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传火弃维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休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荣,毕,执
事陛者皆罢。苇我、桃枝,以赐公卿、将军、特侯云。
古代的雄为今日乡间道土驱鬼底前影,不过人数与装束不同而已。西藏、蒙古底跳
鬼或打鬼,相传是纪念西藏古时佛徒刺一个毁法底王底庆典,但也与摊底意味差不多,
大概也是从古巫术流行下来底。
摊以外还有厌胜底方术。《封禅书》所记周灵王时,苍弘劝方怪之说,依物怪以降
诸侯,与汉武帝时,巫益厌胜底方术相似。书中又说秦德公“作伏们,碟狗于邑之四门,
以彻盎苗”。秦汉人主求神仙,一方面就得拔除邪恶,故所立底洞都与厌胜有关。如五
帝之把起于五行说流行以后,秦哀公柯白帝,汉高祖加调黑帝,以后增为五万,在武帝
时,《淮南子》已想象五方帝底人格。今将《天文训》所述五方之神表列于下。
此中勾芒、后土为最有名的神。勾芒底信仰很古,《墨子·明鬼》已记其显灵之处。
后土底崇拜到现在还不衰。汉时五方五行底观念很强,放日也有吉凶。占日底人为日者。
如武帝时底少翁“以胜日驾车辟恶鬼”,《索隐》说:“木青色,故以甲乙日圆青车驾
之。火赤色,故以丙丁目圆赤车驾之。’欺是应用五行说于历日相克底方术。后世盛行
底吉凶日及厌胜术都从这时产出。由年月日时之吉凶推到人生底本命。《晋书·戴洋传》
有“君候之本命在申”及“使君今年四十七,行年入庚寅,故有大厄”底文句。这本命
论恐怕起于三国时代。
秦汉所封有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除天主
及兵主外,都是山东底山。天主打天齐。天齐是天底腹脐。兵主词量尤。地主们泰山,
自汉以后,此山便成为司人魂魄底神,现在所谓东岳大帝或泰山府君底便是。东岳也是
道教主要的神。
最后,道家底方术中,还有所谓房中术底。这术也起于汉代。议书·艺文志》房中
家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八家共百八十六卷。这术本近于医家,因为道家主张摄生,
遂以男女之事为可以调节精气,使人不老。《后汉书·甘始传》说:“甘始、东郭延年、
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
极视大言。”《王真传》也说王真、郝孟节皆容貌似未至五十,“不绝居室”。《琅挪
代醉篇》说东方朔得此术以传一女子,至元延年中,百二三十岁,貌如童女。又霍去病
时,有神君女子以太一之精补气,出于《汉武内传》。《内传》为道教徒所伪托,或是
六朝之作品。《抱朴子·释滞》(卷八)“说房中之事近有百余事”,可见当时人对于
采补底迷信程度。《后汉书·冷寿光传》注引刘向底《列仙传》里说:“容成公者,能
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收,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复黑,齿落复生。御妇
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也。”可知在西汉时代已有用《老子》文句来解房中底。
《老子》底玄化、谷神,很易被用为房中底名辞。
巫靓道与方米预备了道教底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底思想根据。到三张、
二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为具体底宗教。
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
绪论
儒道两家底思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思想底两方面。儒家注重实际底生活,而道家则
重玄想,这是人人都知道底。从我国人日常生活底习惯和宗教底信仰看来,道底成分比
儒底多。找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理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儒不过是占
伦理底一小部分而已。
道家思想是与汉族文化同时产生底。史称少笑之衰,九黎乱德,天下相惑以怪,家
为巫史,民读于把,帝额领乃命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命黎为北正,司地以属民;因
此,巫史底职守就有了专青。南正所司底事体是关于天志底,是巫祝或道家思想所从出。
北正所司底是关于天人感应底事实,为巫史或儒家思想底根据。我们要明白道教,不得
不先知道巫祝。哲学思想底起源可以说都是巫祝们玄想或妄解底结果。因为他们底责任
就是要将玄渺无端底天则来解释或规定这陵乱发展底人事。这原始底哲学在各种文化底
初期,都可以找出来。《国语·楚语》载巫底才能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
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
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巫,在女回现”。巫祝底聪明圣知都超过常人,
所以除去降神以外,还有解梦、预言、医病、卜览等等能干。史底职分本与巫差不多,
不过他所注重底多在记录过去底经验与事迹而已。
巫与史有一本共同底典籍,但各有各底用法。那本便是《易》。从巫底眼里看,它
只是一本占卜底书;从史底眼里看,它是一本记载民族经验底迹象和字书。其实,《易》
乃是华族拥有最古底字典,“开物成务”之书。古巫每以文字可以启示天志,凡有待决
底事,皆向字书索取,日久成例,而占卜之辞与赔》经文就难以分辨了。
《易》是中国宗教与思想底源头,故研究道家与道教不可不先学《易人《易》底八
卦相传出于《河图》、《洛书》,这两种文字大概是居于河洛两岸底初民所遗留底。英
人黎弗卡恩(J.H.ffivettCamac)以为《河图》、《洛书》是在河洛岸上底穴居人凿
在石上底“杯纹表帜”(cap-co)。他说这种表帜在石器时代最为普遍,欧、亚、非、
美各洲都有,欧洲以在意大利及西班牙所发见者为最多。在原始的文化中,刻在石上底
“O”形与“@”形,乃是表示初人对于生生能力底信仰,故在瑞士古洞里找出有这种
表识底石名为“婴石”(BabiesSton)。《河图》、《治书》也包含两性的道理,后来
因为记载底方法与材料进步了,乃由O@而变为一,可是阴阳、父母、男女等等观念,
仍继续地留传下来。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道教底渊源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混合汉族各种原始的思想所成底宗教。但从玄想这
方面看来,道教除了后来参合了些佛教思想与仪式以外,几乎全是出于道家底理论。道
家思想底渊源也与儒家一样同出于《易》。从传说方面,我们知道在现存的《周易》以
外,还有《连山》与《归藏》两种。三《易》不同之点,在乎对于卦底安排次序。学者
又以为《归藏》是殷朝底幅》,为道家思想之所从出几周易》是周人用底,儒家思想本
于它而来。《周易》底《系辞传》虽然说是孔于作底,但其中引申《归藏》底意思比较
《周易》似乎多一点。《系辞传》当成于先秦时代,与《吕氏春秋》、《道德经》、
《礼运》等先后出现于世。如将这几本书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一下,定然很有兴味。
由巫进为术数,由术数进为阴阳,后来又进而为五行,由五行而进为黄老道家,推
其原始也出于《河图人《洛书》,故亦可视为解《易》底一派。《河图》、《洛书》是
阴阳与术数学底雏形,《易》就是从这两样脱形出来底。放假》为阴阳象数之学,全书
所有解释都不外乎此。郑康成以为“《易卜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
易,三也”。这三面的意义为道家思想或道教玄学之所从出。《系辞传》上载:“乾知
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
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无论对于什么事体,总要把这个简易底道理明白
了,然后可以成德立业,然后德业可以久大。
简易底道理在《道德经》里更说得明白。“易”本是要人生趋到无思无为底境地,
故为政者当存我无为而民自治底心,不必用什么法律道德,风俗等等,来约束人民,政
府越管得简易,人民越觉得安适。“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不必,也不能用力去煮它,
犹如国君不必用权势去治国一样。人民所以能治是顺乎自然底性情而来,如果用权势去
压迫或勉强他们顺从一件事情,那就是违反了自然。在自然里头自然有一种不可摧灭的
势力,它底自身能够成坏事物,毋须人去激发它。可惜我们日常的生活已经失了道德之
自然状态,而被仁义礼教所约束及压迫,因此人民越难治。欲望便是从使用不自然的权
势去治理人民才会产生出来底。人民底欲望越多,越不能知足,不知足,则国越难治,
灾祸就随着发生了。要灭绝这种不自然的权势,自然得从寡欲知足做起。而知足寡欲必
要与外界接触底机会少,所处底社会简单才能办得到。所以小社会是最理想的国家。
小因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丹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以道德经》下八十)能够实现返到原始的小社会去
过那简易的生活,自是道家底政治理想。从这点,道家立了柔弱与清静底教义,因为这
两点是简易生活底要素。柔静是坤道,是禀承天道底自然,本来含着刚动底能力,自然
调和,人若跟着它进行,也不致于失掉刚柔动静底调和生活。《庄子》所说“慎守女身,
物将自壮”(《在有》),也是表明人如能承顺自然,保守天地所赋与底性情,一切事
物都要自己调和地发展了。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
而时行。(《易·文言传》)道家之所谓“道”与儒家之所谓“道”,其不同的地方在
前者以为人生应当顺从天地之道与万物同流同化,放立基在阴阳、动静测柔、强弱等等
自然相生、自然相克底观念上头,而忽视人为底仁义;后者偏重于人道底探索与维持,
故主张仁义。我们或者可以说道家与儒家皆以顺应无道为生活底法则,所不同底在前者
以地道为用,后者以人道为用而已。地道是无成无为底,故《易》(《坤》)有“地道
无成而代有终”底说法。地底德不在创作,而在承顺天道以资生长养万物,所以常是站
在静底或消极底地位,凡天所赋与底事物,它都不必费力去改作,只能保守便够了。假
如必定要说地道也有“作”,那么,这个“作”必是“作成”,“作成’不过是就所有
现成底事物去培养它们,使它们长成,故仍是属于保守底。“保守’堤道家对于生活底
态度,因为保守比创作简易,也合乎地道底柔弱静止底品性。《系辞传》(下)说: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附然示人简矣。”又说:“夫乾,天下之健也,德行恒
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知是守最重要底事情。《道德经》
(二十八)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帮;为天下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全部《道德经》都是教人怎样知,和怎样去守,而这个“知”
就是《系辞传》所谓“乾知大始”底“知”,“守”就是《坤卦》底“顺”。道家所谓
顺乎自然,及无为而治,都是本乎地道而来底。道一有造作,便有所私;有所私,则不
能长久。《道德经》(七)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假使天地有所造作,
那就有恩有为,而物失其本真了,故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所谓“长生”,就是万物柔和地顺从自然。人从自然而来,本是能与天地同
其久长底,为何人生不过百年就要归于死亡呢?因为人爱护自己的虚形,比爱住在内里
底“真人”更甚,为他创造许多娱乐受用。在创造中,根本地说,就有创造底苦;在进
行中,难免夺人所有以自饶益,结果便成此得彼失。既然有得失,便不能免于生死。死
亡底存在,只是私心和“创造的冲动”所致;故说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本
于自然化育万物,故“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自然
并非有所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