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的年轻的高科技人才。
2006年3月24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第三次工作会暨决战动员会。会议提出,2006年将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决战年,工程五大系统在本年内要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要求工程各系统和各参研单位以决战的姿态做好今年各项工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工程每一个细节设计正确、生产规范、验证全面。要求全系统所有研制、生产和建设人员抖擞精神,严细慎实,努力铺就“嫦娥”飞天路。会上,国防科工委向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颁发责任书,并对工程初样研制建设阶段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随着探月工程各系统按计划进度纷纷完成了任务,探月工程已经接近卫星发射的关键时刻。就在此时,国防科工委于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年度两总扩大会议,孙家栋参加会议并在会上讲话强调:“探月工程已经到决战的总攻阶段,设计质量、各种配套产品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逐项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绝对不能放松,使设计、生产全部做到百分之百的可靠。越是到了发射的关键时刻越是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松懈、不能麻痹,除此之外,还要把各个系统的查漏、补遗工作抓好,必须认真地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
当今世界,航天方面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谁占有这个优势,谁就占有了主动权。
孙家栋充满信心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为‘嫦娥’工程奠定了充分的技术、物质、人才和管理基础。”
对中国航天充满深情的孙家栋表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启动深空探索活动的一条可行、便捷之路。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绕、落、回’各个阶段的月球探测任务,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探月卫星发射前夕,孙家栋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对我们有利。怎么样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能力把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更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当前也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
自前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到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将8000多颗卫星送上太空,每天有2000多颗卫星在环绕地球运行。俄罗斯航天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1903年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摇篮里。”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冲出地球进入太空后,共有350多人尝试了太空飞行,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三人。四十多年来,航天技术快速发展,高技术、新成就不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各种卫星、航天器及其应用系统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设施。人类已经尝试把生活领域和生存空间扩展到了地球以外的近地空间。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奋斗,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嫦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为“嫦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证。同时,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使酝酿了十年之久的探月计划变得切实可行。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待发射……
探月,中国开拓天疆的探索正在一步步实现。全国人民期待着,全世界爱科学、爱和平的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