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期间,穷追不舍的孤立主义分子赫斯特一度将罗斯福弄
得窘岂不堪。当时罗斯福勉强应付过关,已使国际主义分子
大为沮丧。亨利·普林格尔在《民族》杂志上写道:〃罗斯福
扯下了他过去高举的旗帜,但却没有树立新的旗帜。〃对此,
罗斯福有口难言。
最具权威的罗斯福传记作者弗兰克林·弗雷德尔以其多
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关于罗斯福的外交思想,〃从他任总统期
间总是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来看,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从
他相信美国的幸福有赖于其他各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保障来
看,他是一个国际主义者。〃
事实上,在竞选运动胜利结束以后,罗斯福就立即抛离
了他那发表于1932年2月2日、旨在回复赫斯特的演说中的
一些观点和主张。他在对外关系问题上的一度沉默并不反映
他的真实思想。就职前,他两次拒绝同胡佛公开合作以协力
解决战债、裁军与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等外交问题,不是因为
他对外交政策漠不关心,而是出于一种要将新政府同胡佛政
府划清界线的个人考虑。他任命了主张自由贸易、反对经济
战的科德尔·赫尔为国务卿,国际主义者威廉·菲利普斯为
副国务卿,并同威尔逊总统的首席财政顾问和副国务卿、一
位著名的国际主义者诺曼·戴维斯多次商讨解决上述国际问
题的办法,随后任命他为出席日内瓦裁军会议的美国代表团
团长。罗斯福让戴维斯在1933年5月25日向裁军会议代表
们声明:倘若和平受到威胁,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对
策;一旦出现事实上的侵略,美国将制止企图破坏集体努力
的任何行动,以惩罚美国及其他国家一致公认的侵略者。〃这
项声明在4个星期内使人强烈地感到,罗斯福已经成为一心
为促进国际和睦的世界领袖。在国内外人民的心目中,他已
成为世界经济会议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日内瓦谈判的核心人
物。〃此外,上任伊始的罗斯福还致力于将睦邻政策落到实处,
以改变美国长期以来在拉美国家中丑陋的帝国主义形象。他
主张推行〃集体责任制〃,不主张美国独断专行。他放弃了那
种以武装干涉为中心的拉美政策。罗斯福还在1933年11月
17日签署协议,与苏联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自十月革命以
来美国拒不承认苏联长达16年之久的不正常历史。前苏联学
者亚·鲍·恰科夫斯基认为,〃罗斯福按其教育、生活态度及
其倾向性来说,都是一个资本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
美苏关系建立在睦邻、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罗斯福不
像胡佛那样固守僵硬的意识形态阵地,而是一位灵活务实的
现实主义者。
长期以来,罗斯福形成了这样两个信念:一是国家之间
的相互依存,即国家之间为了长期的繁荣与和平而互相信赖;
二是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国内稳定牢靠的支持。换言之,
他相信,美国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依靠国外正常经济的恢复
——通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的贸易强国的共同合作才
能实现的恢复。罗斯福清楚,繁荣与和平之间是一种唇齿相
依的关系。一方面,他发现世界经济萧条和侵略问题是不易
解决的;另一方面,他担心美国严重的困难和强大的孤立主
义势力是否允许他在海外作出任何行动。巴黎和会后,他运
回到海德公园的那张威尔逊总统用于起草盟约的桌子,成了
他上述两个信念不变的象征。
正值欧洲战云密布,世界笼罩在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
时,美国举国上下却生活在一种浓郁的孤立主义氛围之中。绝
大多数美国人对战争的危险、对如何阻止和打击德、意、日
法西斯势力等这类问题漠不关心。他们倾身心地对付大萧条
引起的无穷无尽的个人危难,厌倦和反感那些把他们的注意
力引向国外的劝告。他们反对美国卷入欧洲那似乎是永无尽
头的恩怨和纠纷之中。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治·厄尔的主张
就典型地代表了这种心理。他宣称:“让我们把眼睛转向国内。
如果世界将变成一个荒芜、仇恨和苦难的原野,那就让我们
更加坚定地守护和保全我们自己的自由绿洲。〃
孤立主义情绪是美国最古老的传统之一。若探本溯源,它
可上溯到国父华盛顿发表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华
盛顿谆谆告诫美国人要信守这样一条准则:即坚决不要把美
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免使美国
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
的罗网中去。华盛顿的遗训被历届国会奉为圭臬。此后的
〃门罗主义〃实乃其翻版或引申。孤立主义在从华盛顿到罗斯
福的近一个半世纪里,含义多变。它在普通国民中也具有广
泛的影响。美国与多事的欧陆间隔着大洋。当时没有国际航
班,少数美国人出国就坐远洋轮船,从纽约到罗马最快也要
10天,从加州到东京起码需半个月。二战前横渡大洋实属不
易,天然的屏障给美国人一种地远心自安的保守、自重心理。
坚决反对美国卷入国际纠纷的言行和阻挠罗斯福可能迎
击法西斯势力扩张侵略的活动,主要来自国会、内阁甚至罗
斯福身边顾问中的孤立派。它们主要代表中西部和西部的农
场主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利益要求,它们反对那些与欧洲关
系密切的东部大财团和英国的国际金融财团。此外,赫斯特
报系、库格林神父、朗、三K党人、德裔美国人联盟以及少
数民族中的法西斯组织等,都是坚决的孤立主义分子。
20年代的美国历史学家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的
重新发掘与研究,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卑鄙争夺,
并与军火的制造和贸易息息相关。新闻界人士声称,美国及
仆人民在1917年是被〃发战争财的人和协约国宣传〃两种势
力气进了一场毫无价值的战斗事业中去的。舆论界的一些领
袖甚至公开为他们在1917年把美国带进战争感到内疚,并决
心永远不再滥用美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历史学家还论证说,
一战和南北战争一样,是个悲剧性的大错。修正论者认为,政
治就是妥协的艺术,他们因此把布赖恩推崇为一战前外交活
动的英杰。他们认为威尔逊发表的那些理想主义的声明,掩
盖了谋取暴利者们恶劣的贪欲,而且全国都受到协约国巧妙
宣传的摆布。参议员威廉·博拉等人则深信国际联盟〃不过
是欧洲军事机其中的一个齿轮〃。还有不少人认为:如果要避
免战争,就应当迁就希特勒,他要求生存空间似乎并非无理,
他想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在一面旗帜之下,在一些人看来,似
乎是实行民族自决原则,做得比威尔逊在凡尔赛所做到的还
要忠实。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美国人民普遍地对第一次世界大
战深感失望。一场以牧师、妇女和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和平主
义运动在30年代得到了大发展。各级教科书极力贬低尚武的
英雄人物,军事史几乎被取消,儿童们被劝告不要去作打仗
的游戏。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有数十万大中学生为和平而罢
课、游行。不少知名的宗教界领袖加入了反省自己一战〃罪
行〃的行列,他们纷纷在公众面前痛切地忏悔自己曾在某种
意义上对一战的支持,并〃毫无保留地答应永不重犯那种错
误〃。有一位评论家指出:所谓〃永远不再〃的誓言成为30年
代的一种风气,恰如宣布禁酒之前人们纷纷发誓戒酒一样。
国内孤立派对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戒心极重,因为他们
对罗斯福的成长史、背景、从政经历、言论等了如指掌。他
们在罗斯福上任不久,就进行了一次有关武器贸易及其在世
界政治中有害影响的调查。1934年4月,参议院又成立了以
著名孤立派北达科他州共和党人杰拉尔德·奈为首的调查军
火工业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对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
火制造商和银行家。如此重提陈年老帐,目的在于给罗斯福
来个〃敲山震虎〃。该调查委员会得出了令国民震惊的结论:
美国在1917年参加欧洲战争既非保卫本国的利益;又非捍卫
民主制以拯救世界,而是那些军火利益集团和金融家们施展
阴谋诡计而招致的结果。该委员会同时发掘了不少耸人听闻
的证据材料,以支持、佐证上述结论。这就使美国公众轻易
地得出结论,即认为华尔街为牟取暴利而需要战争。《芝加哥
论坛报》、赫斯特报系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和作家顺势推波助
澜,使很大一部分公众舆论变成一种极其天真的意见,认为
美国上次被怂恿着卷入战争,为的只是让〃死亡商人〃发财,
我们若再干预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就等于犯罪。
由于受到如此强烈的掣肘,更由于国内大萧条的深重局
面等待收拾、整顿,罗斯福在第一个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基本
上没有多大的自主性或可供他发挥的余地。更深一层的原因
是:罗斯福1932年竞选胜利所付的部分代价——即无条件地
反对美国同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努力进行合作和奉行建立在
不卷入国外纠纷基础上的谨慎的中立政策——使他很难立即
在当选后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充其量只能做一个遮遮掩掩的
〃私下的国际主义者〃。而在表面上,他只能身不由己地随着
1932年的惯性下滑。这是一种〃在一个没有门的墙上去找一
扇门〃的景况。于是,在很多公共场合,他合着孤立主义者
的调门泛泛而谈美国的外交政策。他甚至担心,值此政策气
候下,外交上的轻举妄动将会损害他那来之不易的政治上所
受的拥戴和他那心爱而又优先的国内政策纲领。因此,他对
于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的冷漠和打击、他对于胡佛的国联和
战争贷款政策的继续贯彻,以及他听任国会通过空前的高额
保护关税,都是善于见风使舵的罗斯福总统权衡利弊后不得
己而为之的一种结果。从倾向性上看,它们是一种从原有的
国际主义立场上的退却。总之,这一切,都可概称为〃罗斯
福的现实主义〃。
有一个插曲似乎说明罗斯福并未甘心一味地退却。当他
根据一份详细的调查得知,将有大约2/3以上的议员赞成美
国参加国际法庭时,他立即在1935年1月要求参议院批准该
法案。可是,他的要求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以库
格林神父和赫斯特报系为首的孤立主义势力大造舆论攻势,
把国际法庭说成是与国际联盟一样的可怕的组织,是国际银
行家和财阀的罪恶工具,恪守传统准则的美国万万不可进入
这间房子。这种煽动立竿见影,全国各地的抗议信件、电报
如同雪片般飞向国会,邮差用手推车把它们不断地送到参议
院办公室。同时,强大的院外集团成员在为反对此法案通过
而四处活动。这样,参议员中的反对派由最初的10名增加到
36名。罗斯福的情报失灵了。该法案以7票之差未获2/3多
数。罗斯福又一次地领教了孤立主义势力的厉害。这使他更
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总统,他在外交事务中暂时还不能随意
行动。他只能在斡旋中等待,或者在适宜的时候进行解释和
引导。
罗伯特·达莱克认为,孤立主义者反对参加国际法庭的
呼声拨动了当时美国国内几根绷得最紧的琴弦:它有力地奏
出了美国对欧洲赖帐不还的行径的满腔怒气;奏出了唯恐欧
洲不顾美国利益把它拖入又一次战争的忧虑;奏出了奈领导
的调查委员会揭露的事实真相使人们产生的信念;奏出了对
战争将令人不能容忍地把美国的民主制度最后拖垮的担心。
不久,沃尔特·米利斯撰写的《通向战争之路:1914—1917
年的美国》一书出版并迅速风行全国。该书是一部具有强烈
的历史借鉴意义的战争警世录,人们不难从中认识到:美国
本来是可以避免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如果当初有一部严
格的中立法案的话。无疑,该书无异于给业已高涨的孤立主
义情绪火上浇油,致使〃群众情绪如此强烈,某种中立法已
不可避免;剩下的问题只是国会要不要把外交政策的控制权
从总统手里夺过来。〃
同时,欧洲局势的日趋恶化使孤立主义者顿生一种紧迫
感,即立即制定一项中立法案或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避
免美国卷入战争。1935年3月,纳粹德国不顾任何方面的反
对,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在和平时期建立拥有36个师、约
50万人的正规军。希特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