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确实了不起,他的思惟、智慧,雄才大略,确实值得后人尊敬。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经历春秋战国一段长时期的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要想化解国家跟国家的冲突只有一个方法,统一。诸位要晓得,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把诸侯这些国家全部消灭改成郡县,像现在省县制度就是从那以后传下来的,中国统一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不知道怎样治国,所以时间很短就彻底失败,被项羽灭了。项羽的武功,太史公也赞叹,也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真正懂得治国的方法,汉武帝,汉武帝才回过头来想想,两千多年的老祖宗用什么方法治国平天下?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道理他懂。所以用什么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安定人心?提倡教育。
在春秋时代所谓是诸子百家,学说之多让人看到眼花撩乱,到底哪个好?如果这些学派统统都要来学,必然会引起学派跟学派当中的争论,社会还是不能太平。所以汉武帝的决策,诸子百家里面细心去考察、去选择,选择一家就订为国教,我们全国人都学这一家。其他的各家,国家不提倡,那就是私人去学,私人人数很少,这不至於扰乱社会。国家选择的是孔孟,选择孔孟,孔孟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是继承中国过去两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到汉朝初年,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仁义,仁义跟我们佛门讲的慈悲是同样的意思,仁就是慈,义就是悲。你看我们佛门解释慈悲,慈是带给人快乐,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仁就是与乐,义就是拔苦,用佛法来说,慈悲的教育,跟佛法可以说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教学的核心。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这个慈悲,也就是儒家讲的仁义,以种种善巧方便落实在社会各个层面,那叫做善巧方便。佛法的善巧超过儒家,儒家仁义的运用没有佛法慈悲运用那么样的善巧,所以在整个社会影响来说,佛法的影响超过孔孟,特别是佛法影响到民间的深处,到农村极其偏僻地方都有小庙,这是值得我们思惟的,这叫什么?就是此地讲的行圆行。於是中国的教育就有了一向专求的方向跟目标:仁义。
仁义是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从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上行下效。家庭教育最初提倡的是周文王,这个时间就早。我们看到文王的夫人,他的王妃,太妊是文王的母亲,文王的妃子太姒也是了不起,她的儿子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从什么时候教小孩?从胎教,诸位要知道周家提倡胎教。太妊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端庄,端正庄严,影响胎儿。诸位想想看,文王的母亲,这家族带头,文王长大了,娶了夫人太姒,一定是效法她的婆婆,所以才生下武王跟周公,这就是上行下效。
国君,周朝的君王自己以身作则,他下面的臣子,他国度里面的人民,你想想看会不会效法他?当然之理。人模仿是天生的,模仿就是学习,上面做个好样子给他模仿就是教育。於是世世代代帝王都是以周家的文、武为典范,问题就是自己学得像不像?有的学得很像,有的学得不像,这是另当别论,但是提起文武周公,在中国的社会,旧社会里没有人不尊敬。所以中国这几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么?靠教育,不是靠武力,也不是靠开会。武力只是跟人家结冤仇,冤仇愈结愈深。会议,听听众多人的意见,意见再好,制成政令,没有根。教学有根,人人都懂得仁义,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
所以中国教育一向专求伦理道德、成圣成贤,这是一向专求的目标方向之所在。纵然没有这个机缘,古时候失学的人多,有机会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学校,学校都是私人办的私塾,塾就是学堂。政府有办,国家有办太学,省有学,县也有学,国家办的这些学校,学生是选拔的,统统是选拔的、是保送的,没有招生。从什么地方选拔的?从私塾里选拔的。选拔的标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孝亲,第二个是廉洁,你们想到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孝廉,为什么?国家所办的学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学出来不是做别的事情,学出来就是各级政府服务的,是政府的官员、官吏。我们现在所讲的,官是政务官,吏是事务官。一个政府的首长是政务官,他底下的部属是事务官。所以国家办的学校是替国家培养各级政府的人才。你看看选择的对象,孝廉。在家能孝父母,对国家就能尽忠;廉洁就不贪污,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选拔干部的两个条件;一向专求,比现在这种教育的理想高尚。所以他的教育确实能给社会带来安定,能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和平。
大乘教里面层次高,专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什么?圣人,不但是圣人,大圣。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究竟圆满的觉而不迷称之为无上。无上菩提也翻作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的名号就称之为佛陀。你要是成为正等正觉,还不是无上,你的名号称为菩萨。如果你成为正觉,正等还拿不到,你称为阿罗汉。诸位要把这个意思、这桩事实搞清楚,你就晓得佛、菩萨、阿罗汉不是神仙,跟神仙没关系。这三个名词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好像现在大学里面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名称。你就晓得一向专求无上菩提,这就是你学大乘一个目标,一定要拿到博士学位,无上菩提是最高的学位。要怎样拿到?下头有一句说,不余趣向,这句话很重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能学一门,你才能得无上菩提。
法门众多,诸佛如来实在也是了不起,他开很多科系,就像现在一所大学一样,科系非常多,你学一门,你可以拿到学士、拿到硕士、拿到博士。你要是每一门都学,一个大学里面的科系有一、二百种,你要每个科系学的时候,换句话说,门门不及格,不要说博士拿不到,学士都拿不到,这个道理不难懂,诸位想想都会清楚;只有学一门。你在大学念书,你只学一个学系,四年课程就毕业,就拿到学士学位;再继续念,念个二、三年,硕士学位拿到;再念二、三年,博士学位拿到,样样都想学你样样都不行。所以不余趣向就是其他的法门我统统不学,我就学一门。
诸位要知道,佛法跟世法不一样,我前面跟诸位讲的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怎么得来的?一门深入。譬如我们今天学佛,我们是大乘,我们所选择的是净土宗,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只有一门深入,其他的统统放下,放下不是不尊重。你看看《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每一位学人都是一门深入成就圆满,自己谦虚,对别人、对不同的法门尊敬。《金刚经》上说得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要选择?各人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你的善根不一样,用现在话说程度不齐,有人的根利,有人根钝。所以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人,於是佛慈悲开无量法门,开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帮助你得定,都帮助你开智慧。
所谓因戒得定,因戒是什么?你就守住佛陀教导的原理原则一门深入,这就是持戒。决定不能学杂,决定不能学乱,服从老师的教诫,这是持戒。你的心是定的,因为你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方向。譬如修净土宗的,净土宗的典籍五经一论,这就是你学习的范围,不能超越。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涉猎本宗以外的经典?到什么时候?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可以涉猎。你看我们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做表演,文殊师利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老师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学佛恰好跟大乘相反,我们今天一下手就要无所不知,学到最后变成什么?变成一无所知。
要知道学到无知的时候,什么是无知?妄想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无知。你心性里面所有的烦恼、习气、障碍统统都没有了,这时候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都透出来了,那你可以参学,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涉猎,成就你无所不知,只要一接触就统统通达明了,不要去用研究,不能研究。在中国表演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也没有听过讲经,你看他通了之后,一通一切通。《金刚经》五祖给他讲了不到三分之一,他就全明白,后头不要讲了,不但全明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通了。你看他以后接引大众,他没有学过的,别人学了不少年,你念给我听,一念他就懂,念的人自己不懂,他懂,他讲给他听,他听了之后也开悟了。六祖没有学过《大涅盘经》,无尽藏比丘尼学了几十年没有开悟,当然很熟悉,念给他听,他讲解给她听,无尽藏开悟了。六祖没有学过《法华》,法达禅师学《法华》学了十年,虽学了十年没悟,见六祖,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都知道,给他讲解他也开悟。六祖没有学过法相,你看《坛经》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讲得多么透彻、多么简单,什么都通。这就叫一向专求无上菩提。
在净土宗就这一句佛号,这句佛号你老实念,万缘放下,首先你所得到的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妄想没有了,妄想并不是断了,你的功夫很好,把你妄想伏住,所以这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功夫成片就有把握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给诸位说,可以自在往生,想去就去,想留在这个地方就留在这个地方,一点妨碍都没有,这叫了生死,在这个世间决定不堕落,念佛功夫得力了。如果再提升,一般有到功夫成片的不往生,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升比极乐世界的速度快,因为这个地方的障难多,你要禁得起磨炼,提升到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还不求往生,还在这个世间再加功用行,提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功夫相等,生实报庄严土,这他去了。
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无量法门通,这叫行圆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圆,门门都圆,古人讲的一句话讲得很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修行,无行不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决不是哪个法是圆的,那个法是不圆,法没有偏圆,人有偏圆,你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圆,有妄想分别执著怎么圆也圆不起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现在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的钞文,「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三谛是天台家所说的真谛、俗谛、中谛,也是依三观而来的。谛当作真实讲,这三种我们用世间的话来讲,这是真理,谛就是有真理的意思,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实相,真实相,这不是虚妄的。真谛,真空观;俗谛是假观,妙有;中谛就是中观。由此可知,说空说真都是从体上讲的,说俗说假是从相上讲的。相是假有,不能说它没有,空是真空。假有从哪里来的?从真空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真空是体,没有真空决定就没有假有。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物质是有,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正是空中里面会有妙有。所以说真空不空,它会现相,它会变成物质;妙有非有,物质虽然是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中谛是什么?中谛是两边都不沾,那就叫中道;不偏於空,也不能偏於有。偏於空,不得有之用;偏於有,你不知道有的本体,换句话说,你迷在有中,这都不能够觉悟。两边都不执著,这个人觉悟了,所以菩萨行的是中道。
下面这圆行,三谛圆修,三观圆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真即俗即中,宇宙之间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相有,这是假有,你可以用它,用它做什么?对自己来讲,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对别人来说,帮助一切众生悟入,教化众生,所以这个假有用处。自行化他不能离假,可是你要知道它是假的,为什么?你不会执著,一执著就坏了,一执著就堕落。执著假有,就变成六道轮回;分别假有,就变成四圣法界;起心动念,不能够把习气断掉,不名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能称为究竟圆满佛。所以你要知道,这是假相,当体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