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人群里暴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知是谁带头朝张嫂的怀里丢了五元钱,接着,人们便三元、五元、十元、八元地争着朝张嫂的怀里丢钱。顷刻间,张嫂的怀里、脚下、身前、身后都是钱。看着眼前的景象,华铁成“扑通”一声,跪倒地上,身后的“蝴蝶女士”也跟着跪在了千人百众的面前。
经过修改后的结尾为:
正在这时,急救室的门开了,两腮挂满泪花的老医生告诉大家:“蜓蜓醒过来了!”他顿了一下,声泪俱下地说:“可是,彩蝶这孩子,她为了保护妹妹,她……她把自己身上的热全给了妹妹,她……她死了!”
“哗,”人群中顿时怒吼声、唏嘘声响成一片。人们高喊着:“严惩杀人凶手!”公安人员立即出示拘留证,把华铁成、赵爱娜戴上手铐带走了。
这时,张姨抱着小蜓蜓出现了。小蜓蜓看着蒙上了白布的彩蝶遗体,被两个穿白大褂的缓缓推走了。她拼命从张姨手中挣扎下来,边奔边哭喊着:“姐姐!我要姐姐!”
读者完全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结尾,看出《故事会》的编辑们是如何在高品位的艺术上所作的努力和追求。原稿意在通过群众献钱来触及华铁成的灵魂。这样便使这则故事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人为的痕迹较重,也缺乏更深的感染力。修改稿是顺着整个故事的中心情节与立意顺流而下的。并且以彩蝶为了保护妹妹而献出自己年幼的生命,来揭示主题,这样改动,整个故事顿时力增千钧,撼人心魄,彩蝶的形象也更加丰满、感人。
《彩蝶》获得了全国故事大赛的一等奖。
在通俗文学卷起的大潮中,《故事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她仍然以自己独立的个性,高扬起自己的大旗,挺立在潮头,并以此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7)
6.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孩子
在《故事会》的读者中,有一部分是青少年,更有许多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的学生。刊物上面所发表的故事,并不一定每一篇都适合他们。如何使这些青少年能在这本刊物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成了读者群中的一些家长和老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
湖北省沙市六中的罗时梅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写道:“《故事会》中所有的故事都适合中小学生,便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分辨真善美丑……但同时他们也想看到反映他们生活或贴近他们年龄的好故事。”
罗时梅的来信只是这部分读者群中的一个代表,这样的来信编辑部还收到不少。对于编辑部来说,这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因为从刊物创刊时所提出的办刊宗旨,主要是面向成人,面向基层,为故事员提供资料。在首次全国部分故事工作者座谈会上,大家所提出的“还故事于民”,是让故事真正地回到民间,回到普通的老百姓中,这部分老百姓也主要是比较成熟的中年人,用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说当时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和未入学的低龄儿童,刊物还来不及考虑,或者说考虑相应还是较少的。谁知刊物按照新的总体构想一改版,一下子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还有一些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人,闲时也将上面的一些故事讲给还未入学的儿孙们听。
《故事会》的读者,在这时的年龄结构上开始出现由中年向高龄和低龄两头辐射的新情况。
编辑们在阅读这些来信的时候,发现在读者群中,对于这方面的呼声正在日益增长。这主要是当时供他们阅读的东西的确太少,加之许多学生和低龄儿童所订阅的期刊,大都要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筛选,一本思想内容和艺术品味都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期刊,就很难在这种严格的筛选下“中标”。《故事会》在新的构想下进行重新调整后,几年下来,终于在全国众多的期刊中浮出水面,受到了社会中这部分最年轻、最活跃、同时也是最挑剔的读者的欢迎。
编辑们又重新翻阅了自己所编辑的这本刊物。作为一本不但是受到成年人,同时也受到青少年欢迎的刊物,过去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的确是发表太少。刊物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适当地调整版面。
“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孩子?”《故事会》的编辑们在思考。
不久,《故事会》上开出了一个栏目,叫做“历史人物故事”。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青少年最丰富的营养,而那些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则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些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如果在前进中忘记了过去,忘记了那些曾为民族的复兴而傲然挺立的筋骨,我们就会忘记我们自己。
可是,青少年都有文化,重复历史书上那些背熟了的故事,他们就不一定愿意听。《故事会》采用了从民间挖掘历史人物故事的办法,作者深入生活,在民间去广泛搜集,不久便是硕果累累。
例如林则徐在青少年中几乎是人人皆知,对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也是多有史书记载,如果我们的刊物为了教育而去“教育”,总是重复那些青少年都知道的东西,他们就会有一种厌倦,就不会去读。《故事会》则选取了一则《林则徐求雨》的故事,说的是他在楚地做官之时,有一年久旱无雨,米价飞涨,遍地饿殍。他向巨商富户借粮救民,但这些人正想借此发财,不肯借粮。
林则徐为了救民,便通知巨商富户三日内吃斋沐浴,一同到东城门外龙王庙设坛求雨。
烈日下,林则徐规定了“三不准”:不准张伞,不准喝茶,不准退席。这些脑肥肠肥的巨商富户何曾受得了这般痛苦,个个被晒得汗如雨淋。直到三炷香过后,他才叫人抬来茶缸,让这些人喝水。巨商富户们顿时豪饮。一会儿便都呕吐。林则徐吐的是米饭素菜,巨商富户们吐的全是鱼肉荤腥。这时,林则徐站起来,训斥道:“我辈为民请命,理应虔诚祈天赐福,消灾避难;君等却视民命如儿戏,该当何罪!”直到这些人答应出粮救济灾民,方才放他们回家。
原来,林则徐早在茶中放了少量吐药。他求雨是假,为民筹粮是真。
这位竭力禁烟的民族英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青少年结合所学的书本知识,对林则徐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类似这样的历史人物故事在《故事会》上一刊登,好像是“洪水”中突然隆起的一块“净土”,令读者怦然心跳。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作为青少年书本知识的一种补充,很快就吸引了这些年轻的心。
《故事会》自创办这个栏目以来,先后发表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有包公、林则徐、汤显祖、司马光、顾尚之等的传说故事。
中学生是《故事会》很大的一个读者群。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也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如果只是一贯地给他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经常给编辑部来信,希望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些“半大”的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样的营养?什么样的栏目才能更加地吸引他们,使他们的心跟着这些故事跳动呢?
《故事会》的编辑们在实践中逐渐地取得了共识:贴近这些“半大”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
这个栏目叫什么名称好呢?大家左思右想,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又在几次会议上提出来研究,结果诞生了一个备受中学生欢迎的栏目名字:16岁故事。
多么通俗,多么亲切的一个栏目啊,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在这本他们所喜爱的刊物上,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
全国数以十万计的中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对这个栏目给予了满腔热情的支持。自从开办这个栏目以来,来稿始终不断。这一批十六岁的中学生毕业了,另一批十六岁的中学生又接着投稿,而一些已上了大学的学生,至今仍留恋着这个“十六岁”的栏目。
我利用采访的时间,读完了这个栏目的大部分故事,那的确是一片温馨的家园。在这里,纯洁与友爱滋养着青青的草地,天真和无邪明朗得如同秋日的蓝天,孩子心灵的嫩芽在阳光下绽开,少年美好的憧憬在碧波上荡漾……
来听一则“16岁故事”吧,这个故事题目叫《苹果树上掉下梨》。
怪了,苹果树上怎么会掉梨呢?
原来村里有三个小孩子,他们的名字叫小孬、胖墩、狗剩儿,每年他们都爱在苹果快熟的时候,去“摘”浩海爷家那两棵苹果树上的青苹果吃。可是今年却不行了,这个浩海爷总是坐在树下,使他们无从下手。
这时,一个叫刘棒棒的同学主动加入了他们“摘”苹果的行列,并出主意让狗剩儿走到那苹果树前时装病,骗浩海爷送他去看病,便趁机“摘”了两大书包苹果。
后来,当他们得知浩海爷这两树苹果是留给进村修水库的解放军叔叔吃的时候,就将自己的零用钱集起来,买了几筐苹果,晚上偷偷地散放在浩海爷的苹果树下。谁知这事被刘棒棒的弟弟刘超知道了,就把妈妈给他买的梨也拿来了,悄悄地放在浩海爷的苹果树下……
当我在这里简要地复述这个故事时,那些山乡少年花一样的心灵,不也同样地使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得到了一种灵魂的滋养吗?!
对于适合低幼儿童的故事,刊物的编辑们也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故事会》就开始突破原有的发稿要求,逐渐发表了一些外国童话。这些童话大都比较短,适合于大人讲给年幼的孩子听,每期发一两篇。再后来就发一些儿童喜欢的寓言,这些寓言在原来外国童话的基础上,向前靠近了一步,主要是这些寓言大都本土化。大人讲起来顺口,儿童听起来更容易接受。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8)
到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编辑们认为照过去那样办下去,似乎还是有点少特色,也有点“零碎”。
编辑部便想对这个栏目实行改革。
怎么改呢?时下一些刊物“通俗”得离儿童们越来越远,《故事会》在这个时候去贴近那些牙牙学语的儿童,是否会直接地影响到自身的发行量?
编辑们又在一起认真地研究,后来终于达成了共识。办刊物最可怕的是赶潮流,现在无人或很少有人来关注这个问题,正好说明在这件事上可以取得新的发展。儿童不仅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家庭的未来,“贴”近了这部分的“读者”,就是贴近了时代,贴近了未来,同时也贴近了这些“读者”的家长和亲朋好友,这将是一个多么大的读者群啊!
焦点集中在这个儿童故事栏目的名称上。
通俗,易懂,易记,有概括力和影响力,这是《故事会》栏目名称的一个特色。
栏目在酝酿中终于定型,名叫:妈妈讲故事。
这个名称一确定,就改变了过去编发这类稿件相对比较零碎的局面,一开始就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这些给低幼儿童听的故事,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同时语言也是精雕细刻,每一篇都十分精彩。
有一篇名叫《闹闹王子过生日》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专门喜欢制造各种“闹”声的王国,名叫“叽里咔嚓国”。其王子要过生日了,国王于是决定在同一天里,让全世界的人都同时发声大叫,以取悦自己的儿子。当信使去世界各地都联系好后,有一个人却说,到那天全世界的人在同一个时刻发出叫声那是多么动听呀,可是自己参加这个队伍一同大叫,不就听不到这么动听的声音了吗?于是他告诉自己的家人,家人又将此告诉了别的人,结果到那一天,大家都为了听到这“动听”的叫声,全世界一下子出奇的静寂。王子有生以来才第一次听到了小鸟的歌声,听到了风在树叶间低语的沙沙声,小溪流水的丁冬声。他第一次得到了大自然送给他的礼物——轻柔、安静。他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