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方式当然是无比的可悲和可怜。很明显的,在这种厌
离和自我禁锢中,是没有任何欢乐的。对於长老阿迦曼
而言,他是自愿地接受这样的生活,并由正法支持着。
每个痛苦和忍耐的时刻并非没有法义,这是基於正法的
自我训练。那些别人看起来可悲又可怜的生活,对那些
以正法引导着生命的人,反倒变得愉快又舒适了,他心
甘情愿地接受这些困窘。
这个修习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忘我的修习。不论是
行住坐卧,不论是吃饭或做任何事,不论是旅行到某个
地方或是停留在任何地方,永远摒弃自我享受或放纵於
那个行为的生理欲望。对於身体的快乐,或是对安逸和
舒适的要求都无所宽容。有时会有连续几天不间断的断
食,以便於进行一段不间断的精进。在这段期间,当然
有痛苦,但是也有念住,以提醒修行人为了精进的缘故
而忍耐。
这个修行方法当然适合於那些生性素的修行人,
对他们而言,每天吃东西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但会使
已经迟滞呆钝的心意变得羸弱。因此惟一的方法是藉着
断食一段时间,牺牲若干程度的体力。这种断食的期限
是决定於身体的体能和耐力,加上自己心里觉观的状况
而定,两者都帮着决定中点。某些情况下,断食能够持
续好几天,当它在身心的耐力范围内又不会扰乱平衡点
时。接着生起的痛苦,就被耐力调和了,耐力顺次被意
志力增强了,意志力再被「尽诸苦边」的决心所鞭策着。
在断食期间,一个修行人只要观察他自己心意的情
况,就可以知道这个修习模式是否适合於他。对某些人
,他们断食愈久,心意就愈勇敢和光明,变得坚强和更
充沛了。
在禅思的时候,时间的摆锤停止了—在正法的光辉
中,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别,饥饿和疲劳完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於正法的全神贯注。当这些烦恼,如懈
怠和散漫,正在睡觉时,就是修行人利用这个机会的时
候了。只要他能够爬到它们的背上,并且给它们装个轭
上去,那麽他就不应该犹豫。一有延误即可能是更大的
危险和重大的损失。一旦让他们醒来,情势可能就对他
不利了,他可能成了一只温驯的大象,在象师的钩锁之
下任其处置;长久以来,我们的心意就被烦恼的威力所
支配着,就像象师钩锁下的一只大象。心里非常害怕钩
锁,就像烫伤的小孩害怕火焰一样。在这个情况下,能
够对抗象师的烦恼钩锁的就只有正法了。
从世间的观点来看,心意和烦恼已经成了不可分离
的夥伴。这产生了两种人:一种,基於正法,为脱离象
师钩锁下的生活而奋斗;另一种,由烦恼引导着,必须
纵容它们,乖乖地遵循它们的指令。这第二种生活方式
的结果,对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是不问自知的,因为烦
恼累积於内心的力量,迟早都会流露於言行之中。象师
愈是严厉地挥舞他的钩锁,更多痛苦的血渍就从受伤的
心灵飞溅而出。这就是为什麽,一个认清实相的修行者
会那麽坚定於追求自我解脱的缘故。在奋斗过程中的饥
饿和其他的困窘,都被心甘情愿地接受。即使死亡,当
它是奋斗的结果时,也被视为法坛上的一个牺牲者。对
这样的心意而言,这条路是不可转变而绝对的。
长老阿迦曼透过他自己的成就,已经认知烦恼和正
法的力量,回到东北,就开始依照他定期内所达到和证
知的法义来教导他的弟子们。用那个方式,他经常鼓励
比丘和沙弥要坚定不移,并乐於把他们从自己烦恼的奴
役力量之中解脱出来。
039五力
039五力
长老阿迦曼最常教导并用以鼓励弟子们的正法题目
是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他断言,
一个经常具足五力的修行人,不论他在那里,都可以预
期他只会进步和发展,绝不会减损或退步。以下是他对
比丘开示的要点,坦诚而正直,有着高度的启发和鼓舞
作用。当然,它是跟他的生活方式一致的。
「萨」是指对佛陀的教导有信心,这是佛陀如此
仁慈地赐与世间的。如果我们能够真诚而热心於修习的
话,那麽佛教徒就在能够蒙受教导之光所庇护的有情之
中。我们知道自己迟早一定要死,但是我们什麽时候会
死,并不如我们会怎麽死那麽重要。我是否将被烦恼击
败而死,在烦恼、业力、业报的轮回中纠缠不清?或者
我们将死於已经结束了这个轮回的流程?「击败」这个
字眼到那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就连小孩子玩游戏也想赢
不想输。这对头陀行比丘是个训示,他必须勇敢地为胜
利而奋斗。如果他被击败了,那麽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一
个挫败。当悲哀笼罩着他时,他的态度和他的表情必定
是沮丧的。当大量的痛苦堆积在临终者身上,让他透不
过气来时,是不能期望从这样的死亡中得到利益的。
追随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这是必要的,我们对他
有信心,相信他的教导,自己效法他的精进和忍耐,以
他防护的念住来保护自己,遵行他的修习方法,坚守你
的本份,不要由於缺乏念住而散漫不专。用他已经为我
们设计好的方法,以决心而奋斗,去实践能产生结果的
因缘。他的教导是针对智慧之人,那是他已经解说的各
方面的智慧。当我们在听、吃、喝,无论在做什麽的时
候,我们都必须开发这个智慧,才能免於自我迷惑或无
知,它是产生不了好东西的。对一个无知的男人、女人
或小孩,能够期望他有什麽作用呢?头陀行比丘不应陷
在愚痴的泥沼中,那就是把事情视为当然,这不是苦灭
之道,那和他被认为是个出家人(沙门)是不相称的。
这类人必须经常充实他们自己的智慧。
这些是他最常给予头陀行比丘弟子开示的重点,它
是坦白而直接的,它对於已经决心进入烦恼和正法之战
的修行人,对於为了最後的胜利—解脱、涅盘,已经准
备接受任何挑战的人,真是意义重大。
040说话有勇气和信心
040说话有勇气和信心
这是从长老阿迦曼的一个年老的弟子阿迦尊者那里
知道的。他引导着一群比丘和沙弥,无论群体多大,看
起来就像一群已经去除烦恼者的聚会,看不到任何放逸
的言行举止。无论他们是在住处或是集会中,大家都是
温雅而庄严的。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无瑕而感人,令人
不禁认为他们都是阿罗汉。然而不是,因为从他们向阿
迦尊者请教的问题—有关於他们在禅思开发期间的经验
,即可知道。每一个询问者已经达到什麽程度,大致上
可以从请教的问题来测度,因为那些问题包括了禅思和
智慧,从初步的到高深的内明。
无论是在回答问题或是开示比丘,长老阿迦曼说话
时有着勇气和信心,让他的弟子们确信他所说的法就是
他自己已经亲证的法,而不是他所臆测或想像的法。给
予听者无言的保证是—如果他们照他所开列的方法,坚
持他们的努力,有一天,他们也能够亲证他所成就的法。
所有他的开示都经过斟酌,以适合听者的根性,他
们也许是比丘、沙弥和在家善信。他的解说很详细,因
此他们都能够轻易地记住并且付诸实行。对於在家善信
,他特别地解说与他们有关的法,布施、持戒和心意开
发。尊者阿迦曼教导他们这叁项修习是生为人身的基本
行为,也是佛教生命的基本步骤。每一个人类,在他或
她的前生,必然已经积聚了至少叁项中的一项,否则他
或她不会拥有人身并出生在人间。
布施是身为高尚人类的第一个情操,他是一个被同
情心—对於其他不如他的人类或动物的同情心,所驱策
的人。这也许用金钱或其他物质的方式来完成,也可能
是用有关於世俗的或宗教上的忠告或规劝的方式来完成
,後者就被称为法施。布施这件事情,除了布施本身的
内在业果,也就是由那个无私的动机所予以调柔和升华
的心意之外,应在不求任何回报下完成。布施的另一方
面就是愿意原谅别人—对自己做错事的人。一个乐於布
施的人(上列各方面)不论他的身体外貌如何,在社会
上都被敬爱着。他被人们和看不见的天使(诸天,包括
地居和空居天)所喜爱着。不论他走到那里,绝不会陷
於无助的窘境。在人类的世界里,很明显的,一个修习
种种布施的人,可以被说是,他已经为自己做了最时髦
的装饰,并且是众所欢喜的。富有的守财奴都期望别人
的布施,那些无助的人们更不用说了。修习布施心愿而
养成习惯的人,由於业力的影响,不论他生在那一个存
在的境界,都会远离贫穷。布施的修习,帮助滋养和净
化人类的社会,让生命更有意义和希望。没有布施,世
界马上变得凄凉而乏味。因此可见,在人类社会中,布
施对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换言之,一颗不动恻隐的心,
必然趋於枯乾和荒芜,全然没有法义。
持戒是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福利的护墙,它也是
防止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感受的准绳,它是较高心意升华
的另一个泉源。一个不受任何种类或程度的戒律所约束
的人,对他所生存的社会就像一把肆虐之火。当大多数
人们都变成行事不受戒规约束的时候,就可想像罪恶和
暴力的大火将会横扫世界,毁灭它的居民,涂炭它的地
域!这个世界可能持续物质上的发展,直到它把自己埋
葬在为了身体的舒适所作的工巧和器具之下,但它也会
由於本身疏於戒律而燃烧了自已,那会产生比许多太阳
更具破坏力的热射线。在重视物质而轻视戒律的世界里
是不会有安宁的。
佛陀,人间的超人,完美地具足戒德,他说那是他
的饰品。这是佛陀慈悲地赐予世间,盼能装饰和提升它
的心意。由於本身的特质,一颗由烦恼的力量所推动的
心,放射出毁灭自己和别人的热能。没有戒律的约束,
或是更糟的,竟有满足和谀谄烦恼的邪恶倾向,那很明
显的,这世界将很快地变成一个地狱,人们牺牲在他们
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野兽和妖怪之下。这是无可避免的命
运,正等待着这个甘心被他自己的烦恼所统治的世界。
相反的,在重视佛陀教导的世界里,经常辐射着安宁的
喜乐,庇护着那些注意和敢於追随它的人们。佛教徒应
予衡量这个区别,如果他们尚未能消除烦恼的话,藉着
持戒,或许可以让他们减少烦恼的威力。所以戒律就像
药物之於慢性和流行病,至少某些情况下,药物可以帮
助控制疾病,甚至,在其他情况下,疾病将完全地被它
治好。
作者本身在听了他有关戒律价值的说法之後,非常
感动和欢喜,不禁想要遵守在家的戒律,忘记了自己已
经遵守比丘戒律的事实,这远比在家戒更为广阔。当时
的快乐和欢喜真是盈满胸怀,这也可以显示另一项事实
—已经被暗示性的语文所催眠而去行恶的人,不禁要热
衷於遵从那项暗示。因此一个人的思想,有必要不间断
地置於念住和智慧的明察秋毫的眼睛之下,以便查出那
些思想的本质,及时予以适当的处理。
心意开发—是训练心意去接受理性和正法指挥的系
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