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_2-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贝娜齐尔在竭力想象家人及朋友所经历的恐惧。正在这时,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告诉她“我就要去联合国,12月9日到纽约皮埃尔饭店见我。”原来在印度入侵一周后,巴基斯坦军队在战场上全面崩溃,国内形势又一片混乱,叶海亚·汗不得不求救于在大选中得到公认的政治领袖布托。12月7日,叶海亚·汗总统任命布托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期望利用他的权威和声望拯救巴基

  “你认为巴基斯坦在联合国会得到申诉的机会吗?”布托在纽约见到女儿时问女儿。

  “当然会,爸爸。”贝娜齐尔肯定地说,“谁也不能否认印度违犯了国际法,侵略并占领了另一个国家。”

  “你认为安理会会谴责印度,坚持让它撤军吗,”父亲又问。

  “怎么不会?数千人正在被屠杀,一个国家在被肢解,而作为一个国际维护和平组织,它竟袖手旁观,这将是一种渎职行为。”贝娜齐尔天真地回答。

  布托深沉地对女儿说:“你会成一个国际法的好学生,萍姬,我难以否定一个哈佛大学学生的观点,但你对强权政治一窍不通。”

  在安理会,贝娜齐尔坐在父亲后边二排的座位上。参加安理会对于贝娜齐尔来说,是在道义上支持父亲,支持父亲去为维护巴基斯坦的统一而斗争。而对布托来说,则希望贝娜齐尔能从中学到政治的残酷。他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贝娜齐尔的政治兴趣,以便将来有一天贝娜齐尔能接替自己。

  安理会讨论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安理会就印巴冲突举行了7次会仪,拟订了十几份决议草案,但由于苏联偏袒印度,行使否决权,一个也没有通过。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甚至在停火问题上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贝娜齐尔在这里充分领略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以及强权政治的真实面目。

  12月11日凌晨,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军队正在苦战,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最多只能坚持36小时了。布托为了在外交上取得进展,给伊斯兰堡发去电报,要求军队再坚持72小时。

  布托对巴基斯坦代表团说:“我们必须让叶海亚在西线开战,西线的进攻将牵制印度军队集中兵力攻打东线,减轻那里的压力。否则,我们将有失去整个巴基斯坦的危险。”贝娜齐尔替父亲给叶海亚·汗打电话,但叶海亚·汗的军事助手说,总统正在睡觉,不能打扰。布托闻此怒火中烧,抓过话筒吼道:“把总统叫醒!他必须在西线开战,我们必须立即减轻东线的压力。如果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讨价还价,我怎能去谈判一项对我们有利的解决办法?”

  而此时在东巴基斯坦,战斗正在残酷地进行着。巴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在战略上,巴军统帅尼亚兹将军将部队部署在边境的前沿地区,以旅为单位,分别固守十多个孤立的地域,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当印军改变了传统的正面突破、齐头并进的战术,而采用避实就虚、多路迂回的灵活战术后,处于劣势的巴军便始终未能集中兵力主动出击,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巴军顽强抵抗,但终于被各个击破,首尾不能相顾。当巴军企图收缩兵力固守达卡时,为时已晚。12月14日,东、西、北三路印军在达卡城下会师,达卡被包围。

  在西巴战场上,巴军打的也不理想。12月15日,印军突袭西巴南部国境,占领了纳亚加尔等城市。两国空军相互轰炸,并发生了激烈的海战。由于巴军在西线不能对印军形成强大的压力,东巴的命运危在旦夕。

  在外交战线上,布托竭尽全力试图使联合国发挥作用,制止印度的侵略,挽救东巴。但由于苏联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坚决支持印度的侵略,与印度在外交上进行战略配合,否决一切停火协议,为印军在战场上赢得时问.所以布托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巴沦陷。

  在联合国紧张的外交活动中,贝娜齐尔成了父亲的秘书,参与布托与各国代表的会晤和磋商,出席安理会的会议,亲眼目睹了国际舞台上的强权政治、弱肉强食,学到了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这段经历给贝娜齐尔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她在外交问题上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12月16日,布托在联合国已无能为力,便于一早飞返巴基斯坦。贝娜齐尔也从纽约回到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

  1971年12月16日,印军攻陷达卡,尼亚兹将军率9万名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成了印军的俘虏。东巴沦陷。

  同一天,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西线印军将于17日22点30分停火。17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并命令巴军全线停火。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东巴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71年12月21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从印度的加尔各答迁回达卡。1972年1月7日,巴基斯坦总统佐·阿·布托释放了被前总统叶海亚·汗于1971年3月26日以“判国罪”逮捕的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从西巴经由德里回到达卡,就任孟加拉国第一任总统。

  在印巴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为了稳定民心和国内局势,叶海亚·汗总统于1971年12月7日任命前东巴省省长、巴基斯坦民主党主席努鲁尔·阿明为政府总理,任命人民党主席佐·阿·布托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战争结束后,12月18日,担任副总理才12天的布托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叶海亚·汗总统企图以此转移人民对他领导不力导致战败责任的追究。但是,失去了东巴的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们再也不能容忍叶海亚·汗的军事独裁统治了,愤怒的群众的抗议浪潮终于把叶海亚·汗赶下了台。1971年12月20日,叶海亚·汗被迫辞去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职务。

  1971年12月21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中最大政党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临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成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此后直到1977年7月5日布托总理被齐亚·哈克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佐·阿·布托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最高统治者。布托当政期间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国内外政策,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佐·阿·布托担任总统,标志着巴基斯坦历史上布托时代的开始。它也深刻地影响了贝娜齐尔的一生。

  父亲的荣升为哈佛大学的贝娜齐尔带来了荣耀,人们不再知道她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贝娜齐尔,而只知道她是巴基斯坦总统的女儿。然而,贝娜齐尔痛心疾首的是一个孟加拉国的存在已是无可挽回了,巴基斯坦被肢解了。

  1972年6月,贝娜齐尔回国省亲,布托再次要女儿参加他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西姆拉举行的印巴两国首脑会谈。布托对女儿说:“不管结果如何,这次会谈将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的转折点,我希望你亲眼看到这次会谈。”

  6月28日布托飞赴西姆拉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举行首脑会议。在飞机上,布托一再告诫女儿:“每个人都将寻找迹象看会谈如何进展,你必须格外小心,你绝对不能笑,不能给人留下印象,当我们的战士还在印度战俘营时,你却过得很愉快。你也千万不要显得愁眉苦脸,那样人们会理解成是悲观的表现。不能让人们抓到把柄说,看着她的脸,会谈显然要失败。巴基斯坦人已经害怕了,他们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肯定要作出让步的。你既不要显得悲观,又不要显得高兴。”

  然而。布托的嘱咐并没有束缚贝娜齐尔的感情。在机场,贝娜齐尔猛然发现来迎接他们的甘地夫人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高大,实际上甘地夫人显得那样矮小,要比许多照片中的小得多。

  “阿斯拉姆·阿列库姆!”(乌尔都语音译,意思是“你好!”)贝娜齐尔用穆斯林希望和平的问候语问候英·甘地。

  “娜玛斯台!”(印地语音译,意思是“你好!”)甘地夫人回答着,面带微笑。

  贝娜齐尔不自觉地回报以微笑。这是贝娜齐尔首次见到印巴次大陆上的第一位女总理,当时她只是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富有戏剧性的是,16年后,贝娜齐尔成为继英·甘地之后,印巴次大陆上的第二位女总理。

  西姆拉的谈判是秘密进行的。就在布托与甘地夫人唇枪舌剑地“激战”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了布托的女儿贝娜齐尔。尽管贝娜齐尔对政治尚未有浓厚兴趣,但人们却坚信她一定是未来的佐·阿·布托是次大陆又一颗即将升起的政治明星。于是,人们不断追逐她。每当贝娜齐尔离开她居住的旁遮普前英国省督官邸时,人们便排队站在街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她。她走到哪儿,兴奋的人群便跟到哪儿。他们跟着她走过了旧的农舍和多年前由怀念家乡的英国居民种植的乡间花园,跟着她去由印方安排参观的玩具娃娃博物馆,手工艺中心、水果罐头工厂以及在女修道院举行的舞会。当她走过曾是大英帝国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妻子一起散步的林荫道广场时,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大,连交通也被迫中断了。这令贝娜齐尔感到相当别扭,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

  记者也争先恐后地采访贝娜齐尔,她甚至被电台邀请去讲话。贝娜齐尔穿的衣服也成了印度全国时髦的款式,这令贝娜齐尔窘迫不安,因为这衣服是从萨米娜的姐姐那儿借来的。尽管贝娜齐尔头脑里装满了战争和和平等严肃问题。可记者们却对她的衣服发生厂浓厚的兴趣,紧追不舍。贝娜齐尔恼怒地对一位记者说:“赶时髦是资产阶级的娱乐方式。”可第二天报上登载的消息却大肆赞扬她对时髦有独到的看法。

  “你肯定影响了我们所谈问题的严肃性。”布托对女儿如此风光颇感意外,要求她“最好小心点”。

  6月30日,在甘地夫人为巴基斯坦代表团举行的小型工作晚宴上,甘地夫人不停地盯着贝娜齐尔,这令贝娜齐尔紧张不安。为了稳定紧张的心情,贝娜齐尔试图同甘地大人交谈,但她却沉默不语.一如既往地盯着贝娜齐尔。也许她也在揣度是不是以后还得同贝娜齐尔打交道。

  “收拾行今”,7月2日布托对女儿悦.“我们明天就回家”。

  “没有签订协议就走啦?”贝娜齐尔惊奇地问。

  “对。”布托说,“我宁愿空着手回去,也不能带着印度强加给我们的协议回去。印度人以为,我非得签订协议后才能回去,因而会屈服于他们的要求。但我要叫他们摊牌。我宁可让巴基斯坦人民对我大失所望,也不能签订一个出卖国家的协议。”

  就在巴基斯坦代表团即将离开的最后关头,7月3日,英迪拉·甘地总理终于和布托总统达成了妥协,签订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即举世瞩目的《西姆拉协定》。

  《西姆拉协定》是印巴两国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宗旨就是用和平方法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因此,直到今天,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处理双边关系时,都强调要用西姆拉精神解决问题,它的历史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西姆拉协定》规定:“印巴两国决心用和平方法,通过双边协商使用其它相互同意的和平手段解决它们的争端。”“两国将永远尊重彼此的国家统一、领上完整、政治独立和主权平等”,并“按照联合国宪章不进行威胁或使用武力反对对方的须上完整和政治独立”。两国同意逐步恢复两国关系和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为此“要采取步骤恢复交通、邮电等联系”,“尽最恢复经济和其它彼此同意的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促进科学文化领域的交流”。此外,《西姆拉协定》还规定:“两国的部队应撤回到国境边界的各自一侧”,“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由于1971年12月17日的停火而造成的控制线,应当受到双方的算重,而不损害任何一方得到承认的立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单方面谋求改变这条控制线”,“撤军应从本协定生效时开始进行,并于30天期限内完成”。

  根据《西姆拉协定》,印度答应退还它占领的5000平方英里的巴基斯坦领土,但双方未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直到1974年巴基斯坦承认孟加拉国后,被印度关押的9.3万名巴基斯坦战俘才全部获释。

  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