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五经,还有一部论,《往生论》,不长。五经一论印成一本,也是薄薄的一册,对於现在人最适合。现在人怕太多、怕太难,这个少又容易。
  这五种经你统统都学当然好,你对於净宗理事、因果、方法、境界,你能够彻底明了,好事情;如果能力不行,没有关系,学一种。自古以来,选修《佛说阿弥陀经》的人最多,有没有成就?有,成就很殊胜!他怎么成就?具足信进念定慧,信心成就的。他有这个能力选择得好,选择净土法门,选择《阿弥陀经》,这是观察,他有观察的力量,有观慧。知道自己根性,知道自己的环境,选择这个叫易行道;在一切法门里头这个法门最容易,而且最稳当、最可靠。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关系,你一心一意靠著阿弥陀佛就行了。
  可是这里头诸位要知道,你还是要具足十善业,没有十善业,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不是上善,怎么能去?阿弥陀佛再慈悲接引你过去,那边的人不接受你,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不是上善。前面我们说过了,十善业道上善生天,欲界天,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具备有生欲界天的条件,念佛的人就决定生净土。这个事情我们一般人要认真努力一下,可以做得到。
  你选择这个法门,正确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毛病,毛病是什么?十恶,要用十善来对治这个毛病。没学佛的时候不知道,喜欢吃肉、杀生;现在晓得,吃肉、杀生不能生极乐世界。你犯的是什么?不杀生,你犯了杀生。处处都想占别人一点便宜,这是偷盗。盗心不能够放下,不能往生,有偷盗的念头怎么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要把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放弃掉,不可以有。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念头都没有,当然不会有行为。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一定要断淫欲。在家同修夫妇结合,所以佛常常讲不邪淫,夫妇以外的是邪淫,邪淫不能往生。即使是夫妇,在你往生那段时间,淫欲的念头也断了;或者在生病的时候断除,念头都没有,这是往生的条件,很重要。
  不妄语,不欺骗人,说老实话。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同学跟我说,我们说老实话吃亏,别人都骗我们,我们怎么可以跟人家说实话?那我就要问你,你愿意到极乐世界,还是愿意搞六道轮回?要愿意到极乐世界去,那一定讲老实话,现在吃点亏不怕,我将来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现在不愿意吃亏,那还要搞轮回,极乐世界这一生去不了,这个帐要好好算算。学佛的人不怕上当、不怕吃亏、不怕人欺骗我。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他欺骗我,我知不知道?知道,我要不知道,那是愚痴,糊涂!我要知道,不放在心上,这叫功夫。而且各人因果各人受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在迷,他省悟不过来,你还不能说他,说他他怀恨在心。这样的状况之下,只有随他去,他自作自受。将来受了果报,他觉悟了,回头,再去度他,再去帮他忙。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取净土,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决定不可以欺骗人,表里一如,你自在,你快乐,没有一丝毫虚伪。
  不两舌,两舌是挑拨,在张三面前说,李四说你的坏话,在李四的面前说,张三说你的坏话,使这两个人不合,这叫两舌。破坏别人的家庭,破坏别人的团体,破坏别人的友谊,破坏别人的善事,这个因果很重很重,戒经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目的是骗人,让别人上当。恶口,说话粗鲁,态度不好,让别人听到心里感觉得难过。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要赶快改,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改,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意识里面,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这叫十善业。
  所以我们的病是十恶,我们的善就是十善。要用什么方法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使我们修行能得到真正的效果?这一条对於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净土的,太重要了!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为什么原因?《弟子规》是戒律,基本的戒律。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教人做个好人。所以我们的十善做不到,十善为什么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就没法子入佛门。你看净业三福,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条你统统做到,你才可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三皈这才入佛门。所以十善业是没有入佛门要具备的基础,也就是入佛门的基本条件。佛经上一展开,大家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十善业道」你统统都做到了,你这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要没有做到,不算!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希望我们特别要注意。
  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我们没有善的根底。善的根底从哪里建立?从《弟子规》建立。我们现在不用小乘戒律,用《弟子规》,《弟子规》代替小乘,这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好好的学。所以我劝大家要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把《弟子规》落实。它总共三百六十句,真正做到了,你就是善人,世间善人。用这个基础再修十善业道,不难!换句话说,你有善根了。《弟子规》是善根,你有善根,学十善业道就很容易。有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受持三皈五戒、十戒就不难,你真正都可以做到。出家,你可以能做到《沙弥律仪》,其他的我们不谈,那太高了,最低的《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人,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这就是讲你要用智慧观察,选择法门,知道自己的根性,也可以帮助别人。对自己、对他,在一切事理、因果统统清楚、统统明了。有这个能力,你看今天社会上病态太多,别人向你请教,求你帮助,你确实能帮他解决问题。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下面第八句是『奢摩他力』,第九句是『毗钵舍那力』,这二个名词都是梵语。「奢摩他」翻成中国意思叫止,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奢摩他,此云止,九毗钵舍那,此云观」,止观。在大乘法里面,像华严宗、天台宗,都是修的止观,所以这二个名词经典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我们先就普通的、一般的解释,什么叫止,什么叫观,浅显的介绍出来。然后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对「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的解释,著重在力。现在我们先讲这个名词。
  止观,梵语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它有止观的意思,有定慧的意思,有寂照的意思,有明静的意思。从这四个名词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它的意思。止就是定、就是寂、就是静(宁静的静),那是止;观就是慧、就是照、就是明,这样子四个字来解释,意思就很明显了。「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为什么叫止?就是我们的心,儒家讲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知止非常重要。止在哪里?止在真理,谛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真理,我们要止於真理。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动摇,这就是止的功夫。所以在教下,《华严》跟《法华》确实是止於真理。真理是什么?就是自性,也就是法性,心安住在这个地方,决定不动摇。所以,止是从能止得名的。
  「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止什么?止妄念,初学功夫要从这里下。妄念再细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是妄念!说实在的话,有念皆妄,无念也是妄,这个事情就难懂了,也难讲了。有念皆妄,有念你总是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那当然是妄念。无念,无念落在无明,还是个妄念。四禅天里面无想定,外道天,他不是真的止观,他把止观的意思错会了。误以为无想定是修行最高的境界,涅盘的境界,不生不灭。四空天人也是这个误会,把非想非非想处天当作究竟,殊不知定功失掉之后,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出不去。这个道理不能不晓得。
  止息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一天到晚妄念太多,妄念就是烦恼,所以心得不到清净。净土宗的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你妄念止不住,清净心怎么会现前?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现前,往生西方你就有把握,那就是心净则佛土净。妄念要从哪个地方下手?从执著下手,先学於一切法不再执著。个人不执著了,像公家常住的事情要不要执著?常住的事情要有规矩,订一个规矩,大家都能够遵守,那就是止於规矩。佛给初学人制定戒律,儒给初学的人制定些礼法,就像学校的学生他有校规,人人都必须要遵守的,你一定要止於一处。所以知止很重要!三大类的烦恼,首先我们要止息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再进一步,我们止息分别。世出世法一切分别都是不实在的,都是虚妄的,妄念!最后到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也是妄念。
  下面讲观,「观者,观达之义」,观是观察,达是通达,你一观察就通达了,「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所以止跟观有差别,止是如如不动,观是清清楚楚。古人用水来做比喻,止是风平浪静,水在没有风浪的状况之下,像一面镜子一样。观是什么?岸上的这些风景统统照得清清楚楚,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
  佛菩萨的心就像这样的,心如止水,这是止;照见万法,那是观。我们凡夫,心水它不止,它起波浪,六道凡夫大风大浪,四圣法界里面小风小浪。我们这个大风大浪,两岸的景观在风浪里头是支离破碎,照不照?照!但是是破碎的,你看不到一个整体。所以浪愈小,照得就愈清楚;完全没有风浪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完全没有风浪,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微微的小浪,我们都看不出来,觉察不出来,那就是十地菩萨,微浪。十回向的菩萨,浪又大一点;十行、十住菩萨比他们的浪又要大一点,但是还是能看得很清楚,没有差错。当然没有往上位次那些菩萨他们那么清楚,但是已经相当明了了。阿罗汉,佛给我们讲,他修的是九次第定,所以他的境界是正觉,也就是说看一切问题没看错。虽然他的止观不是十分,大概也有六、七分,所以对於宇宙人生看得很清楚,没有太大的错误。
  「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实在这个地方的殄灭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这是止观。止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慧现前,智慧现前,这是观,观就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菩提是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现前。我们常讲烦恼少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这个意思。实在讲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体的二面。一个是不觉的一面,就是烦恼,一个是觉;觉即菩提,迷即烦恼,它是一不是二。怎样化烦恼为菩提?止观是个巧妙的方法。
  止观也是从原理原则上说,我们念佛是不是修止观?是!你看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放下万缘是止,一心念佛是观。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一个字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颠倒,观!念佛也是修止观。跟宗门、教下的方法不一样,我们用持名的方法修止观,这个总要晓得。你都明白了,其他的法门你心就定了,你不会羡慕,不会厌旧喜新。如果有这么个心态,今天学这个法门,明天再换个法门,一辈子都不能成就。要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真的止了,慧真的现前,这个才起作用。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於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这是你真正懂得止了,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殊胜,有没有方法让我快速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章嘉大师沉默了很长的时间,他眼睛看著我,一句话不说,差不多将近半个小时。这样一来,我的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听他开示,心定了。他观察你心定了,没有妄念了,这才跟你说话。心浮气躁讲的话没用处,你不记得,你也不重视,所以他那套方法非常高明。
  沉默那么久,然后说了一个字,有!我就很注意了,有,竖著耳朵听,他又不说话了。这一次沉默的时间短,不到五分钟,说了六个字,说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我的速度快,他的速度很慢。我们年轻,没有他的修养,听了这六个字,立刻就有反应:这六个字的意思我能够体会到,从哪里下手?老师又沉默了几分钟,说了两个字,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