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进行万般变化。
其次是八阵的内容与前代有很大不同。诸葛亮的八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葛亮为人行事,一向谨慎,但是,当他完成八阵图的研究时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从诸葛亮的兴奋、自信中,可见他的八阵改革对蜀国的军事进步具有多么大的意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创新的意思。晋太傅掾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孙即孙武,吴即吴起。孙、吴用来泛指春秋战国时的兵法,可见诸葛亮的八阵图确实有春秋战国时所未具备的新内容。
再次是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阵所不能比拟的。〃它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孔明八阵制度之妙,于斯为极。后世凡言阵法者必宗之〃,〃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斯于阵也几矣〃。
最后,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影响是前代八阵所不能企及的。
从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研究一直不断,这正表明了它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隋朝名将韩擒虎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较深的研究,史载他〃深明其法〃。后来,他把八阵图法传给了外甥,即唐初名将李靖。
唐将李靖在唐初多次与唐太宗一起讨论军事,后来,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载了他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探讨。
唐太宗问:〃朕与李论兵,多同卿说,但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何术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唐太宗又问:〃内圆外方,何谓也?〃
李靖说:〃方生于正,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李靖六花阵与诸葛亮八阵的关系。
……
第三节木牛流马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很多战役的结果是与粮食紧密相关的。
有了粮食,人们就有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底气。
董卓迁都长安,在长安以西的郿县建筑坞壁,高与长安城相等,在里面囤积了够吃三十年的粮谷。董卓信心十足地说,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坞过一辈子。公孙瓒与袁绍争战,不利,〃乃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有了这些工事和粮食,公孙瓒也有了底气。他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节:第十章军事奇才(3)
一旦没了粮食,人们马上就丧失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淳于琼将兵万人以车运谷,在袁绍大营北四十里驻扎,曹操亲自率五千人前去袭击,结果大破淳于琼,尽焚其粮草。袁绍前线部队的将领张郃、高览率军降曹,袁绍兵众也因此大溃,最终导致了袁败曹胜的结局。袁术之败,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处,但粮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原因。他在江淮间,士兵无食,靠河蚌水草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匮乏若此,焉能不败!
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影响着战争胜负。
诸葛亮对粮食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应该说,诸葛亮北伐并不是粮食不足,问题出在粮食运输上。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意思是说,驻守和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不等的,通常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驻守的三倍。
诸葛亮北伐,蜀军是远征,曹军是驻守,这就意味着本来在数量上占劣势的蜀汉军队,还要抽出比曹军运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粮食运输。
蜀将魏延要求袭击长安时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魏延自汉中袭击长安,预计用十天便可到达,要带十日军粮。平均每名战士要有一个人背粮供应。
一个人要背多少才够吃十天呢?
东汉时,朝廷准备发四万人去攻打日南,李固不同意,他说:〃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建安十六年(211),隐者焦先因关中乱,与家属相失,〃独窜于河诸间,食草饮水,无衣履〃。当地官府以为他是逃亡的士兵,要将他逮捕。多亏好友武阳出来讲情,对知县说:〃此狂痴人耳。〃官府才给他注籍,用今天的话说即上了户口,〃给廪,日五升〃。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知,汉末三国时,一个人一天需要粮食五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十日军粮,一个战士需要五斗,再加上背粮者自身的耗粮,一个负粮者要担一石粮食,才够一个战士十天的军粮。
当然 ,魏延所用的是偷袭轻军,背粮者要跟上战斗部队,由于速度要求,一石粮食不是负粮者的极限。但是,无论如何,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负粮不能超过两石。
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例:蜀汉十万大军,日耗粮约五千石,前后约一个月时间,耗粮约十五万石。运粮者每人背两石,那么,供十万人一个月的军粮就需负粮者七万五千人。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刘禅诏书说,授诸葛亮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可能把运粮者也包括在内了。
还应指出,这么多人肩扛背驮,也不能完全保证前方用粮。因为蜀军北伐,多为险峻崎岖的山地,遇有特殊情况,军粮还是不能及时供应。诸葛亮的北伐,有多次是因粮运不继而退兵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诸葛亮在战争空隙间,苦心琢磨,终于在第四、第五两次北伐中研制成了新式运粮工具木牛流马。
……
第四节重视武器装备
蜀、魏相抗,蜀弱魏强。
天下九州,魏有其七(其中荆、扬与孙吴共有),蜀有其一。
地大则人多,地大则物博,在人口和财富上,魏国远远占优势。
人多则兵众,物博则食足,在军队和物资上,蜀汉亦远不如曹魏。
但是,诸葛亮坚信一点:蜀汉之弱,却可抗衡曹魏之强。
诸葛亮以弱抗强,并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弱势劣势去对抗曹魏的强势优势,而是在对抗中要经过一个转弱为强的环节。
在战争中,研究敌人的弱点,用自己的强处攻击敌人的弱处,是一种转弱为强的努力。诸葛亮曾引用管仲的话:〃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敌人有其强处,也有其弱点。若攻打其强处,则其弱点也会变成强处,若攻其弱处,则其强处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变成弱处。他从管仲的话中得出结论说:〃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第78节:第十章军事奇才(4)
在军事斗争中,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才干,在战略战术上处处高出敌人指挥员一筹,这也是转弱为强的努力。在北伐战争中,〃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这种结果,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高于司马懿有很大关系。
在军事斗争中,严格训练士卒,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也是诸葛亮转弱为强的努力。他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而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精兵强将确为自强的有效途径。
在军事斗争中,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是使军队转弱为强的手段。诸葛亮对部队武器装备的重视,在古代尤其在三国军事指挥员中可以说是最突出的。
三国时期的军事指挥家中,没有哪个人像诸葛亮那样对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花费那么大的心血,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取得那么大的成效。
经诸葛亮改善的蜀军武器装备,有弩机、刀、斧、剑、铠甲、蒺藜等。
弩这种兵器在诸葛亮以前很早就使用了。《太公兵法》说:〃弩之神名远望。〃《墨子》说:〃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墨子·备城门》。《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与匈奴右北平之战说:李广命令将士弓弩上弦,引满勿发,自己则〃以大黄射其禆将〃。孟康注说:〃以大黄参连弩也。〃服虔和晋灼认为,黄即黄间弩,大黄,即大黄间弩。魏明帝诗说: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讯,一发连四五。
诗中所说〃百石弩〃显系文学夸张,但从后两句看,三国曹魏时弩的发射机关,同时射出四五支箭,已比以前有了改进。
在上述基础上,诸葛亮对弩机又做了改进。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1964年3月,在四川省郫县太平公社的一座晋墓中,出土的一件蜀汉铜弩机实物,证实了上述史书的记载不虚。这个铜弩机是蜀汉后主景耀四年(261)制造的,弩机的郭上刻有铭文:
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
从铭文拓片上看,〃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似应为〃中作部左典业刘纯业〃,为政府兵器制作部门中主管连弩制造的官员,〃陈深〃是这件或这批弩机的督造官,〃杨安〃是具体的制造者。
弩机是弓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望山〃(即瞄准器)、〃牙〃(起勾住弓弦作用)、〃悬刀〃(扳机)等部件组成。弩的发射程序是:先将弓弦拉开,扣在〃牙〃上,把箭放在弩臂的沟槽里,经过〃望山〃瞄准后,扳动〃悬刀〃,〃牙〃松开弓弦,将箭射出。
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看,诸葛亮改造过的弓弩已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进。第一,以前的弩一次只能发射三至五支箭,而诸葛亮改造过的弩一次能发十支箭。第二,诸葛亮改造过的弓弩射击力量大,有〃十石〃之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汉一斤约合现在九市两,十石,就是约五百三十四斤,这么大的力量,射程要比墨子所说五十步远,穿透力也大大提高。
十石弩的力量很大,杀伤力也很强,它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军器制作技术的革新,诸葛亮北伐,使曹魏名将王双、张郃死于伏弩,可见其在对魏作战中所发挥的威力。
由于十石弩的力量很大,它在制作上的技术质量要求很高。古代的弩比一般的弓力量大,由于弩力的大小不同,拉开它的方法也不同,力小点的用手臂拉,力大些的用足踏都不易张开。颜师古注《汉书·申屠嘉传》中的〃蹶张〃一词说:〃今之弩,以手张者曰劈张,以足踏者曰蹶张。〃但十石弩这么大的力量,用手臂或用足踏都不易张开,恐怕得用专门的绞车。弩的使用有个特点,它不是像普通的弓一样临用时才拉开,而是事先把弦扣在扳机上,射击时才把机扳开,由弓把箭射出去。就像现在的枪一样,事先顶好子弹,临用时再扣动板机。由于弩张开的时间很长,这就要求弩的弓和弦在长时间张开后弹力不减,还要求弩机的〃牙〃具有良好的性能,否则就会发生不该射出而箭射出的现象,如同今天的手枪走火一样。
正因为十石弩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铸造一个弩机,都要在上面刻上主管制造、监督制造、亲手制造诸人的名字,以便对产品质量负责任。这说明诸葛亮对军器制作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诸葛亮在兵器制造的质量方面也是有过教训的。那是在攻打武都的战役中,先锋部队用刀斧砍斫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时,一千多枚刀斧因质量不行,不但没有破坏敌人的鹿角,反而自损而不能用,几乎误了战机。后来,诸葛亮还专门下教令说:
前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