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养成功者的智慧
时序已入秋,天高气爽。柿树向着蓝蓝的天空,伸出又粗又直的枝干,并且在树梢上结满了鲜红的柿子。
为了要采到那些树梢上的柿子,几个顽童,手拿着竹竿,爬上树干,拼命乱打。但柿子却不那么容易被打下来,还是牢固地,和那历经多年风霜的粗壮树干连在一起,最后树干又深深地扎根于大地。
通过此例,我们应当明白,凡事不要像小孩打柿子那样,过度重视长在树梢的小节,而忽视了那巩固在大地上的伟大力量,否则,我们将会和顽童一样愚蠢。我们需要不时互相勉励,对事情观察入微,找出重点,全力以赴,才会事半功倍,免得徒劳无功。
夏日阳光普照,但别忘了做好防台的准备。
就景气而言,有时好,有时萧条,不可能永远是和平与繁荣。这就是人生、就是社会。
一旦社会安定,景气好转,每天过着安稳的生活时,往往把社会的本质遗忘了,把人生应有的态度置之脑后。这是人之常情。
倘若可以长久如此,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总有一天,“台风”将会来袭,不景气的热潮将会涌到,置身于那种情境,仍然可以保持泰然自若的心境吗?
我们必须随时准备足以应付急变的心境,这就是“治而不忘乱”的心情。
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明白,但是,却很少有所准备,也许这便是人的弱点。
当一个人多次获得成功时,就应该及时反省自己,是不是开始骄傲了?
失败不如成功,这是当然的道理。但是,如果策划三件事情,而三次都成功了,却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如果产生过度的自信,认为“一切让我来”,这种缺乏谦虚的态度,把别人的意见都当成耳旁风,再也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
当然,自信是需要的,缺乏信心,根本就不能做事。但信心应该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信心,也不应该保持绝对的信心。信心是暂时的、虚伪的。明白这点,则不至于丧失谦虚的态度,并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是,人们往往不容易做到这个地步,稍有成功,就容易抱着绝对的信心。
因此,任何伟大的人,做三件事情而有一次失败了,对于自己而言并不是什么坏事。藉此失败而产生谦虚的态度,才有发展可言。
连续失败固然忍受不了,连续成功更值得警惕。
心镜反映人生的正邪,周围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每个人都必须站在镜子前面,才能端正服饰。因为镜子是最公正无私的,不论是什么形状,都会据实反映出来。一个坚持自己的领带没有打歪的人,只要往子镜前一站,是非曲直,自然就一目了然了。人应该承认错误而乐于改正才是。
仪容的美丑固然可以在镜子前面判断清楚,但心术的不正,却无法在镜子里面显现出来。人往往不容易发觉自己想法或做法的错误,那是因为没有一面心镜的关系。比较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人只要有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心镜就几乎无处不有了。
我们周围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所有的东西,都能反映出我们的心。所有的人都和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
古代的圣贤教导我们“先除去我们本身眼睛的障碍”,这样才能把周围看得清楚。有了谦虚而坦然的心胸,那么所有的人或物,都会成为我们的反光镜,把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的正误,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
驾驭自己比驾驭烈马更难,总要有所畏惧,才不会无法无天。
小孩怕父母,店员怕老板,学生怕老师,下级怕上级。除此之外,还有惧怕神明菩萨等等,这些都因人而异。
“有所畏惧”是最好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自己的精神也属于自己。乍见之下,自己驾驭自己并不困难,事实上却与驾驭牛马不同,这就是人类的特征。
古代圣贤对于这一点,亦莫不叹息;更何况我们平凡的人,要驾驭自己,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补救之道,在于借助于畏惧的事物,知所畏惧,受其鞭策,俾能律己。
无所畏惧是最危险的。有时候对于那些令人畏惧的东西,恨不得回避它,然而冷静一想,就发现它仍有一些好处。企业者,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不光要知所畏惧,还要接受严格的考验。严格的考验,是让自己迈向自立大道的里程碑。
在自然界中,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峡谷,让它从危险中自己挣扎求生,这种画面太雄壮了。虽然这个作法太残酷无情,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以后的生命过程中遇到挫折,才不会泄气。
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一步一步地爬起来。小狮子自己从溪谷爬起来的时候,才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借自己力量前进”的可贵。狮子的雄壮,便是这样养成的。
要自己体会,是非常不易的,更需要有勇气。有时候不知所措,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然而,要哭也好,要长吁短叹也好,必须产生新的勇气。
严格的考验,无非是让自己体会生命的第一步,是让自己迈向目立大道的珍贵里程碑。
火箭发射出去,如果没有追踪系统,无疑是一种浪费,命令的下达,也是同样道理。
向月球发射的火箭,在霎那间进入天空,速度之快、距离之远,人的肉眼根本无法观测。但是,由于追踪设备良好,几千公里、几万公里直到火箭抵达月球表面,都能追踪到它。正因有追踪设备,发射火箭才有意义。倘若没有追踪,只是发射、让它流逝,无异于浪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是命令、指示或拜托,将无意义,既然下命令,就得追踪到底,这就是下命令者负责的态度。
被追究的人是很吃力的,要追究别人更不简单,彼此都需要有耐心。然而,世人之常情,往往敷衍了事。无论是要追究别人的,或者被人追究的,都要具备这种决心和勇气。
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万物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自己以为是凭自己的头脑去想、凭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往往是受教于别人。
幼儿向父母学习,学生向教师学习,后进向先进学习,自己的思考,是建立在过去累积的许多学习心得上的,这就是自己的智慧。因此,凡是能够提供好的意见、能够产生好的构想的人,必然是一个勤于学习的人。因此,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万物无不是良师。
那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自信,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负,而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天有不测风云,虽然有时会为自身担忧,但是这种担忧可能会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仍需以“鼓励再鼓励”的态度,转变观念,重新考虑。但不管如何,认为今天必须做的事情,就毫不犹豫地走出家门去做,不要想得太多。
工作有时会做得很好,有时会做得不好。如果做得很好,就感谢;如果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虑做法。如果每天都能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断的进步,而不会有重大过失发生的。最可怕的事,乃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人一旦自以为是,不但对事情无法重新考虑,观念上也很难再作修正了。那一点一滴累积成的自信,竟在不知不觉间,变成“自负”,因而就骄傲起来了。忘记了虚心、疏忽了反省,终于滋生了“有己无人”的心情。一切重大的过失,就由此而起。
以不稳定的情绪去思考问题,是比什么都错误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每天时刻反省。
自己虽然用尽了智慧,仍然意外地失败了。毕竟单靠个人的智慧有限,以不稳定的情绪态度去思考问题,是比什么都错误的行为。
因此,松下先生认为在早晨醒来的片刻,首先要祈祷,消除各种迷惘,稳定情绪。每天都要以坦诚的心情,顺应天意而工作。祈祷的方式,种类虽多,但总有“最能使自己心神宁静”者为宜。祈祷之后,才展开一天的工作。
于是,拼命地工作,热诚地工作,切不可有懒惰的懊恼。要用尽最大努力,象非常喜爱那工作似的,从中享受乐趣。就寝前,也要反省。以冷静的心情,了解并感谢上天的爱护,联系着明天新的工作意愿。
晨间祈祷,白天工作,晚上反省,这样可以减少每天的过失。
吃饱了、穿暖了之后,我们还需要些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日本很多人穿着缝缝补补的破旧衣服、吃蕃薯藤、地下挖坑、盖着洋铁皮度日,冬天忍着酷寒霜冻、夏天挨着薰蒸似的闷热。为了不愿意过着这样坚苦的生活,因此,大家都拼命工作。总之,为谋求生存,为填饱肚腹,冒着雨露风霜,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三十多年后,生活逐渐丰富。吃的,多得难以处理。住屋虽然还不够,但是,再也没有瑟缩于雨露风霜之人了。
那么,大家今后将何去何从呢?在暖衣饱食中,忘记了凄苦、过着焦躁生活的日本人,丝毫不知进取。应该往何处去呢?大家都陷入迷惘之中。那么,应该有谁来清清楚楚地开导民众呢?
如果谁也不来开导,就要自己开导自己了,就要大家互相开导了。
在被黑色情绪包围时,打开感谢的开关,天地便会明亮起来。
人心真正的安逸,是对一切事物,都怀着感谢的心情去接触。所以,感谢的心情,才是生育万物的泉源,才是和平安逸的起点。虽然对它非常熟悉,可是,在变幻无常的人心中,却很难依常理推进。
不要说感谢了,甚至有时会愤恨得全身颤抖,有时气恼呻吟得不能成眠。虽然内心觉得应设法抑制着这不轨的黑色情绪,还是感觉象遭到前世报应一般难熬。
这时无意中,在心中通过一道感谢的思维,心情可以说又恢复正常了。
如果好好静下来想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在疲乏的心中,也会隐约地涌现出安逸来。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实际上了解的事物比较少,而不了解的事物占多数,也就是说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得多。
人类的生命是不断地延续下去的,因为人类的智慧,也跟着永远不停地扩大发展。宇宙中的真理,其奥妙与深远,是无法予以计测的;然而我们却只捉到了那些深奥真理的一鳞半爪,就武断地声明,已窥悟了宇宙的全部真理。倘若如此,今后人类的智慧,不但无法继续进展,而且有“山穷水尽”之势。人类这种自大自满的观念,无疑是探讨真理的绊脚石。
科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思想也一样。甚至政治、经济以及企业管理的发展,所有人类的活动,都留有一大片尚未开拓的土地,需要人们去开拓。
为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弃管中窥豹的狭窄观念,以宽大的胸襟和谦虚的态度,去待人处事才是。
切忌卖弄道理,因为说一堆大道理,还不如讲一句肺腑之言。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从内心里,说出象涌泉般令人耳目一新、且富有启发性的话?为什么只能翻来覆去地绞尽脑汁,用些似通不通,自以为是的道理来说服对方?这不但枉费心机,而且这些歪曲的道理,也很难沟通并增进人际关系的。
交谈的目的是沟通意见,而不是拘泥于谈论的争执。惟有先建立互相信赖的观念,才能共同克服障碍,向前迈进,最后对自己的使命予以肯定。
无论他人做如何想法,只要抱着“不卖弄道理,实践力行”的原则,且对自己有信心,最终必能获得成功。
松下先生认为,可成必可成,不可成必不可成,顺其自然地努力,才会皆大欢喜。
“可成就的必可成就,不可成就的必不可能成就”,我们对这句话,好象是一知半解地明白了,然而事实上想要真的理解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们往往想那终究无法完成之事去尽力完成,于是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地设计方案,或者是玩弄各种策略花样。然而,最后的结果只是不平与不满,引起吵架与摩擦,当自己内心黯然神伤时,似乎周围的一切也跟着黯然失色。这种既伤害了他人,也有害于自己的事,实在是不可让它存乎于心。
这就是因为人们企图将不可能成就的事,去勉强成就。不可成的事,永不可成;可成之事,必可成之。原本可成之事,就算不加以任何策略亦可成之。
这道理不需任何的推理,不需思虑任何策略计划,只需坦荡荡的心胸就够了。集中我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