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影帝李小龙 作者:祝春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功夫影帝李小龙 作者:祝春亭-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龙。其时,李小龙率他的虾兵虾将咋咋唬唬招摇而来,聚集街头玩耍的顽童纷纷避让,他却毫不知趣地戳在那里不动。

  李小龙怎会把他放在眼里?揍扁他如捏死一只臭虫。李小龙还不想这么快收拾他,先得戏弄戏弄他。李小龙自然而然搬出在演艺圈学来的招术,动作优美潇洒,博来街童大声喝彩。

  只见他抬脚轻轻一绊,李小龙如一沙袋重重摔在地上。他出招太快,以致李小龙末做出任何反应就落个败局。李小龙唯有这一次深刻体会到他在演艺圈里随意学来的招术是多么的不实用,那不是防身克敌的武术,而是做给观众欣赏的“舞术”,招式花梢悦目,实则不堪一击。

  此刻,街童仍大声喝彩,都以为小龙是像武夫演员那样玩一个噱头,佯居下风,顷刻间便会反“败”为胜。

  李小龙旋即爬起来,眼含恽恨和茫然。李小龙放弃了舞台“花术”,拿出街头斗殴的看家本事,重拳如雨点般地快速砸去。

  对方形如鬼魅地躲闪,只出了一招。李小龙给打得弹起来,撞到一堵墙上。

  街童膛目结舌,方知李小龙确实不是他的对手。他那一拳,如铁锤一般。

  李小龙好一瞬才回过神来,羞辱懊丧之至。他也曾吃过败仗,可以前的对手是真正的大人。这小矮个是谁?是受欺负的街童搬来的复仇者,还是像他一样的惹事生非好斗之徒?

  李小龙学电影中侠客模样双拳一抱,道:“请问尊姓大名?”

  小矮个傲慢地睇李小龙一眼,末正面回答,只是说:“试试学的功夫。”不慌不忙,消失在街市的人海之中。

  “他原来是会功夫的?”街童惊诧又景仰地议论纷纷。李小龙默不做声,苦涩地咀嚼他那句话。

  这个小矮个,是改变李小龙人生命运的少有的几人之一。他促使李小龙铁下心来认真学武功。李小龙再也没见过他,但忘不掉他。

  1967年,当红功夫明星李小龙接受功夫杂志《黑带》的记者采访时说:“在香港,当我正是小孩时,我是一名小阿飞。总爱四处撩事斗非。我与我的伙伴曾用铁链及藏有小刀的笔作为武器。偶尔有一日,我问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却陷入一场打架中,这会有什么后果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开始学武术。”

  访谈录刊载在10月号的《黑带》上,道出他习武的动机和目的。就当时的李小龙来讲,他铁心习武,更多的是好胜心理的驱使,而较少防身意识。

  这次斗殴后,李小龙陷入沮丧和沉思中。母亲认为他病了,他说他在学校里受到欺负,他想学功夫自卫。母亲对儿子的处境很同情,答应出学费成全他学功夫。

  父亲知道李小龙一定是滋事斗殴吃了亏。他无法改变儿子的性格,也只有成全儿子的念头,使他更强大。

  李海泉通过朋友的关系,为儿子找了一位武林高手——把咏春拳自大陆传来香港的一代宗师叶问,作为他的师父。叶问是广东佛山人,40年代后期因战争迁来香港,开设武馆,专门传授咏春拳,是香港武坛德高艺精、令人祟仰的一代名师。

  叶问择徒甚严,绝不会为多收学费而滥收门徒。他要求前来求师的门徒素质好,品行正,且亦文亦武。他对李小龙的“恶名”略有所闻,但他又认为:“竖子可教。”

  李海泉带儿子去拜师。叶问跏跌坐于蒲团上,老态龙钟,言话温和,面容和蔼。李小龙却被他那双炯炯灼人、深邃如渊的双目吸引住。叶问的眼神,分明含有一种力度,一种凛威,一种风范。说白了,就是一双利剑。

  李小龙的敬畏之情油然萦胸。

  叶问起身出招,与假想之敌相博。此刻,李小龙简直就要把师父敬为神明。老态龙钟的叶问,似龙,似虎,如风,如影.身手比20岁的后生还要轻盈矫健、快捷、凶猛。李小龙看得眼花缭乱,一个意念却格外的清晰,他惊叹武术对人的巨大作用,暗下决心:坚贞不渝以武道作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毕生竭力,九死不悔。

  自此,李小龙学习咏春拳,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

  相传,咏春拳是少林寺至善禅师(武林高手方世玉的师父)的师姐五枚尼姑所创。与男子相比,女子个小体衰,不可强拼硬打。中国古代武术的女拳流派,皆是以柔克刚见长。五枚尼姑另辟路径,独创一门全新的打法,迅猛凌厉狠辣,在出手之瞬重创敌手。这是因为体力逊于强壮男子的女子,如果不能瞬息间打败敌手,根本无法跟壮汉纠缠鏖战下去。

  五枚尼姑以女儿身为喻,创下的这套拳术又并非女子独钟,亦为众多的男拳手所喜爱。经过后人的改进演化,咏春拳成为一门独立的拳派。

  咏春拳去繁就简,套数简扼明了,每一招都可用来搏斗,目的就是迅速克敌制胜。因此,咏春拳没有花巧及大幅度的动作,强调点点(拳点脚点)到位,实用第一。

  咏春拳推崇“打手即消手”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攻为守”。普通拳法所用的档格(化解)招数,通常是当敌手一拳或一脚打来时,以臂挡之,然后再用另一臂或双脚反击敌手。在次序方面,档格必在反击之前,档与击不是同时进行。而在咏春拳的招数中,在档格敌手的同时又用拳脚击敌手,甚至不去档格,就直接攻击放手。是为“消打”或“以打为消”。

  咏春拳的这一原则,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也能常看到。如乒乓球国手邓亚萍。邓亚萍个子矮小,腿短臂短,无法顾及偌大的台面。她父亲教她放弃防守,只讲强攻,并且是一味地强攻。近年来,邓亚萍打遍天下无敌手,便是这般道理。

  咏春拳招数还有一大要点是“手留中”,即出招发招,均由中路突进。具体做法是将自己的桥手(臂肘腕拳)变成一个核心——两拳不分散,不管敌手如何向自己攻击,都可使敌手的桥手在自己的双桥手的外边。这样,就能使自己处于攻守上的优势。同时,咏春拳出击之拳路走的是“弓弦”线路,不事拐弯抹角出拳。这就像一把弓,咏春拳的拳走势是绷直的弓弦,而其他拳法的走势多为弓之背。咏春拳拳路走势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几何原理相吻,力求最快最省力地击中敌手。

  叶问教徒,主张少而精。徒弟中,除李小龙,仅有叶正(叶问的儿子)、黄淳梁、楚原、张卓庆等八九人。李小龙在武馆,与师兄弟的关系很融洽,不似在学校,形影单吊如一只孤雁。李小龙的一些基本动作多由师兄黄淳梁传授,而年事己高的师父在一旁指点教化。叶问不主张一味地下死功夫、笨功夫,强调悟性,教法灵活不呆滞。

  李小龙对师父的点化之辞或示范招数铭记在心,时常反复回味领悟。据叶正回忆,有一回他同李小龙上街,行走之时突然发现李小龙不见了。叶正赶忙踅转身去找他,只见李小龙坐在路边,如禅师入定般地冥思默想。良久,李小龙站起来,依照悟及的心得当街练起来。

  许多年后,李小龙成为功夫大师仍念念不忘师父的教诲,他常与他人谈及师父对他的点化之辞:“小龙,放松一点,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做出反应。”

  “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套数,这样只会捆住自己,怎样方便怎么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

  “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我们学武只是为健体强身。’我们学武基本上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流派中演化来的,仍有可取之处。因此,李小龙除在武馆学咏春拳,仍利用拍电影的机会,向其他叔伯学功夫。在李小龙离港赴美时,他已掌握了多种拳术。这为他在日后独创一门“截拳道”,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据他的兄弟忠琛、振辉回忆,小龙练武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为了学好咏春拳的粘手功夫,在家中设了一座木椿,每天对着木椿勤练不辍。他为了练就强大的体魄,没有新式的西洋健身器械,就用沙包石块来健身。他就是吃饭时也不愿停止练功,一边吃饭,一边以拳击打板凳,以练就拳头的硬度。

  他的旺盛精力,使得每一个对他稍有了解的人大惑不解,他除了练功,还要拍电影、跳舞、跟女孩子寻欢逗乐。

  他的功夫长进非常之快,父亲既喜又忧,道:“他只要从练武的精力中拿出二成,学业也不至于如此。”

  父母仍念念不忘儿子走求学发达之路。儿子的行为,使他们这一希望愈来愈渺茫。由于李小龙在学校的“恶行”,不得不停地转学。因此,李海泉的朋友同事与其见面时,第一句则问:“令郎到学校未?”使李海泉十分的难堪。

  更要命的,是李小龙为练武,一度荒废中断了学业。

  1956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进入圣查米耶尔书院读高中。这是一所英文学校,有不少外籍学生。校内有一支西洋拳队,拳手几乎是清一色的外籍学生。外籍学生普遍比本港学生长得高大,拳队是为这帮外籍学生特意组建的。

  好出风头的李小龙自然不满那些洋学生的一统天下,他主动发起挑战。牛高马大的洋学生自然不把矮小的李小龙放在眼里。结果,他们一个个被李小龙凌厉而又不规范的拳法打得落花流水,甘拜下风。

  1957年,李小龙代表圣查米耶尔书院参加全港中学生校际拳击赛。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进入决赛,他的最后对手是连获三届冠军的洋学生。此君高大魁梧,壮实如牛。李小龙戴的是西洋拳套,打的却是中国的咏春拳法。这位洋拳手不知如何招架还手,给李小龙打得晕头转向,最后败北。

  事后,李小龙洋洋得意地说:“西洋拳讲究的是闪避,攻击只是一下一下的,而咏春拳以‘粘手’见长,可贴紧对手连消带打。交手时,我以‘粘手’格开番鬼仔的来拳,对方手腕酸软时,我就用另一只拳猛击。”李小龙又道:“我的咏春拳还没使出一半,主要是怕犯规受罚。咏春拳讲究速战速决,如果放开来打,我一个回合就能把他击倒。”

  练武和演电影,是李小龙在港期间的两件大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由童星向小生过渡,所饰角色仍以歹徒和流氓为主——只不过年纪不同而已。他离港前拍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叫《人海孤鸿》,他在片中担任主角,展示的是在日本军占领后香港的街头故事。

  李小龙扮演一名在日本军统治下的香港的孤儿,他经历过日机的狂轰滥炸,经历饥饿的煎熬,他最终幸免于难,流落于香港街头。

  在他生活的那个地区有几个流氓头子,一个叫“十四K”,一个叫“和胜和”,还有一个女流氓叫“十八姐”。这个孤儿跟流氓混迹一起,他的专长是打荷包(扒钱)。一个慈善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依然以扒窃为业。不久,他因犯案被捕,那位慈善家再度伸出援助之手。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坐7年牢,要么进学校读书,结果他选择了后一种。然而在他读书期间,流氓找到他,软硬兼施说服他干最后一次“扒钱”勾当,他答应了下来。在欲行动前他突然反悔,执意不去,流氓老羞成怒,割下他的耳朵。经历了这事,他彻底看清流氓的残忍毒辣,从此痛改前非。

  叶问对李小龙所拍的电影不甚关心,他关心的是弟子能否成为武林中德高艺高的大器。他常向弟子阐述德与艺的辩证关系——德高必艺高,作为武林中人,且不说除暴扶弱、铲恶救孤之侠行,最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切不可向不会武功的弱者动武。

  叶问同时又极力鼓励弟子与人“讲手”。讲手一词,最初是武师在一起探讨切磋武艺,常常会由口说引发到手动,故“讲手”一词,实为交手或比武。叶问注重的是招数的实用性,不讲手,就不知自己所练功夫的优劣长短,就不知自己下一步该如何练。叶问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只有在讲手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强大自己。

  按照李小龙的性格,不用师父鼓励讲手,他自己会主动找人讲手。这就像一位久练弓法的箭手,急欲把一只飞鸟射下来。

  那时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行凶闹事”。他捕捉的讲手对象,是他认为比他强的人。李小龙主动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