,讲断惑的次第。为什么他讲断惑,而清凉不讲?我们知道这是大乘圆教,怎样才能证得初住?这在前面我们讲得很多,不起心、不动念,你才能证得。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还断什么惑?烦恼断尽了,起心动念都没有,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凉在前面告诉我们的。从初住往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华严》讲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有没有?诸位想想看,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了,哪来的次第?所以说这四十二个阶级不存在。为什么佛还说这四十二个阶级?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犹存,这是从习气上来说的,不是事实,事实上没有,习气上有。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刚刚把起心动念放下,习气还很浓。这个习气有没有方法断?没有法子断。没有法子断,此地他讲断惑次第,这个断是自然的断,叫无功用道,我们要了解这个意思。长者跟清凉大师的没有冲突,长者在此地是更细腻的告诉我们,你看从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他不一样。我们明白这个意思。所以《疏》跟《论》合起来看,我们对於经义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随文释义」,这解释经文,这都完全相同。他把五门分别的题目说出来,下面一条一条的叙说,先看第一「释品名目,此品说十种住门,名为十住品」。说十种住,这个住前面清凉大师讲得清楚,住怎么讲?慧是能住,理是所住,慧住於理叫做住,十就是它有十个阶级,有十种不同,这称之为十住。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的解释,他解释得详细,他说「始入空界,住空性位」,十住是空性位,所以叫做住。由此可知,到这个地方智慧开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入了初住。入这个地位,真的他入了空界,怎么叫空界?十法界没有了。如果没有到这个层次,没到这个层次就是说他起心动念有,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做无明,无明烦恼,这是无始无明烦恼,这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是菩萨,通常讲十法界他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华严经》是十信位的菩萨。他执著断了,执著习气也没有,分别断了,分别习气也没有,但是他有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一个念头是多长时间?这个我们同学都能够说得出来,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们现在用秒做单位,时间用秒做单位。那是多长?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我们知道电影是怎么形成的?是幻灯片组成的。你看那个胶卷,胶卷一格一格的,一格就是一张幻灯片,张张不一样。它的速度太快,让我们产生了幻觉,快到什么程度?一秒钟二十四格,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就看到好像很逼真。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多少格?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格,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的境界,也是每一格都不一样。我们今天看的感官的世界是什么?就像电影的胶卷的相续相,它的速度太快,二十四格已经让我们眼花,以为好像是真的,现在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格,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够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就是定,定到极处,清净心里面觉察到,这个现象觉察到了。佛给我们讲那是什么地位?八地菩萨。现在初住,十住刚刚进这个位次,住在空界,那就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什么时候把所以然搞清楚?他的功夫还不够,还要再往上提升,他再提升到八地的时候,他就完全明白,那就像弥勒菩萨一样,他能够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这个念头速度太快、太微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不可执持」,你没有办法掌握,它的速度太快,这叫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
现在菩萨是刚刚把无明断掉,无明断掉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了,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初住,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是怎么来的?四圣法界是分别来的,你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执著来的,你有执著就有六道。所以执著没有,六道就没有;分别没有,四圣法界没有了,我们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佛,没有了。没有了他到哪里?他到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他到这里来。这个地方,为什么还有这个境界?因为他有习气,起心动念没有了,起心动念习气有,只要有习气,这个境界就存在。如果习气也没有了,统统断尽,这佛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就是无明习气,这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十法界是假的,诸佛菩萨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我们要问,有真的吗?有。真的是什么?净土经所讲的常寂光净土,真的。那是什么?那是我们的自性、那是我们的真心,永恒不变,它是真的。因为它不是生灭法,所有一切现象是生灭法,只有这个不是生灭法。
所以在大乘教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是平等的,都是从自性所生、所现、所变,没有两样。自性里面的智慧、功德、能力、相好统统具足,没有说哪个比哪个高一点,哪个比哪个差一点,没有,完全平等,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佛菩萨教导我们,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导我们、帮助我们,目的何在?目的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我们也能证得实报土,也能证得常寂光,目的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如果说是求世间的富贵,荣华富贵,名闻利养,那你全搞错了。我们要问,世间荣华富贵、名闻利养,佛法能求到吗?能,当然能。你看,你求成佛都能求得到,这些事情叫鸡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决定能求到,又何况你所求的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你纵然求,你所得到的不圆满,你要是见性,你得到是大圆满,这里头有真乐,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讲到究竟圆满是妙觉位,这真的得究竟圆满。
我们再看第二,「明品来意者,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他讲得比清凉好懂,前面是「须弥顶上偈赞品」,那是劝修。你看赞叹,十住位这些菩萨具足无量功德,我们看了确实非常羡慕,我们在学习「偈赞品」的时候也法喜充满,这是劝修。劝修之后,「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是故此品须来」,劝修讲完,如果十住修行的法门要不说,那不叫落空了吗?所以这品经一定要接著来,来跟我们讲修行证得十住菩萨果位的学习的科目。「十住者,生诸佛大智慧中住。」所以《疏》、《论》合起来看就很容易理解,十住是他生到诸佛大智慧中,心里面就是智慧了,不生烦恼,心生智慧,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不但是分别执著不生,连起心动念都不生,才叫真的大智慧。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起心动念,现在这位菩萨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跟诸佛如来的境界就融合成一体,这叫住。可以说,这个住就是不生烦恼,永远不生烦恼。菩萨在这个时候,有能力与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的众生、六道的众生、三途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求,他就有应,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那就讲观音菩萨,他跟观音菩萨一样,哪个地方有求,立刻他就有感应。应该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现身说法都没有起心动念。这个东西我们很难理解,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能现身?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说话?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常常用四个字,叫不可思议,或者叫不思议境界。我们确实是不好理解,我们对於佛陀这句话,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不清楚。我确实是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这个模糊概念才真的清楚,不再模糊,才晓得感应道交是怎么回事情。
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水我们知道是矿物,它不是生物,它不是动物、不是植物,它不是生物,是矿物。水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我们用善的念头对著它,这感,善念头,「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他把这瓶水放在冰箱里面,这个冰箱是摄氏五度,这个温度它就结冰,把结冰拿出来,放在显微镜里面看它的雪花,看结冰的形相就看到很美很美。我们外面挂著有江本博士的这些实验的作品。如果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我不喜欢你、讨厌你」,它的结晶就变得非常丑陋。反覆的实验,实验了十几万次,一点都不差。证明什么?证明水懂得人的意思,它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听音乐,给古典音乐给它听,它的结晶很美;给现在摇滚乐去给它听,现出来的相就很难看,它懂得!给它看的时候,我们也不必起心动念,写个爱字贴到水瓶上,写个感恩贴到水瓶上,它的结晶都很美,写个讨厌,或者是写个战争、死亡,这些字样贴上去,它结晶就很丑陋。
我们从这个实验当中明白了,诸佛菩萨真的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他自自然然的反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感,有的时候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他来应的时候,他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示现种种修行的样子来教给我们,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真叫不思议境界。他不是不起作用,他起作用,起作用能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还源观》里面所讲的「随缘妙用」。他妙在哪里?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妙在这里。我们凡夫就不行,不但六道,连四圣法界都起心动念。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但是起心动念,那就不妙了。所以这个妙用,我们才晓得它不是在阿罗汉,它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妙用。阿罗汉有没有来应化?有,他不妙。真正的阿罗汉,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菩萨没有分别,他有分别的习气,他有妄想;十法界里面的佛,他分别习气断了,他有妄想,那都不妙。所以,随缘妙用不是对十法界说的,那是初住以上的,他们真的是妙用。
这是生诸佛大智慧中,就是跟诸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