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其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从佛法上的教诲,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德相,佛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才恍然大悟。确实我有很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经上讲的这些烦恼习气,自己一反省,一样都不缺。怎么办?好好的改!用佛陀的方法,用布施改自己的悭吝,改自己的贪欲,舍!用持戒来改自己的恶业,用忍辱来改变自己内心里头的怨恨、瞋恚。用这些方法,统统要用得上,这叫真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念经念好多,拜好多佛,那都叫形式,真正修行是从内心里面改过。这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苦口婆心教导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改过要从内心里头改,心正了,言行自然就正;心不正,那个言行是装出来的,不能持久,它会变化;一定要从心里头改,才能持久,永恒不变,真的觉悟,真的明白,那才管用。所以要舍,舍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舍怨恨。我对於人、对於事看不惯,不满意,有怨恨,这个念头要舍;念头舍掉,行为就没有了,行为自然就变得和蔼可亲。你必须要知道,你心里头没有舍,完全表现在你面孔上,表现在你行为上。人家看到怎么样?看到不敢接近,你这个人很难相处,你这个人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所以善人、好人远远的离开你,对你敬而远之;不善的人来跟你做朋友,来拆你的台,来惹你的祸,麻烦就大了!所以,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慈悲喜舍。
  智首菩萨所教的全是智慧,全是慈悲。你看看能「与诸菩萨乐」,这个「诸菩萨」是从初发心到等觉。诸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的菩萨,没有不修慈悲喜舍的。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四等为因,自他安乐,招果无尽故」,这句话希望我们要把它记住。慈悲喜舍带给自他的安乐,无有穷尽;这个无有穷尽,到后面经文里头还有很细的讲解。我们现在是念到第八信位,下面经文详细说明的是在第三地,还有相当长,当中还有一段长文,以后会详细再说明。现在最好我们要捉住慈悲喜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认真的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七卷)  2005/9/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
  这段经文我们已经学习过,后面还有一段,是李长者的论,文字虽然不多,也非常的精彩,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看末后这一段《论》。「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是文殊问智首,如来唯一法而得出离」,我们现在先看这一句。这一句里面提到的如来唯有一法,就是长行里面所说的「於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一法是什么?六波罗蜜里头的般若波罗蜜,这个是上首,唯有智才能够出离。所以,一切诸佛所修、所教的,总不出般若波罗蜜。
  智从哪里来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智是本有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来具足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无有穷尽的智慧,自性本具,真心本有。也正是《华严》后面佛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看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梦寐所希求的。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希望自己有智慧;我们没有能力,佛说了,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能力,万德万能,没有欠缺的;我们求福报,福报这经上讲叫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不仅仅是我们身的相,我们生活环境的相,我们常讲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这是相好。你看我们在经典上读的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读到的华藏世界,形容得多么的美好,相好。
  这三样东西全是自性本来就具足的,可是现在没有了。怎么没有的?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道破。我们今天确实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佛说了,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能力、相好,统统就被它障碍住,虽有,不起作用,不能现前。於是佛出现在世间,这是大慈大悲,教导我们,教什么?无非是教我们恢复本能而已,这些东西本有的!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怎么讲无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你本来有的。除了自性本有之外,无有一法可得,你所得的是全是自己有的;我们本有的,丧失掉了。所以,佛从这个地方看一切众生平等,十法界众生跟佛平等,为什么平等?智慧、德能、相好个个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佛没有多一样,众生也没有缺少一样,所以说佛不度众生!
  要怎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除掉?智慧,你有智慧,你才肯放下。现在我们虽然听了佛这样的教诲、劝导,佛教我们要放下,我们也知道,可是就是放不下。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实在说对佛的教诲半信半疑,没有完全相信,半信半疑,所以放不下;真的相信,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放下就是!谁放下谁就成就,圆满的成就。由此可知,放下是不容易的事情。菩萨道,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从初发心,初信位到究竟位,不断的在放下,一点一点在放下。这一共是五十二个阶级,像我们上楼一样,五十二层楼。放下第一层,你就进到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就进入第三层,不断的放下,你才能达到顶层。
  所以佛法,过去章嘉大师教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我明白了,知道它的好处,怎样叫我能够很快的契入?老师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就是「如来唯一法」,就是智慧,有智慧你才肯放下,没有智慧,不肯放下。智慧从哪里来?智慧还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迷了,如何把智慧再开发出来?佛教我们的方法,就是他自己修学的经验,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经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这个方法,这就叫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能出离。
  在《华严经》上讲,出离五十一个阶级,达到颠峰,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你到了一真法界。可是讲得好的,还是《华严》。到一真法界,不过是初住菩萨,初住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还不断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可是前面十信位这个十层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就出离十法界。所以我们读了这十段经文,这是《华严》第十品「菩萨问明品」。第八是「助道甚深」,第八就是第八信位的菩萨,智首做代表;下面第九,「一道甚深」,就是十信位里面第九信位。不断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要是放不下你就没有办法提升。提升一层,定功跟智慧也就升了一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唯一法而得出离。
  下面说,「又於佛法中以智为首,何故赞叹布施等」,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智,智是体,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这是方便,在佛法称之为「权智」,权智就是善巧方便。世尊赞叹布施,就是赞叹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度」,赞叹四无量心。所以我们在助道甚深里面,你看助道,实在说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所表演的、他所教的、他所说的,无非助道,无非方便,无非般若智慧的落实。我们在这一章经里面我们学习过了,知道佛为什么赞叹,文殊菩萨是代我们问的,他哪有不懂的道理?替我们问的。怕我们有疑惑,疑能障道,疑是障碍,所以一定要破疑生信;有疑,不能不问。
  底下说,「总有十问,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长者深入华严三昧,我们读他老人家的传记,感应不可思议。经文里面只讲六波罗蜜,他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一般讲的,佛在大乘教都是讲六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十跟六没有两样,十从哪里来的?十后面有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智波罗蜜、力波罗蜜,后面有四条,这个四条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讲六波罗蜜,后面这四条全在般若波罗蜜里头;如果讲十波罗蜜,第六般若波罗蜜它是体,后面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这是细说它的作用。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方便为门,所以它头一条叫方便,愿、力、智还是方便。末后那个智是权智,运用在生活,运用在工作,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真实智慧!
  我们现在没有智慧,我们所学的叫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我们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哪来的般若?当然没有。所以世间人只有聪明,没有智慧。佛家的智慧是有条件的,不是我们世间人想像当中的智慧,完全不相同。这个大意就是说明十波罗蜜跟四无量心。
  「毕竟无体,何须用为」,毕竟无体就是前面所说的「以智为首」。智,真智慧现前观察这个宇宙,包括自己的身,乃至於自己的心,心就是起心动念,佛家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东西有没有?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要说它没有,它有这个现象;你要说它有,这个现象没有自体,毕竟无体。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的画面一样。萤光幕上的画面,你说它有,它是空的,确实没有,当体即空;你说它没有,它有现相。
  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要体会到,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就是《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现相,色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跟有不是两桩事情,把它看成两桩事情,你是在迷惑,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知道叫不二法门,空有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那你就入佛知见了。佛知佛见就是真智慧起作用,彻底了解诸法实相。《般若经》上我们读了之后,做了个总结,总结好,抓住纲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说这么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了二十二年。这是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
  果然明白了,你的心清净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什么样子?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用心如镜,清不清楚?清楚,样样都清楚,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著?给诸位说,这就是佛的境界,这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现在念的经文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没有执著,还有分别。现在我们念到第八信、第九信,第八信、第九信差不多分别渐渐也淡忘掉,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现象还相当粗。十信向上入了初住,圆教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到这个位次上,分别没有了,还起不起心动念?还有!起心动念很微细。起心动念很难断,往上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断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叫无明,也叫妄想,最难断。你看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叫生相无明;换句话说,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是决定没有办法体会到。不但我们体会不到,阿罗汉、权教菩萨都体会不到,那一品无明断了,证究竟果位。究竟果位,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究竟果位上的境界。大千世界没有了,确实没有了,大千世界的相在不在?在!有无是一不是二,究竟觉!为什么说它没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果有因无,很难懂!这个境界,大乘教里常常讲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都是很深很深的境界,深位菩萨们所证的,他所体会到的,他所见到的。
  我们在《华严》这部经上,往后就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这个经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已经感觉到有浓厚的法味。往后去,味道愈来愈浓,道理愈讲愈透,愈讲愈深,愈讲愈广。这个经典契入,那真叫欲罢不能!古人讲读书乐,读佛书是最快乐的,无比的快乐,为什么?开智慧。
  底下这一句是「何须用为」,这四个字意思也很深。你不能够契入毕竟无体,这个用为(作用、作为)这种现象决定存在。这个作用、作为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事情。我们要问,超越十法界之后还有没有用?有没有为?有。那个用、那个为,算什么?那叫菩萨应化,自自然然的感应。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众生起心动念,菩萨自然有感应,这个现象就像江本胜的水实验一样。我们把水瓶上贴上一个「爱」字,我们有作有为,就是众生有感。水有没有应?有应。它的应是什么?你在显微镜之下看,结晶非常之美,那就是它的应。我们以恶念对待这个水,水的结晶就变得很丑陋,它有应。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