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诸音声』。这个音声有有情的音声,有无情的音声。有情的音声是动物,动物所发的音声,有情的。植物、矿物所发的音声是无情的,器世间。另外还有智正觉世间,那是教学,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讲经说法,智正觉世间的音声。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智正觉的音声。历代这些菩萨、罗汉、祖师大德、修行证果之人,这一定是证果,至少证阿罗汉果;菩萨,《华严》是大乘教。大乘教里面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的境界跟小乘阿罗汉相等,就是断烦恼是完全相等,但是智慧比罗汉高得太多了,阿罗汉不能跟他相比,这就算智正觉。所有一切音声,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
  这首偈最要紧的一句话是在末后,『亦无有分别』。这就是说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见色闻声,第一念没有分别,第二念就分别了,第三、第四念就执著了,这是凡圣差别之处。这个差别的果与现象,这个差别就大!无分别、无执著,果是智慧,见色闻声生智慧。如果有分别、有执著,生烦恼。生智慧的是佛菩萨,生烦恼的是六道凡夫。
  你要是问,无有分别能做得到吗?有人做到了,这决不是假的。《六祖坛经》里面你看看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年轻人,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相信五祖听到这一句话,就知道他已经入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佛境界甚深。不入这个境界,这句话说不出来。我认为我自己的想像不会有错误,这个境界在什么境界?就是讲距离破无明、见真性的边缘上,就差那么一点他就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在这个边缘上。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念的第十信位的菩萨,再往上去就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想想六祖这句话是不是这个境界?五祖要找传人,传人找到了,所以给他讲《金刚经》,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彻底悟入,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由这么一个示现,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启示就是真正修行的秘诀,秘诀是什么?於一切境界当中;这个地方只举一个例子,音声,应该有什么?色声香味触法,音声是六尘之一;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於身触意知,亦无有分别就对了。
  诸位要知道,无有分别,当然没有执著。执著是从分别里面生的,一定是先分别,后执著。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了?一真法界,圆教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了。十信位里面最高的无有分别。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学这个本事?在生活里,在工作里,跟处事待人接物,学一个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你是白痴,白痴不是佛菩萨。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禅定。定慧等学,定慧双运,定帮助慧,慧帮助定。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慧,放下是定。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就是!就是什么?就是佛菩萨的心智。你不肯放下,坚固的分别执著,你就是凡夫一个。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有一切六道里头善恶的业缘果报,都从这里生的,我们世间许许多多的冲突、矛盾、误会也从这里生的。
  佛菩萨、真正修行人为什么那么清凉自在?原因就是无有分别,他得到清凉,得大自在。这样修行的人现在还有没有?有,你没有看见。甚至於说,你看见也等於没有看见。为什么?因为你有严重的分别执著,你看到那个不分别、不执著的人,你没有放在眼里。顶多你说:那是个怪人,那是个愚痴人,怎么人家在骂他、在侮辱他,他都不懂,他都没有反应?痴人。殊不知,谚语讲得好,「痴人有痴福」,那是真的。如果他不痴,样样清楚,那是他修行的功夫到家,他真的把世间看破了,世间幻化无常。我们受人家的毁谤,受人家的侮辱,甚至於受人家的陷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若无其事,没有一丝毫瞋恚,没有一丝毫怨恨,业障消了,怎么不是好事情?好事情,消业障。业障消了,智慧就长,佛门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如果受这些冤屈,自己不甘心不情愿,心里充满怨恨,还要找机会来报复,这就错了,完全错了。这种报复会造成什么现象?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世界就动乱了。社会的不安,灾难频繁,什么原因?从怨恨不平里面变现出来的。
  佛在《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贪爱是水,举世之人悭贪这么样的严重,就会有洪水这个灾难发生;瞋恚是火,火灾;愚痴是风,飓风;贡高我慢、不平,地震。我们现在说这个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地震,自然灾害。殊不知这些真正的业因,还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业感。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跟我们这个世间来做个比较,你说一不一样?佛在这个经上讲的「亦无差别」,真的是无有差别。所以中峰禅师讲「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这个话意思是什么?极乐与娑婆没有差别,真的没有差别。差别的相在哪里?差别的相,我们这个世间人心是动的、浮动的,极乐世界人心是安定的。
  我们把这个世界比喻作水,水在安定的时候平静,它的相是平静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是浮动的,这个水就有大风大浪,大风大浪的现象跟平静像一面镜子的现象,你说是一还是二?究寻其本都是水,哪有两样?没有差别。大风大浪还是水,平静也是水。我们今天娑婆世界就是大风大浪,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水平如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居民有严重的分别执著,造业。
  人跟人之相处,彼此不了知,於是有意无意,特别是无意,无意的言行造成误会占绝大多数,所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就造成误会了。误会要不能澄清,那就愈积愈严重,会变成怨恨,会变成报复,这个麻烦就大!这一类事情,自古至今古今中外史书里头记载的就非常多。我们在这个社会言行要谨慎,一定要学谦虚,学忍让,学恭敬。言语、态度如果是得罪於人,往往自己不知道,「我觉得我很正常,我没有什么对不起他」。可是别人看的时候,他不是这个想法,「你有意瞧不起我,你有意怠慢我」。实际上是什么?根本就没有这个心,就没有这个念头,别人以为你有这个念头,你怎么办?讲不清的。中国教育讲求这一套,你看看《弟子规》里头统统都说到了。可是现在人对於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忘掉了,不再学习了。现在的学校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你有知识,你有技能,你会做事,你不会做人,你不懂得人情世故,你得罪了很多人自己不知道,你说你冤不冤枉?造成的后果冤冤相报,彼此苦不堪言,都是在一念误会。
  智正觉的世间就没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你对他表现很好,或者对他表现很恶劣,他平等的。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都平等。平等对待,后面才产生和睦相处。不但没有相害,连竞争这个意念都没有。和睦,睦里面有亲爱的意思在里头,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一定是互助合作。起心动念先人后己,修养功夫到家的人,只有人没有自己。为什么?自他不二,真正觉悟的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牺牲奉献,他做的是这个。这在佛法佛常常对九界众生所说的,积功累德,勉励我们要学习。契入法界之后,有没有积功累德?没有。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念头。事情做不做?比九法界众生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多,做得更圆满,功德的念头没有。有功德的念头,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连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功德不功德,那才叫真实功德,所以可以达到福慧的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断尽。我们连这些道理不懂;换句话说,不会做人。说实在话,也不会做事。因为事要做得圆满,是要人合作。没有人合作,你一个人去做,你很难做到圆满。
  清凉大师开示里面,这几句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说「一切言音」,我们刚才讲有情的音声,无情的音声,智正觉的音声。「随性随相」。什么叫随性?如来说法是随性,与自性完全相应。随相是凡夫,凡夫是随现相,见相不见性。「皆悉了知」。随性真谛,随相俗谛,真俗不二。就像我刚才这个比喻,随性,这个水叫风平浪静;随相,大风大浪。平静跟风浪都是水,你要看到水,不二。皆悉了知,世出世间法没有不知道的,佛智皆随了。「未曾起念,故无分别」。未曾起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是没有妄想,哪里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是无明,起心动念叫做妄想。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谁做到?法身菩萨。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圆教初住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不起心、不动念。一真法界里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四十一个位次?这就给你说,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为什么又说又有?这四十一个法身大士虽然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习气有差别,有厚薄的差别,所以说四十一个阶级,没说错。这个事实真相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说明事上断容易,习气断难,太难太难了。真正修行人,譬如讲,贪瞋痴慢的烦恼真断了,确实没有了,阿罗汉断了,习气在。阿罗汉有的见了人表现的态度很傲慢,习气,真没有傲慢的念头,习气难断,这佛在经上讲了很多比喻,习气难改。
  用功,特别是在这上留意要怎样去帮助断习气。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认真学习,向佛菩萨学习,向圣贤人学习。天天读经,读圣贤书,时时刻刻都能警觉,所谓是回光返照,看到别人有这些贪瞋痴慢习气,自己立刻就能够反省。外面是一面镜子,见到别人有德行,恭敬、欢喜,效法他;见别人不善,不可以毁谤,不可以把人家的不善放在心里,要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他在这儿示现给我看,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他,我忘掉了,我没有提起来,因为见到这个现象,我提醒自己,所以顺逆皆方便。逆境、顺境都成就自己道业,善缘、恶缘都提升自己境界,这叫会的人。
  你看看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测验学生的功夫,问的是,你会么?这句话意思很深!会么?最重要的,在境界里头你要是真会,顺逆皆方便,善恶都帮助自己提升,会了。不会怎么样?随境界转了。顺境善缘起了欢喜心,逆境恶缘生了怨恨心,你被境界转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心?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起贪瞋痴慢疑,起这个。会的人统统生智慧。他为什么会生智慧?他在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著,就生智慧,这就叫会了。还起妄想分别执著,不会。你就晓得学佛的人很多,不会的人很多,会的人不多。
  下面这是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以一切差别言音,即是如来法轮声摄故」。这叫会的,会的统统是法轮,统统是断烦恼、长智慧,音声实相。特别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文殊菩萨为我们说出来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一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1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这一大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义理、境界可以说是深广无际。我们在没有讲解这首偈之前,要回忆上面的一首偈,上面一首偈我们也用了不少的时间。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引用「贤首品」里面的几句话,很重要,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把它补出来。上次时间不够,所以没有说。
  「贤首品亦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故上疏云,随性随相,皆悉了知。了相差别,随宜之用,了性体融,一摄一切」。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真正学佛不能不知道。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常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实在讲就是要入佛境界。入不了佛境界,你说一道甚深、佛境界甚深,这有名无实,你自己不能融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