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 张炜_派派小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在高原 张炜_派派小说-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个熟悉的小屋里已经围了好多人,老驼,还有几个我不认识的人,大概都是村民委员会的什么人吧。他们见我来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老驼吸着烟,眼皮也不抬,像是说给其他人,又像是说给我听:

    “嗯,到底还是来了。”

    后来他又用烟锅朝我坐的方向点划了一下,小声对周围的几个老者说:

    “人家场长才三十郎当岁。”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随口封了我个“场长”。我问:

    “开什么会啊?”

    “开个……嗯……村民委员会——议事会吧。”

    “我又不是委员。”

    老驼说:“你看看,见外了不是?你以为来的都是委员吗?”他用烟杆点划着身边的两个人说,“他们也不是委员,可他们都是些大户,俺有什么重要事情,都要找找大户。大户贡献大哩。有事能不找他们商量?别看你是城里人,买了咱的园子就得跟咱商量事情。俺要不叫你来开会,你又要说俺小看你了。”

    我恍然大悟,突然明白了——我买了他们的园子,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联系。那就开会吧。我准备好好听下去。会议的内容好像是关于村办小学房舍改造之类的事情,又说村子要修一条路。总之需要很多钱。老驼说:

    “钱嘛,还靠大伙儿。你们有人就帮个人缘儿,有钱就帮个钱缘儿。如果研究一回不行,咱大伙就再研究一回,咱有的是工夫,研究起来看,嗯。”

    他的话使我打了个冷颤。也就是说,我如果不拿出一笔钱的话,那么这样的会将要一直开下去。

    老驼吸着烟,不紧不慢地对我咕哝:

    “你尽管不是咱村里人,可也得过组织生活啊。一个人没有组织怎么得了?有一年上,咱这地方来了个游击队员,那时候还是打仗的年头儿,这人手艺倒不错,一枪就能撂倒一个鬼子。可他仗着枪法好,眼里没有咱庄稼人,遇事也不和咱商量。你知道咱村子里是有组织的,有时候咱做了面汤啊、面叶啊、高粱碴子米饭啊,想到林子里找他出来喝上一口,暖暖身子,都找不到哩。他不来。他有事情只给上边说去。结果哩,哼哼——差一点儿让鬼子打死。咋哩?那毛病就出在傲气上边,出在不来过组织生活上边。一个人离了组织哪行?”

《你在高原》  第二部分 《我的田园》(47)

    我想张嘴申辩,想说我辞职了,不是在组织的人,可刚张开嘴巴,老驼身边的另一个人就说了:

    “天底下没有不在组织的人。不是在这样组织,就是在那样组织。村有村规,国有国法,都在一个地盘上混,就得遵照一个地盘的规矩办事。人人都不听话,那还不闹糟?”

    我的头嗡嗡响,好不容易熬到了散会。

    2

    这天夜晚我失眠了。我觉得遇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

    这天一大早,我就包好了两千元,谁也没有讲,急匆匆赶到村子里。我刚要敲开老驼家的门,又一想这样不妥,如果他把钱自己掖起来怎么办呢?我起码需要交到组织上啊!正在门口犹豫,想不到恰好老驼出来了,他热情招呼着回屋,我只好跟进去。我对老驼说:

    “驼叔,你最好再找几个干部来。我缴款子来了。这是我对村子的一点儿心意。”

    老驼看了看我手里方方的纸包,说:

    “一沓子都是?”

    “都是。”

    “那好,”他对孩子说,“喊你大去。”

    我说:“自家亲戚恐怕不妥吧?”

    “什么亲戚?俺这里除了伯就是叔。”

    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孩子跑出去。一会儿小孩子领来两个人,其中有一个是我在开会时认识的,这才有点儿放心了。我当着他们的面把钱交给老驼。老驼毫不含糊地从柜顶上取来一个纸包,从里面抽出一张卷烟纸大小的白条,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按了个手印——这就是收据了。

    老驼往外送我的时候满面微笑,赞扬说:“到底是文化人哪,办事利落,心里有组织啊!今后村里人也会帮衬你,有什么大事小情,只管来喊——葡萄熟的时候歹人多不?”

    “不多不多。”

    “嗯,不多就好。你这笔钱先放在村子上存着,嗯。村子富了那天,也不能忘了你。你现在是个发了大财的人啦。”

    他说到这里四下看看,对在我耳朵上问:“少说也有四十万吧?”

    “老天,我连四万也没有……”

    “哎,咱都是在组织的人啦,不用瞒来瞒去。我心里是个明镜。打你种葡萄那天,从这路上拉出去几车葡萄,你驼叔心里都有数。过一辆车,我家二小子就在西墙上画一道黑杠,如今这小黑杠子已经有一尺长啦。一斤葡萄少说也有一块几毛钱,那你算算看。”

    我说:“可是还有本钱呢!再说葡萄园刚刚发展起来……”

    老驼用烟锅使劲敲着头,嘿嘿地笑了:

    “哼哼……莫骗老叔,莫骗老叔。村上人的脾气是有酒大碗喝。嗯,莫骗老叔。”

    我也笑了,差不多笑出了眼泪。

    回到园子里,我发现拐子四哥心事重重地站在那儿。他见了我就问:“头午哪儿去了?”

    我说:“出去走一走。”

    他拍着腿:“你一走好了,来了三五个民兵,背着枪,说是要来巡逻。他们这一巡逻可好,一人摘走了一大兜子葡萄。”

    我的心沉了一下。我倒不在乎这些葡萄,我害怕的是他们没完没了地来巡逻。我知道他们来时我还没有把钱交到村子上。我不愿讲这些,只对拐子四哥说:

    “千万不要把他们惹恼。你让他们高高兴兴走开好了。”

    “我倒是这样,可是斑虎不愿意,老要往上扑。到后来一个民兵把枪栓拉响了。我一看不好,赶紧抱住斑虎……”

    秋歌

    1

    尽管葡萄园历尽磨难,但最初的担心总算没有了——原来最挠头的葡萄销路,由于有了豪爽汉子武早,几乎已经不成为问题。不仅销售稳定,而且还可以卖最高的价钱。用武早的话说,我们的葡萄园出产的葡萄是最优质的,他是秉公办事。

《你在高原》  第二部分 《我的田园》(48)

    武早成了葡萄园的常客。这里已经成为他远游的一个根据地。每次打猎他都把摩托车放在这儿,如果有时间,总是由我或拐子四哥陪伴他。虽然如此,他还是很难从那种绝望的情绪里摆脱出来——无论什么时候,他只要回忆起象兰就万念俱灰,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他说:

    “我跟你讲过,有一天我要把她领到你的园子里来。那时候你见识见识吧。我相信你从来也没有见过她那样的人。那真是个没法捉摸的小怪人儿……到时候再看吧。”

    我只能应付着他的话。说实话,就我对象兰的一知半解而言,我决不会喜欢这个人的。当然我们的园子也不会拒绝她,我们这里可以结识各种各样的人。真像他说的那样,这个女人到底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当今之世类似的轻浮男女数不胜数,在他那儿怎么就成了一件千追万寻的宝物?不过总让我心里纳闷的是:这只是一个*的四十岁女人而已,竟使一位豪迈英俊的大汉如此迷恋,不能自拔。我不愿意得罪武早,更不愿让他失望。我只好说:“那是的,当然一定是的。”

    武早是我们葡萄园的救星,也是我在这个平原上所遇到的真正不同凡响的一个人物。我不仅指他的见多识广,也不是指他涉足艺术,而是因为我的确发现了一个极有趣味的人。这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的人。这样的人在茫茫人海里实在难得一遇。像很多优秀人物一样,他稍稍有那么一点点神经质,整个人敏感得很。我渐渐相信与他的交往绝不仅仅是建立在一种世俗的需要上,不只是为了我们的葡萄园。当然我们极其需要他,而他也需要我们,他需要一种安慰,一种谅解。一个人在他的特殊时刻里总得找个说话的人,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我敢说他好不容易才寻到了这个葡萄园。我能看出他非常喜欢这儿。

    总之我们彼此需要,他需要这个田园和这些人,我们则离不开他爽朗的笑声——那是一种极有感染力的声音,这声音响彻在海浪与林木的和鸣之中,让我们感到格外舒畅。就像一个酒徒必须按时找到一种酒才行,我们二者之间彼此都算是对方的烈酒。不同的是那一方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而我们这一方却是土地园林及人、这一切的综合……我不知该怎样准确地表述,只觉得二者相互交往的过程,真像是一场场的畅饮和陶醉。他寻到了这个葡萄园,而我们则通过他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和新鲜的世界:酒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延,我稍稍有些吃惊地发现,这个孔武的汉子竟然长了一颗如此多情缠绵的心。

    我们财运亨通了。这个葡萄园与那个伟大的酒厂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可是我们确实在走向兴旺发达。一想到这里,我就从心里感激武早。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越来越多地受到了骚扰,比如我被叫去开会的次数显然是更加增多了。我对老驼抱怨说:

    “钱也交了,怎么还要开会呢?你知道我们园子里的事情蛮多,耽误不起这么多时间啊!”

    老驼说:“城里人嘛,还有不忙的?不过再忙,也不能不过组织生活啊。有一年上,有那么个游击队员,他傲得可以哩,结果哩……”

    我知道他接下去又要讲差一点儿被鬼子打死的那个人了,就连忙说:“现在早就没有鬼子啦……”

    “就是啊,可是野物满多哩。什么野物还伤不得你?你一个人出门在外,靠的就是朋友,小村里不顾怜你,我这个村头不给你长着眼色,还有什么葡萄园?任是什么也得给野物弄毁……”

《你在高原》  第二部分 《我的田园》(49)

    听到这里,我心中渐渐明白了他的“野物”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想他的话倒也不假,如果发生了哄抢或其他更可怕的事情,仅有拐子四哥的土枪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这个葡萄园原来是多么脆弱和单薄啊。我们只有淳朴的没有任何邪念的万蕙,有不堪一击的纤弱细瘦的鼓额和那个肖明子……想到这里倒也坦然平静了许多,只想安安静静地听从他的劝告,按时赶去开那一场场会了。

    2

    漫长的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我不会吸烟,可在这时却要饱尝老辣的烟叶味儿。会上什么都议论,渐渐,我连这个村子的历史也烂熟于心了。我知道了村子里有多少怪异的事,比如曾有人一口气养了十二个孩子,还有人连生了三对双胞胎;有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如在大拇脚趾上生了一个小疮,三五天就死去了;有的人发了大财又逃之夭夭,携带巨款跑上东北,又跑到外国,那里叫什么“斯克斯克斯克”!这种“组织”的生活使我不敢厌倦,我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即便有一万条缺点,有一条优点还是难能可贵的,那就是他们的乐观精神和深深的幽默感。他们对自己的土屋、单调的日月、贫乏的文化生活丝毫也没感到忧虑和不安。他们总是向前看,看得很远,看到子孙后代,从容沉着。在他们红红火火又腻腻歪歪的日子里,我感到了一种了不起的韧性和乐观品质。不过我究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还很难讲——在这漫长的闲扯的会上,我常常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有一次我不知怎么问到了那个独居一处的老太太,老驼立刻嘬着嘴说:“啊呔!”我等着听下去,他却把烟锅咬得使劲往上翘着,含混不清地咕咕噜噜。后来我总算听明白了一点:这可不是一个平凡人物,早年可以说是一个“女革命家”哩,后来不知怎么跟上了一个“筋经门派”,就是练气功武功的教门里的男人,从此就不再革命了。不过因为总还是老资格吧,上级专门来叮嘱过,所以村里还是得事事高看她一眼……我听到这儿长长吐了一口气,问:

    “她是什么‘女革命家’?”

    “哦,就是支队在海滩上那会儿,她参加过。人勇啊,能就地十八滚,双手打枪。别看她年纪不显,其实是民国十六年生人,快七十了……可惜啊,人一沾上教门,革命意志也就衰退了……”

    好不容易要熬过秋天了,一些穿了深色衣服、头戴大盖帽子的人物也光顾我们的小茅屋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要掏出一沓子花花绿绿的单据和表格让我来填。我发现我在这些表格上已经占据了一个显著位置,我那会儿被称作“纳税人”。我不得不追问:我已经经营了几年葡萄园了,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纳税人”呢?

    大盖帽子们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