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传-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国,这是一项伟大的职责。〃以此出发,罗斯福寄望于战①
后美苏要和平共处,并设法影响或作用于其他各国,将其纳
入基于美国式价值观念的战后格局或和平轨道。他渴望成立
①(美)埃利奥特·罗斯福:《应运而起:白宫的罗斯福一家》,纽约1975
年版,第345页。
一个具有维护和平能力的新的国际联盟,并非仅仅由于相信
威尔逊主义的集体安全的有效性,而主要是相信这个机构是
美国参与国际事务并持久地发挥这种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可
或缺的工具。
  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规划包含有〃地理政治〃或〃地域性
国际化〃的意味。他设想,获胜的盟国在一个将威尔逊的集
体安全与传统的势力范围溶为一体的全球体系中通力合作。
他深信战后的事务将要在大国控制的体制下解决,而每一大
国对其所在的地区负有特别的职责和突出的利益,但这些地
区是互相开放的范围,而非排他的或封闭的王国。这一维持
和平的战略体系并不妨碍一个地区的传统发展渠道。在这种
格局中,门户开放的自由资本主义能够同共产主义及改革后
的欧洲帝国主义(英、法)共存。鉴于丘吉尔已在1944年10
月初前去苏联与斯大林达成了一个〃可憎的〃关于战后欧洲
〃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议,罗斯福更倾向于他的规划具有消
毒性甚至解毒性的功用。罗斯福基于自己的理念,认为他们
两人间的这种协议对欧洲和平和人类文明具有毒害性。具体
而言,罗斯福设想在战后世界格局中,美国将主宰西半球、太
平洋和日本,英法两国将看管西欧,并充当票前殖民地的
〃托管国〃。苏联则将维护东欧及其邻近的曾在沙俄控制下的
东北亚部分地区的安全。国民党中国暂时还不能有效地控制
这一地区,因为它本身有待从日本侵略中恢复,同时还受到
内战的威胁。罗斯福希望一个复元后的中国能逐步在这一世
界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他敏感地意识到,斯大林
仍怀疑有一个以美英为主的威胁苏联的国际阴谋。他要做得
让苏联没话说。
  罗斯福清醒地看到,斯大林更多地是基于这种怀疑而固
化了自我防范意识,他的许多扩张行为都是打着增加苏联自
身安全系数的旗号而进行的。因此,罗斯福就设想凭藉自己
的道义权威和在国际上所产生的信任程度,以积极的行动迫
使莫斯科没有理由继续高举这一旗号。但同时,他不能不承
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由于欧洲诸国一言难尽的
抵抗运动,苏军在击溃德军主体部分的同时已顺势控制了东
欧——即将被作为苏联西边一条宽广的军事和政治缓冲地区
的〃铁幕〃。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爽快地承认也许还能
增进好感和顺延战时的合作,同时还可以满足美国的舆论。
  与那些批评者的观点相反,罗斯福积极地做了限制苏联
势力拓展的努力:他拒绝让苏联分享原子弹的秘密;主张美
军驻扎在德国南部,赞同丘吉尔对巴尔干的安排;在波兰疆
界和波兰政府组成上与斯大林激烈讨价还价;对敦巴顿橡树
园会议遗留问题持理智态度,争取美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获
得空军和海军基地;坚持把中国当作大国而不顾英苏的揶揄
和反对,以便用作对付苏联的一支抗衡力量,等等,这些在
雅尔塔会议及其前后的表现,无一不反映了罗斯福对付莫斯
科的良苦用心。
  罗斯福在1941—1945年间的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
一个有机构件。赫尔国务卿说,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有两个:
第一〃是有效地进行战争,第二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以
及建立东方的稳定和繁荣,承认并促使中国成为一个与西方
三大国(美、英、俄)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大国。〃显然,罗①
斯福战时对华政策包含着短期的和战后的双重考虑。短期政
策即从各个方面增加援华的力度,以〃维持中国继续抗战〃或
使中国成为〃抗日的有效基地〃,这样首先是具有军事意义
——通过把数量众多的日军牵制在中国,来减轻太平洋战场
美军的压力;其次是具有心理上的意义——它对〃影响亚洲
人民对联合国家的态度肯定是有帮助的〃。罗斯福在1943年
9月,对韦尔斯说:〃尽管委员长的军事眼光可能有局限,他
的军队仗打得不好,但他是使中国军队能在战场上打日本人
的唯一领袖。〃1944年5月,他向斯大林转达口信说:蒋是使
中国能够团结一致的唯一人物,因而他的政府不应遭到破坏。
  但是,蒋介石设想的中美关系模式是:把美援作为自己
的〃固定资产〃囤积起来,专心致力于中国内部的反共斗争,
以强固独裁政治;由美国承担起支持和保卫国民党政权的义
务,并通过美日的直接对抗来解决中日合作。这就决定了蒋
介石是不会与美国的短期政策真诚地配合的。为了自圆其说
或搪塞美方,蒋介石在1941年致罗斯福的回信中称:国民党
的抗战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须驱日军于国境之外,一方面
复需阻止共产主义在国境之内蔓延。〃当罗斯福通过多种渠②
道认识到蒋介石政权及其军队那些令人沮丧的深重弊端后,
①赫尔:《赫尔回忆录》,纽约1948年版,第2卷,第1583页。
②秦效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初期》,第三编,战时
外交(一),中华文物供应社,台北,1980年版,第558页。
他试图有效地介入中国的国内政治,减少内耗或国共内战爆
发的可能性,以利于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但是,罗斯福是
以他自己的价值观和现实打算为出发点来寻求对中国政治的
理解的,并试图以这种介入把国共两党按美国式的框架撮合
到一起。其结果自然是美、蒋和中国共产党三方都不满意。毛
泽东曾对谢伟思说过,美国没有办法不实行干涉,唯一的问
题是这种干涉的性质。罗斯福运用派私人特使访华、向延安
派美军观察组、威胁削弱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等等手法,都
未能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他未能触摸到中国
内部革命的本质的东西,这些手法也没有触及中国革命的深
层和底蕴。他在试图采取自认为是强有力的决定性行动时,也
仍然摆脱不出一个限定的分析框架。譬如,罗斯福已经意识
到蒋介石不可能与自己休戚与共,并在对蒋的憎恶与腻烦无
法排遣时,曾对史迪威建议把蒋〃干掉算了〃,但他所设想①
的继任者仍是国民党集团中的人。对此,连美国学者罗伯特
·梅斯尔也认为,“这种无力将战前的思想模式加以发展以适
应因战争所引起的形势变化的情形,说明了罗斯福思想的局
限性。〃其结果是,美蒋双边关系往往从一个过高的期望开始,
继而进入一个艰难的、停滞不前的工作关系,最后终因双方
都大感失望而跌入一个互相指责甚至怨恨的泥沼。双方同床
异梦,连〃暂时的同路人〃都没做成。
  罗斯福越来越认识到,他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影响中国
①(美)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153页。
的事态发展。先欧后亚战略也使他不能过多地加大影响的力
度。当1944年的情况清楚地表明,蒋介石的战略是不抗日
时,而且,甚至作为进攻基地的中国有可能丢失时,罗斯福①
强烈要求蒋介石把所有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将军。
然而到了秋天,罗斯福又决定迁就蒋介石,这主要是出于政
治上的着眼或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考虑。另外,斯大林答应
德国投降后几个月出兵东北,减轻了中国有效军事行动的重
要性,于是罗斯福已不再期望蒋介石作出重要的军事贡献,充
其量让其维持现状,把中国作为进取日本的基地。他担心在
史迪威的委派问题上采取直接对抗会加速蒋介石的垮台,这
可能会使他的战后世界安排陷入极大的混乱。时值大选期间,
此举可能引起攻讦。
  罗斯福此时对中国事务的主要兴趣已转变到战后的长远
考虑上。他开始重视中国在战后的作用问题。他相信中国对
于说服美国舆论同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要作用是有价值
的,并且相信在联合国或者可能像在日本和朝鲜这样的共同
占领地区,中国能成为在政治上考验苏联意向的一个有用的
平衡舵,因此他主张给中国以一种被费正清称之为〃形式上
的非实质性的〃大国地位。考虑到国民党的垮台或中国发生②
内战会破坏这一计划,罗斯福也极力主张成立联合政府。他
明白,由于蒋介石的反对将使这个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希望,
①1944年初,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拥有650万作
战部队的蒋介石不加抵抗,丧师失地,举世为之震惊。
②(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5页。
如果要蒋介石在同有苏联背景的共产党打内战中可能遭到垮
台和在苏美支持下由国民党领导的联合政府间作出抉择的
话,蒋会选择后者。罗伯特·达莱克认为,罗斯福像所有其
他同中国打交道的美国政治家和军事首脑一样,错误地设想
那样的联合政府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事实上,无论是美国还
是苏联,都没有力量强求这个结果。
  但是,达莱克的话似乎有点绝对。副总统华莱士尽管在
严厉指责蒋介石政府是〃一个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
没落愚顽的政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目前能够做到的,只
是设法影响蒋介石〃采纳中国进步人士所指导的政策,以唤
平民众支持并把新活力注入中国的抗战努力中。〃但是,华莱
士清醒地认识到:对蒋介石充其量不过是一项短期的投资。认
为他并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或政治力量。战后中国的领
袖将在政治演变或革命中涌现出来,而现在看来更可能是出
于后者。
  华莱士是在1944年7月10日对罗斯福提出上述告诫
的。时间似乎晚了些,如果罗斯福引起重视的话。
  罗斯福的战后世界安排广泛地涉及到殖民地问题。他预
见到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认定英、法、荷老殖民主义
帝国难以照旧维持下去,而美国则可乘虚而入甚至取而代之。
他似乎相信,可以用〃开明而仁慈的美国渗透〃取代旧的殖
民主义国家的残酷的掠夺,而无论对当地人民还是对美国商
业都是有利的。他忌恨大英帝国特惠制,指责欧洲殖民帝国
的银行家们把世界贸易〃牢牢地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的时间太
久了〃。他呼吁丘吉尔为〃健康的竞争〃开放市场,并废除各
种英帝国贸易协定。对此,丘吉尔寸步不让。当美国代表在
雅尔塔会议上提出托管制方案时,勃然大怒的丘吉尔指出:在
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联合国插手干涉不列颠帝国的命脉。理
查德·霍夫施塔特评论道:罗斯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所作的
〃一切似乎都富于特色——非常同情受压迫的殖民地、开明和
提供福利的理想以及为促进美国利益的老谋深算……美国对
世界市场新的征服也完全可以在国际繁荣的旗帜下进行〃。
  1944年下半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又取得重大胜利。
经过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大海战,日军的航空母
舰全部被歼,从此一蹶不振的日本海军就不起多大作用了。
1945年1月9日,声势浩大的美军在菲律宾登陆,向马尼拉
推进。在这期间,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频繁空袭日本本
土,加速了日本战争经济的崩溃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在
欧洲战场上,苏军已在1945年初将德军赶回柏林地区,波兰
和东欧的大部分已经解放;西线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被彻
底粉碎;意大利战区的盟军正计划北进:三面受敌的德国的
失败已成定局。
  战时盟国间的猜忌、矛盾和利益冲突伴着胜利的即将来
临必然地加大了。罗斯福已经多次建议尽早举行三国首脑会
议。在征得对方同意后,罗斯福与斯大林就会址的选定问题
在频繁的电报来往中协商了多次。斯大林最大的让步是在苏
联南部的黑海海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样,身体极度衰弱的
罗斯福又得远涉重洋——先需要在海上航行为期10天的
4883英里,再飞行1375英里,然后才能到达满目疮痍、卫生
条件和其他设施板差的雅尔塔。丘吉尔抱怨说,即使我们花
10年时间去寻找,在世界上也找不到比雅尔塔更糟糕的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