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全集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禺全集7-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禺同志又补充说:

“木过,这都是现在想的:当初写的时俟,并没有想到这些。”

《雷雨》是曹禺同志的处女作。一谈到它,便很自然地谈起了他自己的
生活。

我生长在一个曾经阔绰过,后来又没落了的家庭里。少爷们有自己的佣
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闷得很。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
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像周朴园逼繁漪吃药那类事情,从我的
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我父亲在日本士官学校念过书。他对孩子
们很严厉。我在家最感到害怕的,就是吃饭。父亲总是在饭桌上教训子女。
但,在我的记忆里,他又有些软弱、善感。他有一手好文笔,能作诗也能写
对联,时而满腹牢骚,又像一个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他这一方面的性格,
后来影响了我在《北京人》里所写的几个人物,譬加曾皓、曾文清、江泰。”

于是进而言道:

“每个人在写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总要写出他朝夕相处的亲戚或朋
友。因为他耳濡目染,太熟悉他们了,也许在写前没有想到他们,一提笔,
他们就自然丽然地出现了。”

曹禺同志坐在敞开的窗前,充分领略着窗外浸人的春天的信息。一阵微


风拂来,使他自然地改变了话题。

“这是春天的感觉!一到这时候,就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想起学生
时代的生活。

“在学生时代,有几件事对我以后的写作有些关系。一是李大钊同志的
死。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是在《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页上印着特
大的黑字标题,下面详细地描写李大钊和他的同伴们从容就义的情景。那段
新闻文章充满了崇高、哀痛的感情,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抑止的悲愤。这件事
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再一件,就是在初中三年时的一个同班同学给我的影
响。他的名字叫郭中鉴,平常不苟言笑,但他使人感到亲切、诚恳,他当过
我们的班长,说起后来便滔滔不绝。那时我很小,不太懂得他讲的道理。但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成熟了的‘大人’,不平凡的。有时,我从他身旁偷
偷望一下他记的老师讲课的笔记,那字迹写得十分挺秀,整齐得惊人。他是
我们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到高一下学期,春天的时候,他就不见了;我读
高二时,他被捕了。听说北洋军阀严刑拷问他时,他表现得很坚强,一直不
屈。这个人没有对我说过几句话,但他影响了我。那时已经听说这种人叫做
共产党,我才知道,在世界上还有这一种不怕强权、不顾生死、决心要改变
社会的人。

“后来还有一件事,就和我写《雷雨》直接有一点关系了。‘九·一八
时’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参加了救亡运动。有一回,和同学们组织一个宣
传队到保定去。在火车上,我们看见一个工人,年纪约三十岁左右,神色非
常沉着亲切。他问我们是做什么的,到哪里去?他对我们侃侃而谈,说得又
痛快又中肯。他的知识丰富得惊人,简直像个大学教授一样、但他谈得平易
浅显,像说家常一样对我们讲了很多时事、道理。最后说:‘好好干吧!你
们学生做的对!’他的一席话给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心里诧异:这是谁呢?
但他分明说他是一个工人。他在长辛店下的车,我们断定他大概是长辛店铁
路工厂的工人。这个陌生的朋友。激起我一些思想和情感,使我开始知道,
在受苦,受压迫的劳动大众里,有一种有头脑的了不起的人,这种人叫‘产
业工人’。这些模糊却又深深印入脑内的认识和印象,在后来写《雷雨》的
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们谈到《雷雨》的演出时,他说他最怕看第一幕开始,鲁贵和四凤对
话那场戏了!他说这段戏写得啰嗦,不好,同时,演法也成了陈套子,令人
不耐。不过,有一次演出,他到现在仍然念念不忘,赞不绝口,那就是石挥
同志演的鲁贵。他说:

“他演得实在是好。二十五分钟的戏,五分钟似的就过去了。”

谈到他自己怎样走人戏剧创作的道路来的,他说:

“我写戏,大概是因为我爱看戏。一个人能终身从事一个事业,需要热
烈地爱他的行业。小时候,我很想当演员,想一辈子当一个演员。大约因我
是一个很不好的演员,这条道路,我终于放弃了。但是,我觉得,一个写戏
的人如果会演戏,写起戏来就会知道演过戏的好处。我小时候参加了一些戏
剧活动,在中学和大学都演过戏。这对我有一些帮助。我们演过一些好剧本。
在南开中学时,我们演过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和《娜拉》,还演演丁西林
先生的戏以及南开师生自己编的戏。

“在我学习的历程中,我读过一些好剧本。我发现,古今中外的大师们
沥尽心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在学写戏以前,读剧比较多。


我喜欢艾斯吉勒斯 (Aeschyles)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优立辟谛斯
(Euripides),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
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 (Medea)。中学时,我有一个老师出国去,他
留给我一部英文的《易卜生全集》。那时,我很喜欢读剧本,就慢慢把它读
完了。对于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然后碰到的就是奥
尼尔 (E。G。O’Neill)。他的剧本戏剧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
些作品是很现实的。我喜欢反复读剧本,遇到好的地方就反复想几遍。读到
一个好剧本,我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记得在中学时,我把洪深先生改编
的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都读破了。再后,就接触了契诃夫。契河夫给
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除
此之外,童年时,我们一群小孩子都喜欢读章回小说,稍长一些,就喜欢元
曲和传奇。待我们懂了事一点,我更喜欢读的书还是《史记》。这些好文章
使我体会到什么是最美的,最有民族气味的东西。自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
各种戏曲给我们这些学着写戏的人的影响。我们小的时候,都非常爱进戏园
子,京戏、昆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
使我入迷。我想,这些使人人迷的艺术一定会帮助我们懂得戏,帮助我们如
何写出好戏的。

“中国戏曲往往不受琐碎的生活真实的限制。不重要的事情,两句话就
闪过去了;到有戏的时候,也不管在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突出,就大力渲染,
毫不吝惜笔墨。”他很高兴地说:

“如果可能,我很希望能够学着写写戏曲剧本,可以自由自在地写,没
有分幕的限制。而且最好是能在一个川剧团里住上几个月,当学生,先学得
一些起码的写戏曲的知识,那就太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准备出版《曹禺剧作选》的第二集。这里将收有《家》、
《原野》、《蜕变》。最近,趁着北京市实验话剧团排演的机会,他又把《原
野》的第三幕稍稍整理了一下。

他说,这个戏写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在农村里发生的一
件事情。当时,“五四”运动和新的思潮还没有开始,共产党还未建立。在
农村里,谁有枪,谁就是霸王。农民处在一种万分黑暗,痛苦,想反抗,但
又找不到出路的状况中。他说,这大概就是《原野》中几个人物的时代背景。

关于《蜕变》,曹禺同志认为非改动一下不可。他把他的改写计划简单
地谈了谈。因为时间已经太晚了,我只好告辞,约好过几天,再来继续谈谈
关于《蜕变》的改写向题。

过了几天,仍在夜里,我再次访问了曹禺同志。时间虽然仅仅隔了几天,
但在这几天中。文艺界有了很大的变化。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中央宣传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处都在传达。因此,我们也谈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曹禺同志觉得:生活里的事实是怎样,作家感觉是怎样,和应该是怎样,这
三者在创作中、一般是统一的。而且,往往因为是统一下,才产生写出好文
章的基本条件。但有些作者常常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些东西,也激起了强烈
的写作欲望,但是一考虑到有些读者提出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往往就
写不畅了。他建议:

“批评的关口可以把得松一点,出些坏作品不要紧,将来它自然而然会
被淘汰的;但是,如果把得太严,把可能写的作品也堵回去了,那就得不偿
失了。”


接着,我们又继续谈起关于《蜕变》的改写问题。他首先回忆起了这部
作品的写作过程。

“抗战时,我在剧专教书。剧专迁到长沙时,有一天,我听说来了个老
头子。讲演讲得很好,一讲就是六个钟头。我也跑去听了。他讲的是。抗战
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听过之后,我感动极了。第二天,天不亮我就跑
到这位老人住的地方去了。但他已经不在了,房间里只有他的小勤务兵。他
们同住在一间小房。勤务兵告诉我,他和老头睡在一张床上,老头子还教他
读书。现在看来,实在不稀奇;但在当时,给我的刺激之大,是我一辈子也
忘不了的。那个小勤务兵的脸蛋通红,才十几岁。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
兵。当时,我觉得,这个者头子,我非写不可。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老头子原
来就是国民党所深恶痛绝的‘异党分子’——个有名的共产党员。这位老先
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鼓舞。我才写了《蜕变》中的一个人物——梁公仰。

“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有一个白求恩了:不过,还不知道他是个共产党
员。听到他的事迹之后,我很感动,觉得:一个有知识的人,应这样活。丁
大夫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蜕变》最初上演时,蒋介石曾经看过。他确实是很灵敏的,看过之
后,把张道藩骂了一顿,马上就梦演了。后来有人说这样不大好。过一个礼
拜,又开了禁,一个国民党的宣传大员跑来对我说:‘委员长看过这个戏了,
有几个地方没有看懂,请你解释一下!’他提出几个问题:剧中一再提起的
‘抗战必胜’那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既然是医院,为什么不挂委员长的
照片?还有,为什么在戏煞尾的时候,丁大夫手里要摇红旗?原来,全戏结
尾丁大夫送李连长他们出发时,小伤兵送给丁大夫一个红兜肚,北方的肚兜
都是用红布做的,结果,台上一摇晃,就像一面红旗在台上招展了。我把理
由都讲了。他还希望我更动一下。我说:‘写戏还是我们内行,这样的事还
是我们自己来搞吧。’

“《蜕变》的前两幕是真实的,后两幕就架空了。现在准备把后两幕重
写一下。当初我写梁专员,本来是因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老共产党员才写的,
现在想仍然恢复他的面貌。梁专员是在当时打入国民党的一个地下工作者。
由于他来,这个医院暂时变好了。后来,国民党发现了他是个‘异党分子’
要抓他。最初,丁大夫并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只是觉得这个人怪,不像官。
而梁公仰也从来没有在她面前露骨地宣传过共产党。有一次,丁大夫正需要
梁公仰的帮助,来找他时,忽然不见了。因为被通缉他走了,代之出现的仍
然是那个马登科和‘伪组织’。马因密报有功,又官复原职了。丁大夫最后
感到,她看到了光明;但是光明不在这里。梁公仰好比是乌鸦中的一只凤凰,
乌鸦和风凰本是两种东西;凤凰飞了,乌鸦还是乌鸦。‘蜕变’指的不是国
家和社会,而是指的像丁大夫这样有良心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心里的变化。

“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想法。”他沉吟一下,说:“我怕这样改法也不
一定对。”

话题又转向《日出》。曹禺同志说:

“我在《日出》前面引的那几段《老子》和《圣经》,所安排的顺序,
原是有些用意的。”

我忽然想起,曹禺同志在《日出》的《跋》里曾经说过:“那引文编排
的次序都很费些思虑,不容颠倒,偏爱的读者如肯多读两遍,略略体会里面
的含义,也许可以发现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蓄在那几段引文里。”但是,究


竟是什么意思,我却不懂得,经曹禺同志这一提,逗起了我的好奇心,很想
知道其中的寓意。

“我写戏的时候,常常是在没有动笔之前就有了其中的台词。我在天津
时,看到到处都是荒淫无耻的官商、流氓、妓女、烟馆,跑到上海,也是同
样的黑暗。当时恨不得发来一阵洪水,情愿自己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