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元璋(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毅说好几个城门都攻破了,唐杰、周仁、徐义、潘元绍都投降了。他劝张士诚赶快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张士诚抽出宝剑厉声喝道:“你不要动摇军心!你手上不还有两万兵吗?打巷战也要打到底。”    
    刘毅不得不下城去。    
    张士诚一转身,已从城外拥上来一群兵,徐达为首,大叫:“张士诚,你大限已到,还不投降!”    
    张士诚急忙舞剑来战徐达,徐达只战三个回合便把张士诚手中的剑挑飞了,张士诚吓了个跟头,摔到城墙上,徐达已用一只脚踩住他,刀架到张士诚脖子上,问他降不降?    
    张士诚说:“死而已,不能降。”    
    徐达说:“想不到你张士诚还挺有骨头,是条汉子。”他一抬脚,放张士诚起来,说:“我放了你,重整旗鼓再战,下次再抓到,可没这么便宜了。”    
    费聚见放走了张士诚,说:“一刀宰了,就斩草除根了,大将军怎么放了他?”    
    徐达说:“我要叫他心服口服。”    
    张士诚仅带十几个侍卫仓皇跑回来,宫中已如汤浇蚁穴一般混乱,上上下下各自逃难,搬东西的偷拿细软的……乱成一团。    
    张士诚好歹见到了王妃刘氏,刘氏问:“不行了吗?”张士诚叹口气,“你怎么办?覆巢之下无完卵啊。”    
    刘氏说:“我早想好了,不会给殿下丢脸。”    
    说着一挥手,带一群王妃、宫女奔齐云楼而去。    
    此时齐云楼下已经堆积了很多柴草,太监们正往柴草上浇油。    
    这时宫外杀声震天,刘氏登高一望,见各路大军潮水般涌入宫门。    
    刘氏已带姬妾宫女们站到了楼上。    
    张士诚呆呆地望着,他没想到刘氏会如此壮烈。刘氏向他最后看了一眼,随即摆手下令。    
    太监手里一支又一支火把扔向齐云楼下的柴草堆,顿时烈焰冲天,不一会儿齐云楼便淹没在浓烟大火之中。    
    张士诚如呆如痴地凝望着大火,缓缓地举起宝剑,向脖子抹去,但并未致命,被随后冲入后宫的常遇春活捉。    
    入城的朱元璋军开始救火。    
    城中百姓躲在屋中从门缝向外观看,他们想出城逃难也走不成了。    
    徐达骑马在街上走,只见一群士兵过来,每人腰中挂一木牌,上面写着“掠民财者杀,拆民居者死”。    
    徐达下马,叫过几个士兵,看了木牌,问他们是谁的队伍?    
    士兵答是平章常将军所部。    
    “好,小木牌挂得好。”他回身对汤和说,“下令全军,人人腰间必系这一木牌,叫百姓放心。三天后,我要看姑苏城和从前一样繁华,店铺开业,百姓安居。”    
    他这安定民心的一招,很快奏效,由于军纪好,没有扰民现象发生,很冷的雨天,朱元璋军睡在民宅屋檐下,半夜冷得搓手跺脚,没人敢擅入民宅,更没人敢拆民居生火烤衣服。    
    朱元璋军在张士诚的老巢姑苏得了民心,这以后,好多市民为他们送茶送水、送干衣,徐达打下姑苏没受嘉奖,倒是军纪严明大得人心,受到了朱元璋大加褒奖。    
    只是怎么处置张士诚让徐达犯了难,最后他决定,把不吃不喝不说话等死的张士诚弄回应天府去,叫吴王朱元璋去处置这一个吴王张士诚,是杀是放,都听凭朱元璋的了。


第一部分 朱元璋亲征武昌第16节 希望殿下莫伤大众之心

    得到了活捉张士诚、占了姑苏城的喜讯,朱元璋真正松了一口气,第二天就跑回久违的故乡濠州去了,一是要重修祖先墓地,二是了却宿愿,重修对他人生有不可估量意义的皇觉寺。    
    朱元璋一到濠州,马不停蹄地带着马秀英、郭宁莲、朱标几个人来到墓园,只见坟墓四周松树已成林。    
    朱元璋待侍从们焚过纸钱后,自己先趴下去叩头,站起来后,朱标叩头,其后是马秀英和郭宁莲。    
    郭宁莲叩头起来后,告诉朱元璋说他岳父等着他哪。    
    岳父?朱元璋此时有三个岳父,郭子兴早已作古,达兰的父亲从未见过面,只有一个可能,郭山甫来了。    
    他看来真的能掐会算,他怎么知道朱元璋回来修坟?    
    郭宁莲笑而不答。    
    祭了坟,朱元璋心里盘算着如何扩建,这关乎风水,老岳父即使不来,他也正要去请教呢,他真是及时雨呀。    
    朱元璋从坟山回来,立刻赶往皇觉寺。皇觉寺断了香火很久了,大殿倾倒,山门荡然无存,只有当年朱元璋受戒的那株大柏树依然枝叶繁茂。    
    现在的伽蓝殿仅存半边,山门铜饰一半脱落,殿庑石级长满绿苔,静穆而荒凉。朱元璋带着云奇一路拾级而上,他无限感慨,当年,这里是他和云奇安身立命之处,夏可遮阴挡雨,冬可取暖栖身,想不到破败到这地步。    
    云奇说:“殿下久有重修皇觉寺之愿,今番可以办成了。”    
    朱元璋早已许下宏愿,要把皇觉寺修成天下最大最辉煌的庙宇,还要派人请真传大法师来当住持。    
    云奇说:“早知有今日,我回来有多好。”    
    朱元璋笑了,他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再回佛门,就有玷污之嫌了,他说云奇就在后宫呆着吧。    
    朱元璋的目光开始在粉壁上搜寻,壁上到处结着蜘蛛网,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使白墙看不出本来面目了。    
    朱元璋脸色极不好看,叫道:“云奇,我当年在墙上题的诗怎么不见了?是你擦去了吗?”    
    云奇说:“我哪有那么大的胆子!是别的高僧用水冲洗去了,我是挡不住的。”    
    朱元璋动怒道:“他狗胆包天!你说出他的姓名法号,我要把他碎尸万段,也不解恨。”    
    云奇不慌不忙地告诉朱元璋那高僧不仅洗去了他的诗,还留下了他自写的一首,并叫他日后背给朱元璋听。    
    朱元璋有些诧异,料到这必有来头,便说:“你背一背。”    
    于是云奇背诵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清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了,一扫脸上的阴云,禁不住心花怒放。这是藏着玄机的诗无疑,他称朱元璋的题壁诗是御笔,就是看透了他日朱元璋能称帝,类似的有玄机的语言,除了郭山甫,只有佛性大师隐约透露过,莫非这高人就是佛性吗?    
    朱元璋对云奇说:“好诗,好一个‘尚有毫光射斗牛’,你不说这高僧姓名,我也十拿九稳地猜到了,是咱们的佛性大法师,对不对?”    
    云奇笑了:“你真是聪明绝顶,怪不得师父对你那么宽纵,你猜得一点不错。”    
    朱元璋叹息着故意说:“只有一个字师父用得不确,怎么能说是御笔?我还不是皇帝呀!”    
    云奇说:“那不是早早晚晚的事吗?”    
    “你这么看?”朱元璋明显抑制不住喜从心来的激动。    
    云奇说:“这是三岁孩子也知道的事,你早该黄袍加身了。”    
    朱元璋没说什么,一脸得意是藏不住的。    
    这时见一伙人抬着一个大木箱子走来,抬物件的全是士兵。    
    到了跟前,一个千户说:“禀报吴王殿下,徐将军听说重修皇觉寺,派卑职替他还愿。”    
    朱元璋问:“还愿?徐达还什么愿?”    
    千户令士兵撬开大木箱,里面是一个金灿灿的巨型鎏金香炉。千户说:“徐将军说,当年起事时,他盗走了寺中的铜香炉,打造兵器用了,他许过愿,日后还一个新的,这个是鎏金的呢。”    
    朱元璋说:“他偷香炉,是我当内应,才偷得成的,难为他在打仗,还记得这件事。好吧,修好皇觉寺,就把这香炉放在大雄宝殿。”    
    千户指挥士兵们把大香炉抬走了。    
    朱元璋正要离开伽蓝殿,忽听有人喊他,扭头一看,只见须发皤然的郭山甫从伽蓝殿后的柏树林中转了出来,说了声“恭迎王爷”。    
    朱元璋忙上前去要跪下磕头。郭山甫挡住朱元璋,说:“如今你是王爷,我是草民,我可承受不起你的跪拜之礼呀。”    
    几个人站在废墟前看了一会儿,朱元璋说:“我朱元璋有今日,多亏两个人,一是老泰山您,一个是我的师父佛性大师。我想,现在安定多了,我想接你们二位到金陵来。”    
    郭山甫却表示他绝不受这种拘束,并且预言佛性大师也不会答应。    
    朱元璋说起要在原址上重修父母墓地,想请岳父代为操心。    
    郭山甫说他正是为此事而来,责无旁贷。既然光复了濠州,他就猜到朱元璋该回来了。    
    朱元璋说:“我常想,岳父为什么不把这块龙脉上的坟田留给自己家呢?”    
    郭山甫说:“不瞒你说,不是没试过。”从前他看中这块皇帝田后,把自己祖上的坟迁过来了,不上十天,天下暴雨,霹雷闪电,天晴之后去看,石头都霹裂了,亲人的骨殖撒了一地。他从那以后不再作非分之想了。不是你的,勿伸手;是你的,不要也会来。    
    忽然见几骑马飞驰而来,朱元璋望去,见下马者是李善长和胡惟庸,正向山门走来。    
    朱元璋不知道他们又追来干什么?他真想在家乡安静地住几天。    
    郭山甫猜测他们是来劝进的,拥戴他当皇帝。    
    朱元璋却无可如何地叹了口气。    
    他非但没显得怎么高兴,反倒是一副心事重重的神态。    
    郭山甫说:“老夫知道你心里的障碍是什么。”    
    朱元璋说:“请岳父猜猜看。”    
    郭山甫一语道出:是小明王。现在他是皇帝,你自愿在他下面称臣,自己突然称帝,怕史书上不好写这一笔吧?这话令朱元璋心惊,却是一语中的。    
    朱元璋不得不点头道:“岳父啊,你真不该只是我的岳父,你若出山,又比别人不同。”    
    “那可是家天下了。”郭山甫哈哈大笑。    
    症结虽找到了,岳父并没有替他寻到两全的办法,这还得他自己来圆自己的梦啊。    
    李善长首先说起张士诚真不识抬举,好言相劝,他却出口伤人,骂不绝口,给饭也不吃。李善长怕他寻短见,把裤带都搜走了,他用扯碎的衣服拧成绳,还是上吊死了。    
    朱元璋说:“死就死了吧,这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啊。下面,称得上对手的已经没有了,可以计议北伐,打到大都去了。”    
    李善长这才说到正题,百官让他来,是劝殿下于北伐前称帝登极,顺应人心。    
    胡惟庸说:“大家都是这个意思,已在分头准备,希望殿下莫伤大众之心。”    
    “你们比我都急。”朱元璋笑笑,说:“等我回去再议吧。”


第一部分 朱元璋亲征武昌第17节 小明王死期已到

    朱元璋心中挥之不去的那块心病本来就是小明王,这个不识时务的龙凤皇帝偏偏不识趣,像模像样地隔三差五来一个圣谕,尽管都是不咸不淡的鸡毛蒜皮小事,也够烦人的了。    
    这天朱元璋与百官正在议事,礼仪官又来报:“龙凤皇帝有圣谕到。”    
    刘基看到,朱元璋脸色登时变得煞是难看,但也只是瞬间的事,马上又变得泰然平和了,并且显得很谦恭,弹冠振衣起身降阶迎圣旨,李善长等虽不情愿,也都跟在后面,只有刘基未动,端着茶杯像在看热闹。    
    宋濂碰了他一下:“走啊。”    
    刘基说:“我从来没拜过小明王,他也从来不是我的主子,我只认朱元璋。”宋濂没奈何,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众臣一起跪到了朱元璋身后去接旨。    
    来使对跪在香案前的朱元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闻吴王新克姑苏,实力日增,已有半壁天下,可喜可贺,今朕欲迁都金陵,谕令吴王前来迎驾。钦此。    
    朱元璋说了声“臣朱元璋领旨”,从地上爬起来,接过圣旨。他说了声“好好款待钦差大人”,转身往座位走来。    
    一个人的忍让都是有限度的。朱元璋几乎要脱口而出骂祖宗了。这小明王不是得寸进尺,登着鼻子上脸吗?他以为他是谁?马打江山驴坐殿,他居然要跑到金陵来骑在朱元璋头上作威作福了。从前离得远,朱元璋尊奉龙凤皇帝,用他的年号,尚无大碍,人人只是把小明王当成个牌位,是个象征而已。一旦把他接来,一城二主,那岂不是作茧自缚了吗?    
    刘基注意到朱元璋脸色极不好看,朱元璋拿着圣旨走到座位上,随手一掷,那圣旨从案上滚到了地上。    
    刘基用胳膊碰了宋濂一下,说:“小明王太不明智,这是加速其亡啊。”    
    宋濂点头,是啊,圣旨掉在地上,吴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