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文并茂的双重收获。
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读者获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和知识的滋养。
数字化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为此,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地运用了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的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故事文本与相关知识信息。
这是为广大读者编辑的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前进中的现在,而且还有更加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的未来。
李学勤教授认为:“《话说中国》走学术通俗化的道路,它的这种内容与形式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够把握好学术高度和通俗性的关系,能够做到既通俗化大众化,又有一定高度和学术内涵,是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可以与世界优秀作品相匹敌的。”
听一听这些令人振奋的卷名吧:《创世纪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不断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将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这是编辑们在品牌的延伸中所长期坚持的。
为了编辑这套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何承伟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整整的六年时间。他们希望浸透着自己智慧与汗水的这些图片和故事,能够组合成一部中国当代出版物的传世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殿堂增光添彩。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7)
4。 走向世界的故事
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
在每天收到的数千封来信和来稿中,这的确是一封与众不同的信件,那长长的信封即使放在多如烟海的来信来稿堆里,也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来。
这封信来自遥远的瑞典,寄信人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员盖玛雅。
原来,盖玛雅是这所世界著名大学从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研究员。她在阅读中国众多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在中国的期刊、特别是文化期刊中可说是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虽然有许多期刊后来从开本的大小,图案的设计,作品的选发等方面都模仿《故事会》,但那也是只学了表皮,而未曾学得“真经”。
一位远在“天涯”的外国学者,竟然能从中国浩如瀚海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除了这位外国学者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故事会》不同凡响的办刊宗旨和时刻闪现出来的个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盖玛雅在来信的同时,还邮来了一本评论图书资料。在这本资料中,有许多地方的例证都引自于《故事会》。她在来信中告诉编辑部,她目前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通俗文学,因为这本刊物特别具有民族特点和大众特点,而她在从事研究中的许多资料,都来自于“《故事会》上创刊以来所发表的一些小说”。
不知道这位瑞典学者是如何地看待“故事”与“小说 ”的,但她对于《故事会》“从创刊以来”所发表作品的深入研究,不能不使人对此发出惊叹。
村村寨寨都在流传《故事会》里的故事,天涯海角都有阅读《故事会》的知音。《故事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故事和中国期刊的发展之路,引起了海内外同行和读者的关注。
《故事会》这本“小”刊物,已经走向了大世界。
《故事会》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何承伟心中早已画出了一幅蓝图。
他说:“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仍感到很不满足。在新世纪,刊物竞争日趋激烈,仅凭以往的经验,不可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故事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建设方面,必须走好两步‘棋’,一是向基层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二是走向世界,引进世界故事的精华,为己所有,然后再推向世界,让全世界的读者共同享受故事美学,实现‘故事的世界,世界的故事’的目标。”
好一个宏伟的目标!
经过1979年那次由《故事会》发起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故事研究专家和作者的研讨会后,《故事会》有了一个模式,而且事实证明已是读者乐于接受的模式。以后声誉卓著,基础日固,只要照此萧规曹随,刊物也同样会“稳步前进”。可是,这不适合何承伟的性格,他要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故事会》更大的进步。
作为主编的何承伟,现在虽然已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社长了,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故事会》,因为这本刊物同时也是出版社的“拳头产品”。他已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融入了这本期刊的字里行间,融入了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作者成长的历程,融入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满意的心灵。他生命的年轮也在这一月一本的《故事会》中增长着,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追求,有他的事业,有他乐意献出整个生命的激情。
正是由于他和两代编辑的忘我工作,这本小小的刊物,才能够在中国百年期刊的历史上,创造出如此令人神往的神话。
为了将这本刊物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这本刊物走向世界,让世界来了解这本刊物,何承伟围绕这个宏伟的目标,已经开始了运作。
作为一本刊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要想使刊物走向世界,实际上就是必须让其所代表的文化走向世界。
为此,围绕何承伟所提出的宏伟目标,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打通和架设两座文化桥梁——“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传统便是一种继承,一种文化的发扬,这是“根”。只有“根”深才会干壮、叶茂,才能有生命力。但是如果完全脱离现实,一味的“传统”,就会使一本刊物脱离生活,脱离读者。而“民族”与“世界”本来就是一对统一体。因为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越具有世界性,才能够真正地走向世界。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期刊的发展,也曾经有过许多想“走向世界”的刊物,与《故事会》不同的是,这些刊物将一些外来的东西,进行了毫无选择的移植,有的甚至是完全“西化”。可是,这些被“舶来品”由于水土不服,不但没有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反而圈子越做越小,不久便关门大吉,连编辑部那间小小的房门都未曾迈出去。
事实一再地向我们证明,抛弃了民族传统的期刊,走向世界只能是一句空话。
《故事会》则牢牢地抓住了“民族性”这一点,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架设起“两座桥梁”,脚踏实地地在继承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民族文化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又根据现代生活的特征,不断地开发有时代气息的新故事。在此基础上,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欣赏习惯出发,在不断培育民族文化的同时,有目的地引进外来文化,并通过“嫁接”,使其能够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
《故事会》有目的地向海外的读者打开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窗户的同时,又向国内的读者打开了外来文化的另一扇窗户。
《故事会》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民族文化为支点的:通俗、易懂、易记、易讲,便于流传,就是从外国引进的“苹果”,到了《故事会》这棵中国的“树”上,也要将其培育出一种中国文化的味道来,然后奉献给读者。
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与流行的结合,使这本刊物在海内外赢得很好的声誉。
在这本薄薄的刊物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将中外古今融会贯通的大手笔。原有的“民间故事金库”“外国文学故事鉴赏”已成为《故事会》的长期保留栏目。这里的故事大都是从中国民间传说、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学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经过作者加工,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语言重新进行了改编,使中国的读者不仅爱看,也使外国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文化的滋润。
为了从本民族的文化出发,使刊物真正地走向世界,《故事会》始终坚持民族性、大众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坚持追求通俗文学的高品位。作品坚持清新明快,诙谐幽默,接近群众的品味和民族审美需求。近来还不断地推出一些中外读者都能接受的新栏目,如“中国新传说”、“情节聚焦”、“谈古说今”“传闻逸事”等等。这些栏目的故事,集中到一点,就是体现一种令人神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座从本民族的土地上向外延伸的世界之桥。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8)
1998年,何承伟一行数人来到台湾。他们是受台湾出版界的友好邀请来访的。
在短暂的访问期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出版界的同行和专家们,对《故事会》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交谈中,台湾同行们对于《故事会》在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令人吃惊的发行数量,一个个都听得入了神。
在台湾,一本期刊能够发行到上万册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听到《故事会》上百万册的发行量,就如同在听一部天书一样。这些同行们对这本刊物进行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这是一本以本土文化为主的期刊。
台湾之行,《故事会》的名刊效应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同时也拓展了刊物的海外空间。台湾的同行们都希望以后能加强联系,相互交流办刊经验,使《故事会》这本刊物能够在海外的华人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实,故事是没有国界的。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讲故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种原始的方式一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保留到现代。进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曾掀起过“故事热”。据美国著名故事大王、儿童文学作家 、诗人珍妮·约伦女士说:“今天 ,美国重又迎来了讲故事的‘文艺复兴’时期。”
珍妮·海伦还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她说:“1974年,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乔尼斯波罗镇上,举办了一次毫不起眼的故事节,当时有二百多人,其中一大半是好奇的听众。今天,乔尼斯波罗10月的故事节,能够吸引三千多人,其中包括故事讲述者、学讲故事者和听众。在全美国的二十多个州里,也有了各自的故事节,故事研讨会,故事晚会或者故事周末,连加拿大和英国也开始举行了此类活动。”
珍妮·约伦女士的这些话,被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世界著名民间故事大观》一书。这充分地说明,好的故事都应该没有国界,它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样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美国还出版了一本专门对故事进行研究的刊物,名叫《口头理论》,由美国口头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以故事和传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正是这样,《故事会》走向世界也是顺应了时代和历史潮流的。
由于《故事会》坚持“世界的故事”,以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空间,不断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1997年月11月24日,以吉米·纳尔·史密斯为团长的美国故事代表团一行四十人,专程来到上海,来到《故事会》编辑部,与编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
对于《故事会》的办刊思路以及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老外们听得是津津有味。
她是谁?她来自何方?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她所发表的文章——
“为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