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4)
然而,小法刚并没有陶醉在一些小小的成功感之中而忘记了自己对理想的追寻。他常常对阿姆说:
“阿姆,咱这地方太穷了,我看我一定要到外地去找一点好的生活,让阿姆和姐姐过上好日子。”
这种时候,阿姆就也总是笑着说:
“好啊,阿三有志气,阿姆要等着享阿三的福啊。”
5
外婆家里差不多到农历三月就开始短缺粮食了。阿姆煮饭时,一个很大的锅里,只能放很少的一点米下去,煮好后从上面看一粒米也没有,基本上是一锅汤。阿姆的安排是,先滗一些最上面的清汤出来喂猪,然后捞一大碗干饭给阿三吃,自己、婆母和女儿顺招就吃剩下的稍稍稠一点的汤。对这样的安排小法刚心里很有意见,他常常要求与阿姆外婆三个人均开吃一样稠稀的饭,但阿姆执意不肯,阿姆说:“你正在长身体时,喝稀粥怎么能行?”
有一次,邻居来坐,看见一家人吃不一样稠稀的饭,就说:
“阿三,你阿姆真是疼你啊,给你吃干饭,她自己只喝汤,你长大了可要好好孝顺你阿姆啊。”
法刚就乘机“攻击”阿姆说:
“阿姆疼爱我还比不上疼爱我们家的一头猪呢?”
邻居愕然说:
“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这样说话不是伤你阿姆吗?”
法刚笑着说:
“你先别急,你听我说,你看,那么一大锅东西,她只捞干饭给我吃,她自己吃稀饭,汤给猪吃。可是,营养都在汤里面,干饭是米渣,你说,她对我还不是不如对家里的一头猪?”
法刚的话令大家一阵惊愕,接着又都大笑起来,笑过后又觉得他讲的话不无道理。
法刚从小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能开出玩笑来,达到消解压力和激发上进心的目的。
那时,农村的厕所都十分简陋,大多都是在地上挖个坑,放个大瓮进去,再在大瓮沿上放两条木板供人蹲,便是厕所。这样的厕所,难免就时有一只冒失鬼鸡会因贪吃厕所中的蛆虫而不小心掉进去一命鸣呼。外婆家一贯贫困,平时根本舍不得杀鸡宰鸭,但对于偶然掉在厕所中死掉的鸡鸭,肯定就是不吃白不吃了。虽然那鸡那鸭曾经在粪缸里泡过,谈不上干净,但大家若忽略掉其来历,吃起来也还是津津有味的。
外婆家平时很少有菜吃,就只吃咸菜或干菜。每当偶尔要享用一只“屎缸鸡”时,外婆总免不了扯着嗓子对法刚说:
“阿三啊,今天晚饭要加菜了,阿婆我请你客。”
小法刚知道外婆“卖得什么关子”,感觉有点哭笑不得,便说:
“你不要叫我,还不是让我吃屎缸鸡啊。”
当然也有吃非“屎缸鸡”的时候,那时便是下大雨发洪水了。洪水一来,全家人就要搬家到山坡上去,也便有很多鸡被淹死了。于是大家就有非“屎缸鸡”可吃了。
曾有一天,法刚对阿姆讲:
“阿姆,有一天阿三赚到钱了,一定要把房子移到半山腰来,那时我们就再不用搬家了。”
阿姆笑着扬了扬头说:
“好啊,等我们阿三长大了,赚了钱,咱就搬。”
曾经的艰难境遇让法刚永远无法忘记,只是等法刚后来荣归故里,欲实现自己的诺言时,外婆和阿姆却都无缘见到了。
——白天大家去捡田螺,而到了夜晚,法刚则会到池塘里放钓。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钓鱼竿放钓,伴随着鱼饵划破水面,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法刚还自己摸索出放钓的经验:静水之处,必无鱼踪,相反有浪花的水面或水中,时冒水泡者,其中必有鱼儿在游动觅食,只有掌握了规律,放钓才会有收获……
第12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1)
第三章
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芦沟桥事变,并发动侵华战争,全面抗战就此开始。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国难当头之际,无数爱国志士以坚韧不拔之意志,负起救国兴邦的重任,中华大地以他们为脊梁,在近乎绝地中艰难救亡。
法刚9岁就读于勤创学校,蓝玉声老师给法刚取学名为萧士英。当时,正是国破山河在的危亡时期。对于法刚而言,国难中的童年求知历程总让自己的心灵深处亮着更为炽烈的光,指引自己的成长。
从读书始,法刚每天要步行从下高车出发,经中高车,上高车,跨越木桥,再沿着河堤路到学校。其时,远远就可看到一座土地公神位,仿佛一位与这方水土融为一体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过往的人以及身边的绿树青草。法刚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学校下面的一座百年老屋,依外貌来看,可以遥想到当年的美伦美奂,虽然早被岁月侵蚀得胜景不在,可一种沧桑过后的风华仍然有着动人的美感。法刚至今还记得,当时钟国魂学妹就住在那里。钟国魂学妹是一位婷婷玉立而又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她的出入令古屋有了新芽般的清新气息。因此在每天必经的求学路上,古朴而熟稔的故土风情同阳光土地一道深植于法刚幼小的心灵深处,濡染着他内心里积淀的对美好的憧憬与感念。
勤创小学设施简陋,只有几间小教室,左边有一列稍为显得大一些,外带客厅、厨房。空旷的操场仅有单杠,看上去有些许伶仃。法刚有时会与邻居同学携带破旧的棉被毯子,住宿学校,感受一番集体生活中的乐与趣。
由于国难当头,每逢正式运动体育课时,全校师生全体动员,整队出发,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昂的旋律,稚嫩而有力的吼声,仿佛一股激流在孩子们心头涌动,让他们时刻意识到在这样的年代里,他们肩头所必须承载的使命和责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妇孺有责”。唱完这样的歌,同学们就精神抖擞的步行到“蛇头岗”的草地上进行各种运动,踢足球,跑步,进行算术比赛等。
聪明的法刚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领悟力超出同龄孩子很多,对所学知识总能举一反三,应用起来就更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
法刚在勤创小学读三年级时,一位钟姓祖母有一天来找他。年迈的祖母看上去神情苦痛且无奈,缓缓地对法刚说:
“阿三,我跟你讲啊,你阿公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他就这么狠心啊,也不回来看看,你帮我写封信给他吧。”
法刚一时感到有些唐突,说:
“很多人写信不是都找我阿公?你没有去找他?”
法刚所说阿公,是他的叔祖父,名叫钟玉振。钟玉振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客家礼俗,是名震一方的乡绅。但老人家嗜酒如命,每饮必醉,醉后总要脾气大发,疯狂骂人。
祖母苦笑一下说:
“你叔公架子大,我不想去求他。”
法刚皱着眉头说:
“可是我能给您写好吗?”
祖母说:
“阿三啊,我说什么你写什么就行了。”
法刚只好说:
“那我就试试吧。您说吧。”
祖母絮絮叨叨说起来:
“阿三啊,你就写我在家里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下,常常暗地流眼泪,我宁愿少吃一点只想看到他,阿三,你把这些话都写上。”
祖母落寞的样子让法刚都为她有些难过。
一个小学三年级生,自己能独立写信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事情了,更何况要给他人写家信,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小法刚咬着笔头,回想自己新学到的写信的格式,如何称呼长辈、晚辈、平辈,开头和结尾该用什么样的措辞;等到小法刚把信的格式先在自己头脑中细细地缕了一遍,便像个大人似地对祖母说:
“放心吧,阿婆,你说慢一点,我一定帮你写好。”
就这样,钟姓祖母开始讲述他丈夫走后自己的生活。法刚看着祖母浑浊苍老的眼睛,被生活折磨得那样的斑驳无奈,心中涌起了无限的同情,笔下也就带了些自己的情感,祖母说她孤独流泪,法刚就通过想像,添加一些祖母深夜入厕归来,如何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等细节;祖母说自己因想念而吃不下饭,法刚就由此再展开联想,写她因想念丈夫,自己吃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是把地瓜当芋头,就是把芋头当成地瓜,写她吃第一口时想什么,吃第二口时又怎样因突如其来的思念之苦涌上喉头而难以下咽,如此等等,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生活情景在法刚笔下流淌而出,入情入理,淋漓尽致。
第13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2)
信写完了,法刚放下笔,轻轻地舒了口气。祖母说:
“阿三啊,你念给阿婆听听看对不对?”
法刚便拿起信,娓娓地给祖母念起来。
祖母听着听着,眼睛都睁大了,惊异得不得了,一迭声地说:
“哎哟,怎么写得这么好?我说的你写啦,没说的你也写啦,我心里怎么想的,你都写出来啦,有些过程我没告诉你,你是怎么知道的?”
法刚笑笑,不知怎样回答阿婆好。
此后,钟姓祖母逢人就说:
“张三妹家那个阿三写信写得真是不得了啊,你说得他能给你写出来,你心里想的他也能给你写出来,真是神了。”
小法刚能写一手好信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下高车村传开来,很多人纷纷找小法刚写信,常常是等小法刚一放学回家,书包还没放好,求他写信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帮乡邻鸿雁传书,缓解亲人骨肉两相牵挂之痛,是件有功德的事。小法刚不仅用心写每封信,还常常自己买纸买信封,很多时候还得帮人寄出去。
法刚帮人写信受到称赞的事,很快也传到了法刚的叔祖父钟玉振的耳朵里,使他难免脸上烫烫的很不是滋味。
有一天,叔祖父找到法刚,用教训的口气对他说:
“阿三啊,人们请你写信是好事,可是你不该写得那么婆婆妈妈一大堆,让在外面的人看了心里难过,你记住,写信要简单扼要,报个平安无事就行了,你懂不懂啊?”
小法刚不敢违抗叔祖父,就“嗯嗯啊啊”地应承他,但心里却想:“叔祖父啊叔祖父,你这是什么道理啊,写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互相沟通达到互相理解的,不写得细一点,怎么能达到这个目的啊。”
小法刚当然不会听叔祖父的。之后的很多日子里,或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下,或在昏黄的油灯下,小法刚用自己充满童趣与梦幻的笔,通过生动而又合乎情理的想像,为乡邻写了一封封饱蘸浓情的家信;让托他写信的人有一抒胸臆的解脱轻松之感,让远方读信的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尚在读小学的法刚,已经有能力用自己的才识搭建一座桥梁,用真心的付出服务于乡邻,这无疑为他自己幼年的求学路做了一个闪射着光芒的注脚。
天性中的禀赋,童年的生活磨砺,让小法刚对知识和世界的认知有着不同寻常的领悟,他的头脑仿佛是一面多棱镜,吸收到的是一色光,可折射出的却是缤纷的七色光。
在代人写信时,小法刚有时会受困于一个问题。客家人生活中的用具很多,在用客家语描述这些用具时,其中的很多字既艰深,又难写和不便于记忆,不少字就连学校里的老师都写不出来。于是小法刚便把此当作自己攻关的一个课题,闲暇时嘴里念叨着这些艰深晦涩的字眼,思考着其中有无彼此关联的可能性。点点滴滴的摸索,电石火光般的灵感闪现,让法刚在体悟思考的快乐之时,也渐渐总结出了这些生活用具词组间的关联结点和记忆结点。最后,小法刚创造了七言杂字、五言杂字,用顺口溜的方式把囊括方方面面生活用具中的词组,巧妙而有序地串联起来,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这一创造性的发明看似只方便了法刚自己帮人写信,其实又何尝不是对客家口头词语的一种梳理性的再创造呢,并且这一创造竟然来自于一个十多岁孩子的思考。
法刚在勤创小学读了四年书,一直是最优秀的,但他并不满足,他甚至认为继续在这里读书太过局限,他必须去更好的学校去深造。
当时,蕉岭最著名的学校是三圳镇的三圳公学。三圳公学是政府办的,只设小学五六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学校师资优良,教学严格,由南洋留学归来的华侨领袖吴公甫担任校长。吴校长当时是当地少有的大学生,才学和品德都非常优秀。三圳公学在吴校长的领导下教风学风十分优良,在南粤大地颇有名望,很多外地学子纷纷慕名前来就读,被戏称为是来“留学”。
法刚想到要去三圳公学读书。
第14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3)
当然必须经过考试。法刚就在村子里相约了一批同学一起去考,他们分别是聘贤、连祥、富祥、海章、连章、海清、炳清等。
所谓艺高人胆大,法刚因为有着扎实的基础,而且临场静定自若毫不怯场,所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