溲裕乙燮湫校此跹砩钪械奈侍猓唤鲅爸叮乙叭绾紊睢�
那么第三个方面是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只是政权的转移,而且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据的转移。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他们的政治合法性的根据还是来自于儒学。后来当然是来自于西方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个方面我认为是更重要的,是和我们每个人更相关的,就是我们做事的具体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于传统来说重要的一点不在于做什么,做什么可以会经常的改变。而在于怎么做,关键在于怎么做,怎么做比做什么具有更为实质性的意义。
我举个例子,就说我们以电脑和网络与写作的关系为例。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写文章历来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所谓“文章千古事”,白居易曾经提到一个故事,当然属于自我吹捧。他说一名妓女和别人夸耀,她说“我咏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就是说我能够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怎么能把我和其他的妓女相提并论?于是这个妓女立即身价百倍,这表现了我们传统中确实有一种对文学和文字的崇拜。
而且在传统中,文学文字等等一定是写出来的。写本身很重要,所以书法是文人非常重要的一种修养方式。我们说文以载道的传统,也和写文章历来是少数人的事情有关。如果说七嘴八舌谁都可以写,还谈什么文以载道。写文章历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历来代表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中文的语境中,“作家”这个概念历来和西方不太相同,我们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话太重了,就说作家担负教化的使命,他们并不是一些写字的人,所以呢原则上作家也不能随便写,因为你担负这么重要的使命,当然不能够随便写。应该说文人对于文章的垄断,和写作的神圣性,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之后,有了一点改变。但原则上没有什么改变。20世纪50年代有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曾经出现过各种形式的工农兵大批判组。但是并不意味你可以随便发文章,因为那个时候文字的教化功能,比任何时候都被突出得更为显著。网络化实则彻底打破的上述界限,原则上人人都可以写文章,都可以发表文章。网络上可以说是错字连篇,垃圾遍地,但是确实作者和读者都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作家的含义就改变了,什么是作家,就是你写出来东西有人读的人,你就是作家。此外没有太多别的意义。
电子化也使得书籍的储存使用等等大众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于文字的神秘感。我非常清楚得记着,我第一次使用在国家图书馆,当时可能还是北京图书馆,第一次使用《四库全书》电子版本的那种感受,强烈的感受,非常强烈的感受。书香不在。《四库全书》对我们是非常神圣的东西,做和历史有关的人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说一个图书馆,里边有一套《四库全书》、有一套《大藏经》。我们立即肃然起敬,不可等闲视之。现在你每一家原则上因为有电子版,自己可以很轻易可以有一套《四库全书》,有一套《大藏经》。
传统社会就总体而言,是一个手艺的时代。各行各业人们都可以从事手艺学本事,就是学手艺。手艺与今天所谓专业完全不同。专业原则化是可以量化的东西,是可以通过书本来传授的东西。当然许多专业都要求实习,都需要积累经验,但是可以量化的书本知识,是任何专业的基础。所谓的基础,不是书本知识,手艺的基础是技能,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技能。这种技能原则上只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你,你就只能实际地模仿。
今天人们完全可以做和古代相同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做法上完全不同了。比如说我们仍然可以建筑传统的大屋顶的房屋,但是我们在建筑方面完全不同了。我们做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是采取一种完全可以量化的方式来做,基本上不依赖于个体工匠的技艺,这个东西变得不重要。
现代社会必然是一个重知识而轻手艺和技艺的时代,这很简单,你当然是倾向于让你的小孩去学计算机,而不是去学掌鞋,但是实际上技艺较之知识,和个人的生命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为它是知行合一的,怎样思考和怎样做是一个东西。我们正处于告别技艺或者说手艺的时代,手艺的时代是知行合一的,对于任何手艺来说光说不练不成。所以,传统的大师首先是匠人,今天人们看不起匠人,传统的大师首先是匠人,当然大师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匠。他把技艺提升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和境界。现代社会中,本质上要求知与行关键于操作脑与体的分离,而且重要的是观念,而非操作。因为创造性首先是表现在观念的层面。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建筑,首先关心的是什么呢?你关心的可能不是谁盖的,首先关心这是谁设计的。这个设计包括艺术本身,像抽象派的画,抽象派的画它是在传播一种观念。而画的过程,画的技艺本身也不像原来那么重要,当然演员有点不同,演员你不能说导演是设计者演员是操作者。因为任何演出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演员本身同时也是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应该说是这样。
当然这一切后面的背景是现代化,是大工业,大工业的核心是规范的技术,是复制。原则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复制,人的克隆原则上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何况别的什么东西。现代化首先改变的是生活,其次才是文学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失去的不可重复的东西。现代人比如说现代人他不可能重复传统中国传统名画的意境,技巧上完全可以,你的功底技巧染料等等完全可以超过它,但是意境,为什么?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红尘滚滚技术化的世纪,你没有那种天人合一的体验,这个东西是装不出来的。
现代人的尴尬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方面,传统断裂了,这中间经历了许多环节,诸如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几次汉字的简化,也包括我们后来群众性的批孔运动等等。当我们意识到传统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又面临着一个商品化的时代,那已经生不逢时了,变成一个商品化的时代。
前面讲的主要强调传统的断裂的一面。可是我并不认为,传统已经死去了,寿终正寝了,只存在于博物馆之中了。相反,在我看来,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中国人仍然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和地域的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的观念。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些古老的教训,将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当然不会把制鞋厂的工人等同于传统的鞋匠,也不会把纺织女工等同于传统的纺纱女。大工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行业,告别了手艺时代。那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如何呢,原则上一切都在改变。不只是工作职业,外在的环境,还有家庭结构、人事关系、是非尺度等等。那么是否也有变中之不变呢?什么是变中之不变?什么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又如何表现出来?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目前通行的方式是开裂出一些往圣先贤的道德教训。诸如像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等,然后附会到现实的生活中。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重要的在于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还保留着传统的影响,保留着中国人的特色。在我看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我可以问一下在中国文化中什么是最私人性的东西?最私人性的东西往往是最隐秘、最稳定的东西。当然人们一般会说男女之事,但这个实际上不是这样,在中国文化很长的一个历程中,男女之事不是私人性的东西,都可以干预。我们曾经说他生活作风问题,曾经是一个政治话语,那个不是你个人能够处理了的事情。什么是私人性的?差不多饮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更私人性的东西。像我们说是饮食男女,吃穿用,吃喝玩乐等等。吃都是排在首位,就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可以说是一个特例。
中国人可以说比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中国人以比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民族都更为开放的方式,欢迎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可以肯定地说西餐的任何形式,无论是各种快餐的形式,还是大餐等等。都不可能根本改变中国人用餐的方式。中国人用餐的方式比较典型的可以说大圆桌团团围坐,热气腾腾,筷子、勺子在一起那么搅等等。就说吃的是和气,是那个气氛,你既可以提倡AA制,但是不要把AA制说成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电视上总是把AA制好像说代表着一种进步,一种文明。因为中国人请客,代表很多东西,代表了友情,代表了欢庆,代表了人际之间的一种关怀,当公款请客除外。中国人推崇美食,推崇美食家,为什么?这是他们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现实的生活,是在一些细节中,体会生活的快乐,而不是什么出世的解脱或者玄远的思辩等等。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当然,这个当然不是限于饮食文化,我只是举饮食文化做为一个例子。
那么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那些曾经影响着我们,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思想,或者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儒家所给予的我们最基本的教训是什么呢?那么下面是我讲了前面的内容,我要给出的一个结论。首先儒家传统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身的意义上,是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始,第一代儒者都在努力的告诉人们,他们所讲的只是一些“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遇到的道理。儒家所强调的就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你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儒家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 这可以说儒家一个最核心的观念,什么叫“不远人” ?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的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的生活。
你能够在与家人的相聚中感受到美感和和谐吗?那么你是一位儒者;你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和快乐吗?那么你是一位儒者;你能够在那些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始终充满热情,并做到尽心尽责吗?那么你是一位儒者。这些是不是都太简单,太平凡了,但是想想看,做到这些容易吗?
最重要的就是普通的生活;最困难的也同样就是普通的生活;最艰难的就是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那流淌着的岁月,那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那生活中的桩桩件件,无休无止的琐事,我看不出还有什么比应付这一切更艰难。儒家告诉人们,要尊重这的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请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困难的吗?有什么比这更艰巨的考验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境界吗?没有,绝对没有。我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始终如一地与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人;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够始终如一地对孩子怀有柔情和耐心的人;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够始终如一地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怀有热情和兴趣的人;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够始终如一地做到以凡俗为神圣,脚踏实地的认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人。他们是儒者。与他们相比,什么明星大款,实际上都算不了什么,这里关键是始终如一。一两天或者短的时候谁都能够做到。
更重要的或者说更艰难的如何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成为某种人,关涉到成名成家成龙成风,做明星做大款等等。那么成为人呢,当然也包括着方方面面,一个人要成为人,要经受方方面面的考验。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儒学就是关于使人成为人的学问。这是不是太俗?可这些始终是人类精神所面临的最大的考验,美好的生活,如何可能?如何使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所有的宗教和文明传统所关注的共同的问题。只是在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传统看来,重要的是使人从现实的世界中超拔出来,然后相信和预设一个彼岸世界,这样人们才能够承受现实中的困难,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