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方说某人获得了幸福,如果大家学他的样,也会变得幸福吗?又比方说,有人认为能住宫殿,穿着华丽是幸福,但是不习惯这种生活的人,不但不感到幸福,反而会觉得难受。这就是人的本质和天分不一样,再怎么去强求一致,也不会幸福的。松下认为,最重要的,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各人都不一样,但若能相辅相成,保持一种秩序,才可以展现出真正的理想形象。

  因此,为了建立和平幸福的社会生活,当然需要新的知识,但不能把人本来的样子消除掉,一定要把每个人的特色发扬出来,才能活用知识,才能产生“异色异行”,并且大家共同幸福。不但自己活起来,别人也会活起来,整个社会都活跃起来,松下认为这也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能够尊重上天赋予的本来模样,而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个性与天分,才能产生更好的秩序,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松下总结说,总之,个人都要发挥他的天分,按照天所赋予的样子活下去。同时要建立每个人能够充分发展特长的社会,这才能产生和平与幸福。

  松下接着问,人是什么?松下认为,大家要想得到繁荣、和平与幸福,就必须去探究人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是人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不是狗的繁荣,也不是羊的繁荣。如果期望羊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羊的本质,而去做适应它本质的饲养方法,否则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害。同样的,若是期望人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质,建立有所适应的生活态度。

  人到底是人,不能成为神,也不能成为狗或猴子。

  松下指出,人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有时会有很浓厚的理智;有时会溺于酒色,有时会忘我地欣赏名画;有时会充满着仇恨私欲,有时会对路旁的孤儿掉泪。人不象动物完全被本能所控制;但也不是象神那样,始终以圆满的理智去生活。人到底只是人。

  有人说人也是动物,的确不错。虽然人具有动物性,但还是有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万物之灵”之称。有人说,一个人能走上神的道路,便有了作为人的价值。不管怎么说,人还是人,不能成为神,因此人还是要走人的道路,这才是最合乎大自然的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忘了人的这种最基础的特征。

  因此要追求为人之道,是松下探求的最根本的课题。然而光注意人的本质还是不行的,必须去了解以本质为基础的人的努力途径。换句话说,人必须努力去做个人。

  松下从理性与本能去思考人的本质,是很有见地的。松下说,人的肉体与精神关系密切,是分不开的。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特把两者分开来谈。

  首先,我们知道人的肉身是属于物质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物质的支配和指使才能维持不坏。要实现为人之道,走向繁荣、和平与幸福之道,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副健康强壮的身体。至于人的精神,虽然不同于肉身,却又是一体两面。这里所指的人的精神,比较强调意志、人格方面,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方面是道德家、宗教家苦心对世人劝教的最大重点。

  只有从宗教与科学两方面去思考,并综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能弄清楚人的本质。而人应该走的道路,自然也就明显地展开在眼前。

  那么人类心灵的活动究竟有哪些?从基本方面来思考,可分为理性与本能两大功用。理性是什么,很难下定义。从古时候起,圣贤都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松下认为人具有“理性”与“本能”是不会错误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思考这两方面并加以综合,好比将白与黑两种色彩混合,这点非常重要。

  本能是人的基本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丢掉它的,否则就是违反天理。孟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的性指的就是本能。食欲性欲以及其他一切本能,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本能愈强的人,其生命力也愈强壮;同时,正因为本能作用在跃动,推进工作的力量也更旺盛。

  本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更是不可丧失,因此不要忘了天赋的本能。如果想压制本能而从事经济、政治、教育等活动,这不仅徒劳无功,也会使人们痛苦。不过,在本能当中,可分为正常本能与异常本能两种。要经常去活用正常本能,而在异常本能方面,则应该注意加以善导。比方说,物欲是人的本能,而热中物欲的情形过于强烈时,就会损及个人,因此必须时常予以善导。

  关于“理性”的定义很多,但松下认为最恰当的应是“能综合事物的因果,明析是非善恶的一种判断力。”换句话说,如果本能为引擎的话,理性则是它的“舵”。这是人类本来的形象。

  这种理性,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智作用,如果没了它,人便会失去方向而自我毁灭,同时也无法创造伟大的文化。而且这种理性,愈琢磨,愈形成力量,能洞察事物的真相,对于善恶曲直的辩别能够做得很正确。理性与本能,必须加以综合,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发现人应该走的道路。本能与理性,无法指出哪个为主哪个为从。在理性这方面经常有本能在跟随着,而在本能方面,经常有理性跟随着,象是夫唱妇随般的恩爱,形影不离,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压制,而分别在各自的功能上,彼此维持良好的秩序,互相调和。

  为了保持秩序,理性发挥着更大的功用,指导人走入应该走的大道。人如果仅跟着本能走,社会会堕落。所以,人虽有动物的本能,却经常超越动物的尺度来约束自己。人的可贵就在于两脚踏实地站在地上,一颗脑袋却经常仰望青天,那代表神灵之所的苍穹。因此,如果理性与本能能够互相保持平衡,人的行为自然光明正大。

  在本能中,人的欲望是主要因素,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类兴旺,也可以毁灭一切。

  人类的欲望有各色各样,在佛教里将它分为三欲五欲,或者九欲十欲。不论在质或在量上,都是其它生物不能比的,既广又深,正如俗语所说“人是欲望的肉块”。

  松下指出,欲望和人是很密切的。但一般人只要讲到了“欲”这个字,就会产生不好的印象,总会联想到“恶”或“贪欲”,看成是很肮脏的东西。这都是因为过去的教育,尤其在我们东方,都说“欲”是不好的事,凡是行为错误,或是给人祸害,全是由所谓的欲引起。因此,人人都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而断掉欲望,从欲望中脱逃,才是人类应有的道德。

  这种看法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把它看得太狭窄,不能正确掌握欲望的本质,对个人就很不幸了。因为,欲望的本质并不污秽,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根源;其实,那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就好象能推动轮船的蒸气力一样,如果把这个也当作是恶而加以消灭,那就象因无动力而停船一样地断掉人的生命。自古以来,一些思想家的禁欲理论,歪曲了人原本的形象,使得本来应该很快乐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其实,欲望本来的形象应该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它本身并非善也并非恶。欲望是一种力量,是比善恶出现得更早的东西。这才是欲望的本体,欲望的真谛。

  松下认为,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表现,而生命力是为了使人活下去的动力,而且欲望也是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所以,欲望也是上天赋予的。我们对于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欲望,要大大感谢才对,而不应去憎恶它。只是,应该注意欲望在善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有可能变为善,也有可能变为恶,如何转变取决于人如何支配欲望。就好象我们拥有蒸气动力,要把船驶到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只要扳动船舵就行了。人有把船舵转向左边或右边时的自由,但也承担着使船前进或触礁的一切责任。自由与责任是人被赋予的特色,尤其在对待欲望上,这二者的作用更清楚。

  那么,欲望是善是恶的判断如何进行呢?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发泄,那么,任何一种欲望以及任何一种满足欲望的努力,都是一种宝贵的形象,也是所有人类共通的愿望。因此,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如果也对大家共通的欲望有助益,就是能跟神的意旨互相配合,那么,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善良的欲望,是应该鼓励的;相反的,如果只为了自己而牺牲、妨害到大家的幸福,就违背了神的意旨,也违背人共通的愿望,这就是坏的行为而应该禁绝。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繁荣,是和所有的人有密切关系的。要大家一起繁荣,才能得到自己个人的丰裕。因此,对“繁荣”的正确认识,是使欲望生存或消灭的分界点,也是使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一个关键。

  松下进一步说,欲望既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因此绝对不可否定它,甚至可以说,欲望就是生命本身。何况这是一个力量,在不同的用法上,有时会非常有帮助,但有时若稍有偏差,就会变成很可怕的东西。就象木炭一样,木炭放进火盆时,大家就会高高兴兴地把手放到火盆上取暖,如果不小心掉在火盆的坐垫上,即使一小块木炭,也会造成火灾,人们都会拚命去熄掉它。同样一种东西,用法不同,就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欲望也是如此,它们没有什么善恶可言,有时候会满足自己,也会使别人高兴,但一不留意,不但毁灭自己,还伤到别人。况且,人是欲望的动物,对欲望的处理更要特别慎重,即使是最小的欲望,也不能够随便处置。

  因此,能透澈认识欲望并正确地使用,也就是认识了自己,并且能决定人生应走的方向。比方说,想赚钱的欲望本身一点都不坏。如果你正确地了解这个欲望,就会通过勤劳工作,服务别人来赚正当的钱,不但别人高兴,自己也满足。但如果你并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就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钱,不但使别人受到灾害,也会自取灭亡。象这样正确地了解、使用欲望,就是学问,就是教育,也是宗教。因此,合理支配欲望、满足欲望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深深影响人类全体的生命力,都能蓬勃跃动而幸福快乐。

  在人的生活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松下认为,尽管我们常有苦恼,但在人的本来生命中是没有丝毫苦恼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具有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苦恼,尽管你解决了某种苦恼,很快就会有下一种苦恼产生。有人说:“人生是苦恼的延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松下认为,然而就是因为有苦恼,人生才会有味道;如果人生毫无苦恼,反而可以说是没有味道的人生。自古以来,很多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等等都以一些形式来处理以苦恼为题材的内容,而人们对于这种故事,却流泪、高兴和感动。因此,苦恼如果能够成为人生的一种味道,而人人也都能深深体会这个味道,感受它的意义,那么,苦恼也绝不是不幸。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苦恼会使人心生愁郁,并设法去解决这个苦恼,结果愈着急,愈钻牛角尖,往往是不幸再加不幸。例如某人做生意失败,背了很多债,于是就想扳回来,急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但是这种着急的心理不可能产生好的智慧,做的事情也不会顺利,相反债务会愈来愈增加,最后终于想不开而自杀,这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因苦恼而想不开是社会上常见的事实,因此人们都想找出一些处理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苦恼,去发现克服它的方法。以往流行的想法,以及长辈或老师们教导我们的,常常是说,“苦恼就是为了要提高人的水准而给予他们的一种宝贵的试金石,因此,不要去躲避苦恼,甚至应积极地面对这个苦恼。”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对付这种人生苦恼的方法。

  松下认为这没有错,也非常有意义。但有关处理苦恼的具体想法,暂且不谈,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到底苦恼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本质上就给予我们人类?在现实上,苦恼的确是存在的,正因为存在,大家都在寻找克服它的办法。然而我们想先讨论一下,在本质上苦恼到底是否存在?假使没有,是否制造出来的?松下认为实际上苦恼并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是在制造苦恼,因此对于处理苦恼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

  松下对苦恼的看法,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但是,松下坚持说,人生本来是不应该有苦恼的,尤其是在实现繁荣、和平、幸福的人生时,这样想才是正确的。

  松下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