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一向舍弃,系缚欲杀; 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 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 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熏胡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 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 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以下进入佛学的领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布施的福德果报
(一)以法为师,福同供佛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盘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 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盘,今现 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 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 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敕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 妄语。彼有一人闻王敕已,虽不见王,善护王敕。如是之人,虽不供 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敕,以不杀生善 业因缘,报生天处。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假设佛离开这个世界已入寂灭境界,他烧化后留下了舍利子,信徒们修塔把它供养起来顶礼膜拜,为什么这样会得福报呢?现在庙子里特别注意这个。
佛告诉他说,不论佛在世还是已入涅盘,对佛恭敬供养,所得福报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因为“法身如来,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后还存在吗?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质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证的空性,与宇宙万物平等不二。有人现在供养我的色身,等我过世以后,供养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报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转轮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统治全世界的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种。佛取转轮王作譬,比方说他颁令天下百姓,从现在起不得杀生、不得说谎。有一百姓虽然没有见过转轮王,但他忠实地执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于直接供养转轮圣王本人。转轮王知道他奉公守法,当然也非常高兴。这样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杀害任何生命的善业因缘,死后得生天的果报。这就是说,佛教育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人,纵然他死了以后,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这就是最大的供养。
大仙当知,若人不见我身色相,不学戒句,为何所得?若人见我而心 邪见,如提婆达入地狱故。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善学戒者,彼胜应知。 大仙当知,今我色胜,证一切智,无信众生能令学戒,况有信者?若 人于我入涅盘已而为供养,与现供养,等无有异。
佛告诫毗耶娑,假如有人虽然见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见,那又有何用!这里举了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没有答应,他就找另外一个堂兄弟阿难学会了神通。提婆达多一修成功,就自以为比佛伟大,另立一个派别与佛对立。他提出五条理由(《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六:“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盐酥乳等。”)反对佛,其中一条是说佛的僧团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达多处处企图谋害佛,佛就忍让躲避他。有一次他带领人准备杀害佛时,地面裂开,提婆达多当场陷入地狱。
相反,有人虽生不见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后,根据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报就等于供养我的色身一样。况且,佛的殊胜色相和所证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没有信仰者来学佛守戒,更何况对信佛者?后继者虽然没有跟我学过,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现在供养我一样无异。
(二)施福不离,如影随形
大仙当听,如汝所问:布施福德,为在何处?如是问者,譬如苇草, 蕞密稠概,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如是如是,随何施主, 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堕,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布施的福报是什么,它有没有形相可见?人死后,这施福是以什么方式随之而行?布施的福报究竟在哪里,是放在保险公司,还是放在渣打银行?
佛举了一系列譬喻,说明这个宗教上的重要问题。比如一个苇草丛起火,适天降大雨,火当然随之而灭。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这福报即随着施主的布施行为而产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你做的好事,所应得到的福报,就像天上下雨熄灭大火一样,还是在你那里,不是别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当知,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现前 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 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 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没有“聚处”,也没有“形相”。它不是个有形的东西,可以放在仓库里。你只要发心真正做布施,当你死后,“施福不离,如影随形。”这个福报之果,如影子伴随你的身形一样,永远伴随着你的生命,从此生进入来生。比如甘蔗、葡萄,经压榨而得其汁液。并不是说在甘蔗、葡萄中就有这现成的、单纯的汁液可见,也不能说在甘蔗节和葡萄中没有汁液,它就存在于其中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细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这个行为,就有这个布施的果报。等于我们杀了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世上的人虽然都不知道,但到哪个时间一定就会有果报的。
(三)福报有时,未熟不受
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 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 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获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时虽微,得福报大。又如蜜蜂,采取华味,而不损华。施主如是,随 何布施,得果报力,则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势力。
一切行为的果报,就在你本人那里,但“未熟不受”,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善人的命运遭遇不好,而恶人却一切顺利。这里头问题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树王“尼拘陀子”,它的种子种在地上,微细不可见,你也不知它将来长成多大。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都只看到树的长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晓得种因在那颗种子上,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和合熟时,乃得果报。”善恶果报,依据的是很科学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进城,以小本而获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众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对花本身并没有损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并不一定有多大损失,可你那个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报就很大了。这就是布施的“福德势力”,它所带来的反应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断,次第传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云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问云何为施福者?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传生,至后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经讲过谁才称得上是施主,这里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必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东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个西瓜,我已经吃饱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转身就把它送给别人了,这个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伤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给我买了一个,也许吃了就会好,我看到别人也犯伤寒,“你先吃吧!”我送的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个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对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并且能够消受得了,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这个条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对方也要做好事,因为你接受了以后有能力去做好事,这才叫做受者。
那么到底什么叫施福呢?佛告诉他:“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能救济人、能保护人、能使人满足,做了这许多好事,结果死后得生天道。这就叫做福德,这种福德连绵不断,能带到来生,“次第传生,至后世身。”
卷下的内容是:五、识的转生原理;六、报生庄严天;七、报生四天王天;八、报生三十三天等四章。因篇幅关系,没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