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的东西,但他叙述人们所能想象的最淫荡的事情。
请您读一读他最近发表的短篇集《蠢妇的故事》和《罗
达妮姐妹》,但可别让赫泽尔夫人读这些东西。
我们不晓得莫泊桑对他是否也怀有这般好感。总之,他的朋友当中有萨尔杜、拉比什、迪康、卡米耶·鲁塞尔、勒古韦、奥吉埃和萨尔塞等。然而,评论界对他不闻不问,这也是事实;评论界一直显得十分冷淡。因此,他抱怨说:
不管出版什么东西,总有个评论介绍。我读到这
些文章时,有时未免产生嫉妒,并埋怨自己深居外省。
当然,您已经给《费加罗报》和别的报纸寄了样书。假
如他们有话要说,咱们瞧瞧他们说些什么吧(1894年8
月30日的信)。
我得知第一卷(《机器岛》)已经出版,因为我在这
里的橱窗里见到了它。您还要等到更为有利的时机才
在报上发出版预告吗?我几乎翻遍了所有的报纸,但
在任何一份报纸上都没见到广告或消息。这不见得是
一部浅薄之作,竟不值得向公众一提(1895年5月28
日的信)。
小赫泽尔似乎在软弱无力地维护他这位深居外省的作者的立场;因此,儒勒·凡尔纳试图使他震动一下:
无论什么书,在各报都载有介绍文章,哪怕只有短
短的几行,但我们所发表的东西,除元旦前夕提过一
下,从来只字不提,看到这些,我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连《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也没运气让评论界提一提,这
使我非常悲伤,但这并不妨碍我埋头苦干(1893年8
月6日的信)。
最为严重的是,因看不到消息,公众渐渐地跟这位老小说家疏远了。
我寄予很大希望的两部作品《克洛迪斯·邦巴纳
克》和《喀尔巴吁城堡》,读者并不喜欢!这着实令人沮
丧!当然,人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我是知道的!我跟
您说,我感到沮丧,可是,我尚未结束我一生的事业
——描绘整个地球(1893年11月19日的信)!
他虽然享有世界声誉,但仍因几位文学专家对他装聋作哑、不予承认而感到痛苦。1869年,赫泽尔冒失地跟他谈到申请加入法兰西文学院的事;他的反应十分明确;一位作家光在一份为青年人创办的杂志上发表东西,怎敢有这种奢望?因此,他对出版商的这种主意极不重视,给他回信说:
我把这称为您心中的一个梦。没有百万家资,没
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压根儿不可能闯入这个大门!我
说的是法兰西文学院,因为,对于科学院,那又是另一
码事!您把您的凡尔纳想象成银贝特朗或德维尔那种
人了!在那种地方,我的形象未免太漂亮了(1869年2
月5日的信)。
几年之后,小仲马又重提“出版商的这个梦”,以致那时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计划最终会获得成功。
他从来没产生过这种奢望;当小仲马发觉他正遭受某种挫折时,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当别人拒绝曾使他产生过希望的东西,最没抱负的人也会感到受了侮辱。
他非常明智,因而不难忍受因没得到他并没要求得到的东西而产生的失望,创伤很快便愈合了,但这种创伤毕竟已经造成;他不得不把这种破灭的幻想记在自己的负债表上。小仲马曾出自本能地促使他提出候选人申请,跟小仲马的那次会面,只不过在他的潜意识中留下一个痕迹。
1873年,赫泽尔责备他不去关心这种可能的机会。为了替自己对此采取的冷漠态度进行辩护,他反驳他说,“有权走在我前头的人多着哩,首先就是那个叫斯塔尔的!……”1877年,他仍然认为,这样一种奢望“会教人耸肩”,理由是“给青年人写的那些作品没多大价值”,“探索人类的心灵无疑比探险故事更有文学价值。”
1883年、1889年和1892年,还有人提起这事,但并没使他受到多大震动。“我只希望深居外省过安宁日子,完成我作为小说家的任务,倘若这项任务还有个尽头的话。”
凡尔纳传第四十七章 风烛残年
第四十七章 风烛残年
儒勒·凡尔纳继续从事创作,发表《空中村镇》;《基普兄弟》,一个司法错误所引起的故事;和《利沃尼亚的一场悲剧》,题材与《基普兄弟》相似(发表于1904年);儒勒·凡尔纳对德雷福斯案件的态度完全改变;发表《世界主人》,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罗比尔陷入疯狂。
《大森林》,指的是中非从刚果河谷延伸至尼罗河和赞比西河发源地的那片森林,是发表于1901年的那部作品《空中村镇》的最初定的标题。两个猎人——美国人约翰·柯特和法国人马克斯·于贝尔——在他们的向导以及他们从吃人肉的部落中救出来的那个孩子朗加的陪同下,来到了这个大森林的边缘。这里的树林高大茂密,使他们避免了一群大象的袭击,但这群大象毕竟还是把他们的车子捣毁了。
他们不得不穿过这片被认为无法穿越的大森林。
接连发生的好几起事故,使我们沉浸在这个植物世界的令人提心吊胆的环境中;这段漫长而又不觉得厌烦的路程,将我们悄悄地带进几百公里远的这个陌生地区的深处;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顺着河道,没费多大劲便到达乌班吉河。
在河边度过的第一夜,约翰·柯特依稀听见一声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思戈拉”,当地土语意为“母亲”。翌日,他们搜查河岸,却没发现一个人。可是,他们在岸边的一个凹陷处找到了一只弃置已久的木筏,继而又在茂密的树丛中发现一间安装了铁栅的小棚屋。这是1896年2月13日失踪的约霍桑博士住过的棚屋。从他留下的一个记事本可以看出,他已于同年8月25日离开此地。
对于这位德国学者,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曾经计划将美国教授加纳所进行的试验认真地深入下去。据加纳教授认为,猿猴也有语言。
达尔文的理论认为,人类与猿猴之间存在亲缘关系,由于发现爪畦直立猿人,这种理论似乎得到了证实。我们都知道,古生物学者正在寻找能补充从猴子进化至人类这条链条中的各个环节。
约霍桑决心找到一种具有语言功能的猿猴,于是在非洲的一个猿猴聚居的森林里设置了一只笼子,并将自己关在这只笼子里;这里的猿猴没有尾巴,看来是最进化的猿猴。他的记事本记述说,在附近出现的一群大猿猴在互相交谈,而一只小猿猴还说了一声“恩戈拉”,这是当地土人用来表示“母亲”的字眼。
我们的探索者们暂时没去寻找那位德国博士,而是利用他的木筏顺流而下。这条河流显然是乌班吉河的支流。在一株被河水冲走的树上,朗加发现一只小动物,并将它收留下来;这只小动物清晰地发出“恩戈拉”的声音。这究竟是猿还是人?
一股急流将木筏撞碎;我们又在大森林中见到了那几位探索者和躺在他们的救命恩人临时架设的一个炉灶旁边睡着了的向导。只是不见了朗加和他救起的那只小动物;我们必须承认,旅行者们是被一个陌生人从水里拖上来和背到树林底下的。这个陌生人还生了一堆火。此处的森林十分明暗,实在难以穿行。他们被一片交错盘缠的野藤困住,只得从藤幕唯一的一条缝隙中钻出来,侥幸地踏上一条羊肠小径。这时他们发现一支火把在给他们引路,无不感到诧异;这支火把的出现,使读者也大为感动。
这支火把将他们带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建在离地面30米高的楼板上,这块宽阔的楼板周长有5000多米,底下用树干支撑着。
他们成了“瓦格迪斯”的俘虏。“瓦格迪斯”是一种双足动物,身高1.56米,脑袋滚圆而细小,凸颌不明显,会利用脚掌,牙齿跟人差不多。古生物学家为补充进化链条而寻找的小头类,不就是“瓦格迪斯”吗?
这些“瓦格迪斯”比已知的原始人还要低等,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而且会用火。
马克斯·于贝尔断定说,只要他们稍为懂得互相残杀,就能无可争议地将他们归入人类!
他们的行为使读者完全相信,他们的确是人类,至少已进化到猿人阶段,因为他们已经使用某些物品和粗糙的武器;在告别的时候,我们的探索者还发觉他们也象人类那样微笑和掉泪,因此,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瓦格迪斯”已经是到达人类阶段的人。还有一个证据,他们甚至会玩约霍桑博士的手摇风琴!我们就把那位完全失去意识的博士留在“瓦格迪斯”人的村庄里吧,反正他已成了没受什么约束的国王!
这部作品很有意思。它向我们证实,作家又恢复了他的创作手法,但同时又将他的思想转入一个新的方向;在提出人类的生存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时,他悄悄地将哲学思想引入到作品中;作者不再满足于他童年时代所听到的那些简单化的传说,也不满足于在虚无之外创造人类祖先的神话;他不相信人类是按上帝的面貌塑造出来的。
大自然的盲目力量迫使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得进行合作。他在下一部作品中打算发挥的是否正是这场对付大自然的斗争?遗憾的是,这种合作从来只是过渡性的,一旦危险过去,合作也就停止,这种事实是无法加以掩盖的。经历过人生的漫长旅程之后,他不是跟父亲处于同一个点上吗?他父亲那种严肃的宗教热情无非是对人类忧患的表示。皮埃尔因光考虑到人类针对自身的斗争,因而宣扬只有美德能使人类爬上雅各布的天梯而不致于头晕目眩。儒勒曾经希望,对科学的兴趣能方便这种攀登。可是,人对人始终是一只狼!作家通过别的一些途径,也得出那位南特的老诉讼代理人同样的结论:最基本的美德是仁慈。
让一玛丽·卡比杜兰!当他回首往昔,追溯到孩提时代他曾试图登上科拉利亚号时,这个名字油然出现在他的脑际;往事始终具有生命力人让一玛丽·卡比杜兰》,这将是他要给“大海蛇”所取的标题。他很早以前便在酝酿这部作品,但稿子直至1901年4月才发出。
后来人们又恢复了他曾经放弃的《大海蛇》这个标题。毫无疑问,能使人想起大海蛇的这个标题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他之所以曾用《卡比杜兰》这个标题去代替它,那无疑是出于谨慎,因为只有这位迷信的海员所创造的气氛才能使人暂时相信这种神奇动物的存在。的确,全书3/4的篇幅是用于描写圣埃诺希号捕鲸船所进行的一场捕猎活动的。我们在书中只见到1863年被派去捕鲸的那些大帆船在航行中通常遇到的事故。
在延长捕猎活动时,命运是否会将圣埃诺希号抛到鄂霍次克海上呢?这片大海可吓人啦!一名水手丧生,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各种带威胁性的风险。在一艘英国三桅船与圣埃诺希号发生竞争的时候,作者突出表现的是英国人的无礼、冷酷和带蔑视性的敌对情绪。这一次,重点将放在法国人自滑铁卢战役后所产生的怨恨!一条长须鲸被法国船追赶了3个小时,当船员正要追上猎物时,一艘英国船突然出现了。两支鱼叉同时命中这条巨鲸。一支是法国人抛射的,一支是英国人抛射的;只有法国人那支击中要害;英国人分辨说,要不是他们的船赶来堵截,圣埃诺希号的捕猎艇肯定无法追上这条鲸鱼。
最后,两艘船以炮火相见!慕地,英国桅船被一股巨浪掀起,连续地受到凶猛的海浪的袭击,终于沉没了。圣埃诺希号却幸运地在一块暗礁上搁浅,并将遇难者全救上来了。
这次事件实在难以解释,因而水手们都认为存在一种海中巨兽。持怀疑态度的军官们发表意见说,这是因地震引起的海底上升和大海潮而造成的结果;他们还提及伴随秘鲁大地震而发生的大海啸。
圣埃诺希号刚脱离暗礁,便被卷向北方,时速竟达160千米!最后撞在一座冰山上才结束了这次疯狂的航程。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军官们始终归咎于凶猛的涌潮,但船员和让—玛丽·卡比杜兰却坚持认为的确存在一种海中怪兽。虽然作者最后表明,海里潜藏着这种怪兽的说法缺乏确凿证据,因此还是当作传说为妙,但他在叙述过程中不时设置悬念,从而唤起我们对这个秘密的兴趣。这位小说家的手法一直是那样高明,但我们必须承认,这部作品的格调亚于使他成名的那些作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