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5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因此也就明白了,科学家能够理解是有限的,为什么?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所以他怎么样去研究、理解都是有限度的。不像古印度这些修行人,古印度不仅是佛教,像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宗教统统都是修禅定,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的情形很清楚。所以,六道轮回最早是婆罗门讲的,婆罗门教知道六道之当然,不知道其所以然。他看到这个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不同空间维次,他用禅定能把六道里面的不同空间层次突破,他全都看见了。上面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狱,一切众生在里面生活状况他统统明了。可是究竟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他就不知道了。佛陀出世之后,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讲出来,讲清楚。
  你真正通达明了了,你才晓得我们应当怎么修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是跟圆法相应,你这一生就能成佛。刚才说了,古大德跟我们讲圆法,圆顿大法,古人只讲《华严》、《法华》、《梵网》。还有一个圆顿大法,古人没有显说,实际上他也给我们点出来了。那是什么?念佛这一法,一生成佛。你说这一法从哪里来?这一法从《华严经》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净土宗。
  难怪隋唐时代的高僧大德,他们探索佛法做了个总结论,他说一切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哪部经最殊胜?《华严》,大家公认,所以《华严》是经中之王。我老师那时候教我,《华严》是佛学概论,是佛经哲学概论。可是《华严》到最后结归到净土,於是就把《无量寿经》提出来,还在《华严》之上,《无量寿经》专讲净土的。所以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那我们就晓得圆法,大的圆法我们吃不消,没有法子,可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圆法,跟《华严》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有门路了,从这个圆法,特别的圆法,我们这一生一定有圆满成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开示,这几句话很重要,至少要有个概念。就是「谓闻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无有异就是没有两样,到这里是一段。法身这个名词的含义也要搞清楚,身是体的意思,我们常常讲身体,它有体的意思。法身,法就是体,这叫法身。法是法性,法性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所以我们用思惟想像也没办法达到,只有用禅定。什么叫禅定?放下一切执著,放下一切分别,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你才能够觉察到。我们讲话很难讲,因为有觉有察就有分别,有分别又见不到了。到后面我们会讲到「无功用道」。
  这就是讲觉跟不觉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入不二法门你才能体会到。也就是说只要内心深处有丝毫对立,你看生跟死对立,生死跟法身是对立的,烦恼跟般若是对立的,业障跟解脱是对立的,我们世间法没有一法不是对立的。所以科学家讲相对论,他说宇宙是怎么建立的?相对建立的,相对就是有此必有彼。为什么会有相对?有分别、有执著就有相对。你看分别对面是不分别,执著对面是不执著,所以它是相对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生死没有了,这个念头没有了,给诸位说,法身也没有了,你说它是不是一?决不是说生死没有了,法身存在;分两个真是对立的,一个没有,那边还有。这边没有了,那边也没有,它是一。一是什么?法性,就是大经上讲的唯心所现,那就是真心,那才是真正的理体。
  这个意思,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听不懂没关系,《华严经》往后这些话常常会遇到。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中下根性的人,绝对不是一次、二次他就觉悟了,那是上上根人。你看章嘉大师对我,就是戒律这桩事情轻描淡写提个二、三十遍,到以后再一反省就明白,就能够契入。如果不重复不行,没有印象。什么时候能够体会到?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到没法子。所以教跟学都是长程的工作,不是短期的,尤其佛法的修学,要说时间都讲无量劫,都讲三大阿僧只劫。这就是告诉你,唯有恒心毅力、勇猛精进,你才能契入。
  如果遇到挫折、障缘你就退转,这个现象很平常,如果要不退转,哪个人一生都能成就。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进得少、退得多。为什么会有退?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起现行的时候,就是贪瞋痴慢。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佛不断的提醒,我们还是执著,还是放不下。你看《金刚经》上说多少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每读一遍,就好多次的提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若菩萨不住相布施」。这部《金刚经》也不过五千多字,你细细的观察一下,讲了十几遍,不断重复,不断在提示,可是我们怎么样?依旧是麻木不仁,警觉心始终提不起来,经本一放下,这个现实还样样都认真,坚固的分别执著。
  我们在《华严》学习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理论、方法、境界经过三千小时的薰修,这不是短时期,我们已经很清楚。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超越六道;放下分别就是菩萨,你就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的上层,不是在下层;放下妄想,也就是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出了十法界,你就成佛了。我们对这个开示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不执著吗?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执著不是事,是心。心里真正能放得下,事相上就是《华严》跟我们所讲的事事无碍。这个地方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生死即法身,你就得受用。为什么?你不执著生死,也不执著法身;你不分别生死,你也不分别法身,它有什么障碍?那为什么佛要说生死?这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才能契入。
  《华严》讲四种无碍,理无碍,无碍是没有障碍,事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超越十法界的佛菩萨,他们事事无碍;没超十法界,超越六道了,他们理事无碍。六道里面很糟糕,什么都是障碍,理也有障碍,事也有障碍,理事有碍,事事更有碍。为什么?迷在其中,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一切障碍从哪里生的?从心生的。大乘教里佛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些说法统统是善巧方便,佛以善巧方便诱导我们悟入真实。真实不但说不出,都不能想,一想就错,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就是违背,不能起心动念还有什么好说的?
  最近往生的黄居士,黄忠昌居士,三年不说话,他写了个心得,里面就有这么一点味道。这味道是什么?分别执著很淡薄了。他是从三年不说话体会到离分别执著的受用,这个受用帮助他念佛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能够自在往生,在凡圣同居土上三品,虽然还有世寿,他可以舍弃不要了,想什么时候往生就走得成,佛真的来接引他。
  所以佛在经上这些圆法,圆顿的开示,最重要的我们不怀疑。知道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很重,我们的程度不够,还不能完全理解,也要信。信了里面还有疑情,没搞清楚,佛是这么说的,我相信。就好比我们生在这个地区,从来没出过门,不知道外国是什么样子,从外国回来的人告诉我们那边情形,我们相信。相信怎么样?自己没去过。自己到达那个地方,那是真信;没有去过,但是他从那里回来,我们对他没有怀疑,这个信叫正信,这不是迷信。如果他也没去过,他来给你说那里怎样怎样,凭空想像的,那靠不住,那个信可能是迷信,那不是正信。他真正从国外回来,说那边状况,这个可以相信。信有分很多很多种类,这些我们都不能够不知道的。
  这句明白之后,底下就比较容易。「烦恼即般若」,般若是智慧,这是什么?这桩事情,你觉悟了就叫般若,你不觉悟就叫烦恼。其实烦恼跟般若是一不是二,用佛法的名词来说,这是精神的现象,见闻觉知。所以,你觉就叫般若;你迷,般若就变成烦恼。所以烦恼可不可以断?不能断。烦恼断了,般若就没有了;可是你要想断,肯定断不了,如果要是真断了的话,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相虽然是假的,体是真的,古人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用黄金做的器皿,我们还是古人的比喻,老比喻不是现在人的比喻。我们用黄金造个佛像,你每天对它很恭敬礼拜,这就好比是般若。哪天你不高兴了,你不想要佛像,喜欢小猫、小狗,你把这个黄金用来又造个小猫、小狗,佛像没有了。小猫、小狗是三恶道,是烦恼。造佛像是这个黄金,现在造小狗也是这个黄金,体没有变,只是形相变了一下。烦恼跟般若,跟这个比喻差不多。
  觉了的时候是智慧,迷了的时候叫烦恼,烦恼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觉悟之后,贪变成了戒律,痴变成了智慧,瞋恚变成了禅定,所以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般若,贪瞋痴是烦恼,戒定慧迷了就是贪瞋痴,觉悟了就是戒定慧,贪瞋痴即是戒定慧。这种话,像这些话一般对初学决定不讲,讲了什么?会把他讲迷惑了。他本来对佛还很尊重,还相信,这一讲他不相信,他退心了。简直是胡说八道,怎么会讲出这种话?互相矛盾。要知道这是在华严会上讲的,小乘里头绝对没有,方等里头很少,都不说的,到般若才说,这个要知道。这个教学是高等的课程,这是甚深的佛法,所谓圆顿法门。
  入这个境界要不要断烦恼?断烦恼,般若就断掉了。那烦恼怎样?烦恼就变成般若。烦恼怎么会变成般若?用贪瞋痴慢来教化众生,这不就是般若吗?贪瞋痴能教化众生?能。你看《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就用愚痴,甘露火王就用瞋恨,伐苏蜜多女用贪爱。这是善财童子去参访三位善知识,他们用的方法很特别,那就是烦恼即般若。要用这种方法叫你彻底觉悟,大彻大悟。
  你看有人跟随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开悟、没证果;释迦牟尼佛一入般涅盘,我们讲过世了,他一下就开悟了,他也就证果了。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是帮助这些学生,成就这些学生。不用这个方法,禅宗里面讲棒喝,不用这个方法他醒不过来,一受这个打击,一下就觉悟过来。所以释迦牟尼佛降生是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也是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是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去托钵托不到也是教化众生。世尊三个月马麦之报,托钵托不到,还有好心人,喂马的干粮拿来供养佛,佛也吃,没有分别。所以八相成道,无一不是度化众生的示现,不只是言教,身教更多,言教次之,身体在示现。根利的人不要用言语,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他就开悟了,就明白了。利根的人行,中下根的人不行。
  结业,在六道里头造业。造业,结的是善业,人天果报;结的是恶业,三途苦报,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你真的觉悟了,业确实变成解脱,业习的种子在阿赖耶里面产生变化。本来我们造作恶业,譬如要到畜生道,变畜生去受这个果报,这一下觉悟之后,他变不变畜生?他也变畜生,他变畜生不迷,用畜生身去度化那些畜生,诸佛菩萨常常干这个事情。你看我们在这些年当中,遇到一些灵媒透露给我们的讯息,观世音菩萨常常在饿鬼道教化众生,他到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身,不现同类身没有办法教化众生。他要教我们人,一定要现人身;他要教畜生,一定现畜生身;他教饿鬼,一定现饿鬼身;他到地狱里面教化众生,一定现地狱身。所以结业即解脱。
  所以我们纵然造了许多的罪业,怕不怕?不怕,怕的是不觉。不觉,你要到三恶道去受罪业,受苦受难;觉了之后,到三恶道去度化众生,那个地方众生苦。你虽然发了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是阿赖耶识没有恶业种子,你怎么能现恶道众生身?可见得恶业不是坏事。你要真正能通达这些道理,明了事实真相,我在经上续的两句话,你才懂得这个意思。佛在经上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