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2…
齐奥尔科夫斯基
… Page 3…
一、少年多坎坷
人类文明史的开端,距今大约6000年。虽然这6000年与人类活动的几
百万年历史相比,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同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起来,更是
微乎其微的一刹那。然而,人类在这6000年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努力,与
自然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发展,这是人类之初茹毛饮血的生活根本无法比
拟的。
在这6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代表人物,正是他
们汇集了人类的智慧,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注入到人类文明史之中。在他们
当中,有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们如同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闪烁于文明的苍穹之上。俄国杰出科学家与发明家——康斯坦丁·埃杜阿尔
道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1857年9月17日(俄国9月5日),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诞生
在俄国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克县。他刚出生时看起来很虚弱:大大的脑袋、小
小的身体;父母真怕这个孩子无法活下去,于是尽全力来关心、爱护这个小
生命。就这样,小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体质不断增强,健康地成长起来。
他的父亲是梁赞州的一位林务官,工作勤恳,为人正直;母亲是一位普
通的家庭妇女,她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的小齐奥
尔科夫斯基,无疑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所以在他的童年,就表现出了诚
实、好强、聪明、活泼等优点。7岁那年,他进入了自己家附近的一所小学
读书。
在进行了最初的基础学习后,齐奥尔科夫斯基迷恋上了那些生动有趣的
科普读物。8岁那年,母亲送给了他一只氢气球,他很高兴,牵着气球跑来
跑去,一不小心,气球脱手飞上了天空,他望着越飞越高的氢气球,失望的
心中不禁萌生了一个疑问:这个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空呢?我能不能乘坐一
个大气球也飞上高高的天空呢?
有时命运是很会捉弄人的。正当天真无邪、脑海里充满幻想的小齐奥尔
科夫斯基茁壮成长的时候,一场灾难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1868年,10岁的
他染上了猩红热病,由此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使他几乎完全失去了听力,从
此,他成了一个半聋的人。耳聋给他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他无法听课,无法
与别人交流思想,因此不得不退学在家。这时,父亲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而经
常出差,也就无力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教齐奥尔科夫斯基看书、写字
的是慈祥的母亲。每天清晨,母亲做完可口的早点,等他吃完后,就开始指
导他学习一些新的生词,为了让儿子能清楚地发声,她总是用口贴近他的耳
朵,一遍遍地重复,再让他看自己的发音口型,直到能完全清晰地读出生词
为止;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少年时期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能写出一笔好字。
然而,灾难接踵而至;2年以后,母亲因患病去世。由于这一新的沉重打击,
小齐奥尔科夫斯基重新陷入了痛苦、忧戚的状态之中。
一个半聋的小孩子,是无法参加小伙伴们的各种喧闹的游戏的。所以齐
奥尔科夫斯基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自己制作母亲教的各种手工玩具,以此
来消磨寂寞的时光。父亲不在家,最痛爱自己的母亲又离开人世,每当想起
这些,他的眼眶里总是充满泪水;有时他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眼望窗外那连绵不断的群山,呆呆的坐上大半天,就连佣人为他端上饭菜也
不知道。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回忆这段时期时说:“12岁到14岁这几
… Page 4…
年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孤独、最忧伤的时候。”
痛苦而孤独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并非没有知心朋友,这个好朋友就是书,
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14岁时,他从父亲的书房里找到几本自然科学
读物,便花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一遍,尽管书中所讲的有些内容他不太明白,
但书本所阐明的许多科学道理,向齐奥尔科夫斯基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正
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明白了氢气球为什么能飞上天空以及其它许多问题。
从此,他完全沉浸在科学的知识宝库中,而书本就成为他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和朋友。此时,他除去读书之外,还根据书中所述制造了许多模型,例如:
利用风力推动的磨、以蒸汽为动力的小车、带翅膀的小飞行器、依据日影推
断时间的日晷(guī),等等。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他学会了木工、钳工以及
使用其它一些工具的操作技能。正是这种通过不断培养而逐渐形成的实际操
作本领,对于他成年以后的各种科学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不久,齐奥尔科夫斯基读了一本测量学的教科书;他根据书中的插图很
快制造了一台测量仪,并随即用它测量了从自己家到森林了望台的距离,测
量结果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从这以后,他就更相信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对于
科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了。
成名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回忆这段时期的自学情景时说道:“那时我
能读到的书并不多,而且完全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我只能在理解与吸收的
基础上,更多地进行思考。因为任何揭示与帮助都没有,所以书中不明白的
地方很多,那怎么办?只有一条路——靠自己去分析解决。”正是由于有这
样的精神,他从小就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信的、勇于
思考的、不断进取的精神伴随齐奥尔科夫斯基走过了一生的时光。
… Page 5…
二、去莫斯科求学
1873年,16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现有的环境已无法满足自己日益增
长的求知欲,便希望能去一个学习条件良好的地方自学,在父亲的支持下,
他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来到了专家学者云集的文化城市——莫
斯科,以寻求更多的知识。
但是,对于年少又有残疾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来说,在举目无亲的他乡生
活是相当困难和孤单的。父亲每月寄给他15个卢布的生活费,大都被他用于
购买科学书籍、实验仪器与试剂,此外所剩下的钱就不多了,只能以黑面包
充饥;为了更多地节省费用以购买实验用品,他住在莫斯科郊外一位洗衣妇
家的一间阴暗低矮的小房子里。但所有这些简陋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使齐奥
尔科夫斯基感到有任何苦恼,相反地,他为自己处于这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
城市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每天清晨,他都是步行到图书馆去看书。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他迎着朝
阳、望着绿油油的田野与树林,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一到图书馆,
他就仿佛是一只小舟驶入了知识的浩瀚大海,尽情地畅游;桌上放着一只大
黑面包与一瓶白开水,这就是他一天的饮食。虽然生活条件和读书环境比有
着巨大的差距,但这无法限制齐奥尔科夫斯基那浓浓的求知欲。每天他都是
最早进入图书馆,一直到日落黄昏,图书员点起了煤油灯,他还在埋头刻苦
攻读。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种学习精神,深深感动了图书馆的许多工作人员;
他们常常从自己家中带来一些可口的饭菜与他共享;在借书的时候,齐奥尔
科夫斯基也享有优先借阅的“特权”。这时,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图书馆馆员
费多罗科夫,发现这个爱读书的年轻人有着无法估量的潜能,于是尽自己所
能指导他进行自学。就这样,凭借着自学的坚实基础和费多罗科夫的耐心指
导,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自修完成了大学理科的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除了到图书馆读书外,还常常穿着一件
已经被化学药品腐蚀破了的上衣,为购买实验用品在城里到处奔波;有时他
在旧书摊旁贪迷地翻阅各种廉价的科技书刊,发现有好书,他就会毫不犹豫
地将下一顿的饭钱掏出来购买;晚间,当他独自躺在自己小屋子里的床上时,
许多奇妙的幻想便纷至沓来:
能不能制造一种可以飞到地球以外,对地球进行观测的飞行器呢?
人类能不能利用地球自转的能量使飞行器飞行?
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环绕地球飞行一周呢?
多年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述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我
的头发长长的,因为没有时间去剪掉它,而且总是穿那套破衣服,现在想想,
真是滑稽而可怕。我因当时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感到幸福,黑面包与小房子
并没有使我感到任何悲伤;我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会挨饿和累乏。”
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在莫斯科自学了3年时间,学完了高等代数、解
析几何、球面三角、机械动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各种各
样的实验以验证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由于他经济拮据,自学是他学习各门学
科的唯一方法,也是他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刻苦自学,齐奥尔科夫斯
基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各类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
考与研究的能力。
… Page 6…
三、进入科研领域
有一天,一位同乡到莫斯科办事,受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父亲的嘱托,来
探望他。同乡一见齐奥尔科夫斯基,不禁大吃一惊:与三年前的那个年轻人
的模样判若两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身着破烂衣衫、又黑又瘦、戴着一
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请同乡不要把自己的近况如实转告他
的父亲,以免使父亲担心;但同乡回到家乡后,还是忍不住将他的实际情况
告诉了他父亲。这时,父亲才知道以前儿子的来信说他生活得非常好完全是
在安慰自己,所以十分心疼儿子的处境,于是便写信给他,要他回家来。
齐奥尔科夫斯基收到父亲的来信后,十分理解这是父亲的好意,加上自
己已经快20岁了,也应该找个工作独立谋生了,所以他告别了朝夕相处三年
的莫斯科、告别了图书馆、告别了费多罗科夫老师,回到了家乡。父亲亲自
来到车站接他,后来他回忆亲人重逢时的情景说道:“父亲非常高兴,但又
因为我的黑瘦而有些心痛。这很简单,因为在离家的三年中,我用掉了自己
的全部脂肪。”
回到家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请父亲帮他找份工作,父亲让他再休息一
段时间,他执意不肯,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自立更生了。父亲拗不
过他,于是就帮他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工作以后,他对待教学勤勤恳
恳、一丝不苟,丰富的知识使他讲起课来游刃有余、简洁明了;同时他也不
斤斤计较钟点与报酬。所以,这位学识渊博、人品优秀的年轻老师受到了学
生以及家长的尊重与欢迎。
在教学之余,他仍然坚持读书,阅读最新的科学杂志并继续各种实验。
这时,他对飞行器理论的研究兴趣更加浓厚了。不久,年迈的父亲退休了,
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肩上。但他仍然
挤出时间,以坚强的毅力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更深层次的自学。
1878年夏,他家搬家到了梁赞省的省会梁赞市。就在这里,齐奥尔科夫
斯基开始对能否发明一种升到大气层之外的仪器进行认真的实际研究。这个
问题,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能够参考的资料很少,绝大
部分工作依靠自己独立钻研。通过研究,他意识到了外层空间航行的人员是
处在“失重”的状态之中的,这同乘热气球在大气层内飞行完全不一样;因
此,他设计了一台离心机(可绕转轴高速旋转的一种机械),利用它就可以
在地面上研究星际航行中发生的失重现象。
在梁赞市生活一年多的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深入研究了在无引力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