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大道-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侵罘ǖ木烤剐灾剩磺罢叽嬖诘南窒螅心抗捕玫某莆浪宗小M獾酪菜凳浪宗屑笆ひ遐忻剩暇褂敕鸾滩煌!�
  龙树菩萨在中论说真正的胜义谛就是空性;空是由於一切法皆是缘起,一切法必须依赖於他,观待於他才显现存在。所谓自性,是不依赖他、不观待他独立存在的性质。假使事物是自性有,就不必观待。一切有为法都随著因缘不断变化,由因而缘产生的一切果,它的存在必须依他而现,其性质是无真实无自主的,完全是观待缘起法则,由於依他或观待而形成千变万化的法,如我们内心的感受,时而快乐,时而痛苦。 
  由因缘而生,所以相违的法相就随著生起。我们所见到可分为二:一、它的续流不间断的,虽是无常法,但水恒无间的流著。如意识,并无其他因缘,使意识续流完全间断,唯明唯知的性质,不会变为其他性质,没有其他因缘使它消失,所以意识是水恒的流著。二、其他法相,如可见的一切实体事物,它有违缘存在无法水恒的,续流会间断。以上二种也是由因缘相互观待,造成二种不同性质。由此观察,所以佛陀说了四谛法轮。 
  由於因缘所生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种:一、色法。有形色形体可触碰。二、不相应行法。如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无固定基础和形色,但必须依另一基础,如有二十四小时称为一日等。三、心法。意识,内心有苦乐的感受或思想,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这三种都是无常法。 
  对於四谛,也是因缘所生,一切有情都想离苦得乐,佛陀说四圣谛,让人们了知如何离苦得乐,虽然我们都不想痛苦,但不寻找痛苦的因何在,因不断除,痛苦自然会产生。如释量论说:「只要因缘聚合时,就无法遮挡其果」。无论内心是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因缘聚合时,即使不想要也会产生。它不像外在的物质,可以破坏或远离。因此,四谛先说痛苦,再说痛苦的因——集谛。 
  至於我们想追求的快乐,只是一种感受而巴,是不坚固的;假使过於沉缅快乐的感受,一旦遇到极微的苦,就不能忍受。所以追求世间的快乐感受,很容易带来更多痛苦,更多烦恼,是不究竟的。要彻底断除痛苦,才是真正所追求的、永恒安乐。断除痛苦之因——集谛,称为灭谛;要达到灭谛功德,是由道谛获得。以有离苦之心,说苦集二谛,以有得乐之心,说灭道二谛。 
  痛苦的因缘是集谛,可分为烦恼集谛及业集谛。痛苦虽由业生,但业的根源由烦恼带来的,因而首先要了知烦恼的性质。烦恼的根源,经由寻求观察得到答案,颠倒执著,所认知的与实际是完全不符合。当我们明确了知究竟的性质时,就是证空智慧;有了证空智慧,知道烦恼可以断除,则断烦恼的灭谛,就是灭功德。假如我们获得灭谛和道谛,称为法宝。这个「法」能使我们从痛苦得到拯救的方法,不再堕入三恶道的痛苦。具有法宝的补特伽罗,称他为僧宝。灭道功德究竟圆满时,称为佛宝。 
  对三宝的认识,先要了解法宝,进而相信三宝,生起极大的信心;不了解法宝,无从体会僧宝的功德,更不了解佛宝的究竟功德,也就不想发起成佛之心。经由这些理由,证实法宝是存在,确有不可思议、非常殊胜的功德,是可以成办的,就会想成为僧宝,进而想成佛了。 
  经由对四谛的认识,生起对三宝的信心。生起三宝的次第,是获得灭谛道谛之後,得到法宝;由法宝得灭功德时,具有灭谛及道谛,称为僧宝;经由慢慢修行,增上内心的灭、道功德,达到究竟时,称为佛宝。以个人的次第是法宝、僧宝、佛宝;以圣教法脉次第,佛宝先,导师释迦世尊成道转法轮,成了法宝,由法宝形成僧团的僧宝。 

    四、修学次第 

  菩提道次第摄颂,藏文是菩提道次第修行歌颂,作者宗喀巴大师;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的论,分为广、中、略,这是略的部份。前面已讲菩提二字及成办菩提之道,次第是我们在成佛之道中,每个人程度不同,为了使我们了解现有的程度,以及未来要走的道路,宗大师扼要的说整个成佛之道,一层层像阶梯,拾级而上,称为次第。 
  菩提道次第摄颂是宗大师在学习整个成佛之道後,将个人修行经验以歌颂唱出。修学菩提道次第:一、修行的性质无有错误。二、道的数目不能缺少。三、道的次第不能错谬。第一、如果所修道的定义不清楚,绝对无法获得所求目标。例如修菩提心,如果不了解定义,不能知道有无菩提心,以及如何成办菩提心。必须有利他及得菩提的希求,有了之後,蓄意令他生起,才能成办。而菩提心不只是认识定义,生起菩提心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必须任运成就,知原来我能生起菩提心,所以道的性质非常重要。第二、道的数目。因内心负面情绪,对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行相颠倒认识为常乐我净。我们烦恼及错误认知非常多,要断除这些,必须更多证量对治错误的认识。断除烦恼成办灭谛,不是少数因可以成办的,所以修行道的数目,必须了解。第三、道次第。数目了解,性质没有错误,还须次第。道次第先由粗分证量生起,才会生起细微的觉受。这些次第如实认识,先学习较容易的,生起觉受之後,再渐次学习更深一点觉受。这种次第无谬,才能走上整个道的阶梯。我们最究竟目标是决定胜,如要达到决定胜,先要成办增上生,在人道才有机会学法,才能一生一生的走上解脱道。 

    五、法源清净 

  阿底峡尊者所作的菩提道次第论颂,名菩提道炬论,宗大师及其大弟子写很多有关於菩提道次第的诠释。任何道次第的论颂,最究竟的依据来自印度的大成就者。当初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大学,讲授佛法是非常严格的:一、法必须有清净的根源,不可随便写书就讲授。二、为了讲法正确,说者本身必须无错误,不可以自己的经验为弟子传授佛法,所以严格要求上师自相续清净,具足修行的经验以及渊博的学问。三、严格要求听者专注、无慢心、无嫉妒心,听者相续清净。後来止迦摩拉室拉弘扬正法,如日中天似光大,要求说法者所需内涵:法源清净,正法殊胜,讲闻正法相应殊胜,如何善巧引导学徒之次第。阿底峡尊者严格依此四条件写道炬论。 
  那烂陀是所戒律非常清净的佛教大学,在校内不只是学习显密经论而已,还必须严格遵守任一戒律,所以他们举止非常谨慎。如一位上座大师,主要是学习唯识宗义,他的密教证量很高,有次在法会时,以三昧进入密乘学习,现起了本尊相,四周空行母围绕,被纠察见到,把他赶走,於是他到深山修持。最後成为萨迦派道次第主要依据。 
  我的菩提道次第摄颂传承,是从大札仁波切获得,又从伶仁波切听闻一次,另从天仓仁波切等得到菩提道次第的传承。至於道炬论的传承,是从仁钦登巴仁波切获得。之後色昂生咖仁波切获得整个道炬的传承,他传授时以背诵方式为我作详细解释,不需论典。总之,当初道炬论的传承是非常珍贵的。 
  先讲法源清净。西藏的传承上师,为使我们明了法脉清净,最究竟的依据,必须远溯自释迦世尊,才算法源清净。 

(摄颂) 
俱只圆妙所生身 满无边众希愿语 如实观见尽所知 释迦尊前稽首礼 

  礼敬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导师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因,礼敬佛的身功德;以成佛之果的果功德礼敬佛的语功德;佛的意性质,尽一切遍知,是佛的智慧。以佛的身语意,因、果、性质三种功德礼敬。「圆妙所生身」,必须同类的因说明佛陀身功德,并非无因生,而且要圆妙的同类因,经过无量劫的积聚成就。 
  「满无边众希愿语」,成佛的原因是为一切有情,能够得到永恒的安乐,解除一切痛苦。众生的痛苦要断除,必须对事物的实际认识,才能去除错误颠倒的执著。佛陀以慈悲心开导众生,何者是实际情况,何者是事物的真正性质,让众生了知,断除了颠倒执著。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佛随顺众生和希求而说。佛陀度众有时亦显现神通:以身所变化的神通,以语变化的神通,以意所变化神通三种。佛陀身可变亿万相度众,但主要的以语业,满足无量众生的愿望。以方便说众生根器可分声闻、缘觉、大乘三类;以见解(宗见)来说,可分为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 
  释迦世尊说法,从历上来看,主要是三转法轮:第一次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是整个佛法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第二次在灵鹫山转无性法轮,是针对灭谛为使众生彻底了知灭谛的性质,再次说明无自性的内涵,说了般若经,这是显示而已。般若经分直接明显的深义空性,以及间接暗示的整个道次第。无论是资量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个道次第的增长,必须具空性的智慧。慈尊所著现观庄严论,最主要阐明般若经中未明显的、间接暗示的涵义,即成佛之道。第三次在鹿母堂说的如来藏经,这是慈尊所著的相续本母最主要依据经典。相续本母最主要说明了解空性的意识的心法,假使好好串习它,善的方面熏习,它的功德可伸延到无限,内心的功德是水无止境的。对心法作整个诠释,这同密教有密切关系。我们内心本是个唯明唯知的体性,如来藏经中也说到。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六论与般若经有关,法界赞与如来藏经有关。 
  「如实观见尽所知」。全部清楚的以现量观见到,如所有性(胜义)及尽所有性(世俗)万法。因为断了所知障(佛的智功德),以现量见到一切法性。 

是无等师最胜子 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 礼阿逸多及妙音 

  顶礼慈尊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顶礼本尊相,不是凡夫的肉身,是清净光明的本尊之相,以这样观修顶礼。慈尊和文殊菩萨是代表方便及智慧,是二车轨的开派师。 

如极难量胜者教 造释密意瞻部严 名称遍扬於三地 我礼龙猛无著足 
摄二大车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 敬礼持彼燃灯智 

  顶礼龙树菩萨,是深见(智慧)的开派师;无著菩萨是广行(方便)的开派师。龙树菩萨是佛陀涅槃後四百年诞生,无著菩萨是佛涅槃後九百年诞生;佛涅槃後龙树菩萨未生之前,这四百年间是谁接了智慧之棒?有很多人疑惑;以共同的说法,继承佛陀传承有七尊阿罗汉,代代相传。以不共的说法,佛陀涅槃之後,这二大车轨的传承,个别传予弥勒菩萨及文殊菩萨,再传无著及龙树。如以佛陀传记来说,佛陀降生成为王子悉达多,最後在菩提伽耶成佛,未成佛前是菩萨。如以相续本母所说,佛陀在兜率天时已成佛,在无动摇的法身中,现起了报身、化身,此说是佛陀十二相示现(八相成道,加上习艺、成婚出游、苦行、坐菩提树下)从兜率天一直到涅槃,不是一部份归类於菩萨,一部份归类於佛,原本已成佛。说法是佛的化身,化身由报身变化的,报身由法身的法性中现起,法身是由去除俱生原始清净的污垢的清净法身而来的。佛陀的四身:报身、化身、智慧法身、自性法身。 
  一般人以历史来看,似乎佛陀未说大乘经典;在龙树菩萨时代,很多人就提大乘非佛说的疑问,为了反驳此说,龙树菩萨曾在宝鬘论(实行王正论)中提到;而且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内也反驳此说。很多人在原始教典中未看到大乘的内涵,就否定的说:大乘非佛说。假使我们了知佛陀的四身功德,可知第二次转法轮,是针对业清净者说。佛陀说密续时,是现示比丘相,说无上瑜伽时,示现的是坛城本尊的相,为业非常清净者说。佛陀可显示坛城本尊的清净相,为少数业清净说法,涅槃之後当然也有这种相存在。要了解详细的含意,首先要好好的学习佛陀四身的性质。 
  宗大师是阿底峡尊者涅槃後三百年诞生,他在修行时,可以亲眼见到尊者听闻教授。这表示我们凡夫所见到,是极有限的,这种情形实无法解释的。凡夫看到人死了之後,一切都不存在。别说宗大师,在这一代我所认识精进修习的朋友,确实见到奇异的清净法相,例如本尊或释迦世尊等。那我们又何必怀疑释迦世尊与龙树菩萨等之间的如何衔接呢?假使我们了解佛陀确有四身,即使佛陀在我们凡夫中示现涅槃,但他的智慧法身是水远存在的,只有与他有缘业清净的众生一定可以见到。阿底峡尊者诞生在孟加拉,在西藏的史料中记载,他坐了十八月的船到苏门答腊,依止金洲大师,而得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