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辛弃疾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下了。辛弃疾脸色黑黄,眼睛肿胀,穿一身没有细致拾掇的麻布片,静静地跪在爷爷的坟头,坟头的土还是新的,有点潮。
  寒风凛冽,像刀子一样直往肉里钻。辛弃疾却好像毫无知觉,一动不动地跪着,眼神有些空空洞洞。亲爱的爷爷不久前还和自己谈论着日渐变化的社会局势,谈论着他们行动的各项步骤和计划,现在却已恍若云烟。爷爷曾经的音容笑貌不断地在辛弃疾的眼前闪现:
  爷爷耐心仔细地教幼时的他读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为他讲解每一字每一句的含义。
  爷爷紧把着他的小手教他写字……
  爷爷手拿戒尺,在空中颤动半晌,挥到淘气贪玩的他身上……
  爷爷督促他背书,听着孙子流利稚气的声音,平时严肃的脸上现出满意的笑容……
  爷爷给他讲金兵在中原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讲无数志士英雄怎样抗击鞑虏,讲着讲着声泪俱下,哽咽难语……
  想到这里,辛弃疾又记起有天深夜爷爷把他叫到书房里,取出一大堆卷轴、书册,郑重其事地交到他手里:
  
  “孩子,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国土,重建家园,可是几十年倏忽而过,除了担任守令稍作了些救助百姓的事外,几乎一无所成,现在爷爷老了,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孩子,你是个大器,爷爷看得出来,一定努力,不要让爷爷失望……这些东西是我各地为官时积攒下来的东西,有关金人各种情况包括内部矛盾等,还有一些地区的地貌形势图,你一定仔细研究到了若指掌,终究会起大作用的 。”
  爷爷的话回响在辛弃疾的耳边:
  “不要让爷爷失望……不要让爷爷失望……”
  辛弃疾一抬手,擦去眼中溢出的泪花,俯身下去连连磕了几个头,心里暗暗发誓:
  “我一定要实现爷爷的愿望,让爷爷能够含笑九泉 。”
  辛弃疾结庐而居,守孝已过半年,这其间他并不放松以前和爷爷并力筹谋的事情。就在辛弃疾强忍悲痛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开始大举调兵遣将,征集粮饷马匹,准备要在当年,1161年秋季南侵灭宋。
  这位完颜亮1149年杀害金熙宗夺取帝位以来,就一直着力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分封亲信 ,铲除异己 ,然后迁都燕京 ,逐步实行中央集权,把中原、华北地区原来由贵族军事头脑粘罕、挞懒、兀术等人掌握的权力收归朝廷,结束了军事、行政、财赋方面

  各自为政的状况。等大局基本稳定,完颜亮便野心勃勃,决定挥兵下犯,彻底铲灭南宋,一统天下,作一霸主。他却不曾料自己这一轻率张狂的决定不仅使整个北方处于动荡不安,而且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
  完颜亮亲率60万兵马四路南进扑下给南宋朝廷带来莫大惊慌。南宋布置在淮东淮西的军队不战而溃,撤退到江南,淮南各个州郡官吏也把州郡府库中的储积搬运到江南的京口。宋高宗几乎想“解散百官,浮海避狄 ”,仓卒之际在福州、广州、明州筹集了大海船300多只,当时杭州居民也都倾城而出,逃避一空。
  所幸当时想在采石渡江的金军被虞允文督率南宋兵将迎击于江中,被迫从采石撤退,才使南宋有了一线喘延之机。
  就在这时,完颜亮安置在大名府附近的屯田军万余人自动逃回老家辽阳,辽阳留守完颜雍乘机自立为帝,下诏暴扬完颜亮的罪恶,并从辽阳进据燕京,是为金世宗。
  完颜亮退出采石,转向扬州,往复辗转,用兵不力,遭部将属下不满,及听完颜雍自立于辽阳,便逼令将士三日渡江灭宋,以早日回去平复内乱,一时军心躁动喧哗,几名部将于是叛变,杀死完颜亮后派人到南宋议和,引军北还。
且不说南宋上下怎样沉浸在意外的狂喜里,就在这风起云涌、时事巨变的时候,中原、华北大批人民乘机揭竿而起,少到十数骑,多到数十万,攻城据山,自“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奋起者不可胜记 ”,令难得兼顾的金朝贵族焦头烂额,无可奈何。
  这样的局势在辛弃疾心头燃起了强烈的希望,他觉得时机已经到了。
  这天辛弃疾联系好各项事宜,等到筹措安排稳妥后,便回去向家人挑明了心意,留下自愿追随自己的十几个人,剩下的每人算了工钱,又多加几两银子打发走了。家产分作两份,多半留给寡姑和尚幼的表弟捱度光景,小半赠乳娘一家,又托付他们照顾可怜的姑姑。待一切停当,辛弃疾不顾扯着自己、痛哭流涕的亲人一转身便狠心离去。
  风呼呼地吹着,坟边的枯草抖抖索索,四周静无一人,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声老鸦叫声,惨不忍闻。辛弃疾神色庄重地跪在草丛中,默默地向亲爱的爷爷告别:
  “爷爷,我要走了,只陪了您这么点时间,可我知道,如果我还守在这里,您一定会怪我不孝……爷爷,您的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我们成功 !”
  他站起身,步履坚定地转身而去,才走几步,忽然又停下回头,忍不住大声喊道:

  “爷爷,您就放心吧 !
  辛弃疾率领十几位家人和早就串连好的2000余众辗转各地,广泛联系起义军民,游击作战,有力地打击着金军势力。
  不久辛弃疾引兵投奔军容壮大的耿京部下。耿京是山东济南府一个农民,由于怨恨金人征赋繁重,骚扰不断,所以带着十数人起义对抗。
  说到这里需稍提一下金朝在华北、中原的土地制度。
  金朝贵族侵占广大北方地区后,为加强镇压力量,从1133年就将大量女真人从东北迁徙而来,正式名之为屯田军。屯田军户一律不住县城而是筑寨于多数村落里,和汉族百姓杂处,像姓高老人住的那小村一样没有屯田军进驻并不多,只在少数贫瘠荒败之地。
  大部分屯田军户侵吞当地农民肥沃田后并不耕种,或者任其荒芜,或强迫临近汉人为之耕获,剥削极其苛酷,而且常常预借汉人二三年所谓“租课 ”,使汉族农民百般辛苦却仍无以为生。除此而外,还需时时为百夫长、千夫长提供义务劳役,辱骂殴打,视同奴隶。
  这耿京因此愤而反抗,东征西战,逐渐赢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不长时间就积聚到数十万大军,遂自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一带大小忠义军,声势颇为强大。
  耿京的军队基本上是农民的军队,辛弃疾是几十万人当中唯一的文人。耿京委任他为掌书记,负责书檄文告的起草张贴,同时掌管军中大印,平时有什么事也常和他商议决定,颇为看重。
  耿京原意要在北方扎下根基,慢慢扩大地盘势力,再谋图一路进发,捣向金人首都燕京,然后登基称王。但到底想归想,金军骁勇善战,训练有素,要想打赢一仗都不容易,更别提追杀殆尽了。而且自己还不得不对付目前的窘境:金朝内乱稍定后便四下派出装备精良的金军剿灭义军。自己军队多是各方起义部队聚合而成,彼此尚不能完全协作听命,更何况兵士又未经严格军事操演,素质上参差不齐,真不知如何同来势凶猛的金兵对抗。
  举棋不定,焦虑不安之际,辛弃疾献上一计:不如与南宋朝廷联系,进可两方呼应,共谋北征,退可引兵南归,养精蓄锐。耿京深以为然,便着手派人与南方沟通消息,往来书信的传达就由辛弃疾担任。
  这天傍晚只见辛弃疾铺开纸张,用两块镇纸压好,沉吟一会儿,举笔落墨。正飞快往下书写之时,有一人走进帐内。此人和尚打扮,长得矮胖,乍一看去,一付敦厚朴实的模样,细细打量就会发现他的眼光游移闪烁,让人无法捉摸。和尚四下睃巡一圈,眼睛落到辛弃疾随手放在书案上的一方金印上,这是耿京刻有“天平节度使”名号的大印,拿出来是为封盖文书信件的。
  辛弃疾听到动静,放笔回头,连忙道:
  “义端师父,今日何以有空前来,快快请坐,快快请坐 。”
  义瑞过去也曾单拉一队人马,和辛弃疾稍有些来往,不久前辛弃疾前去劝说,让他投靠到耿京军中。也是世乱,任是什么人都想从中混上一把,捞个升官发财,义端被庙里赶出门后,瞅望金朝国政一片混乱,四面八方纷纷举旗反抗,立即装得慷慨激昂,义正辞严,不久鼓动起百十来人。谁料局势竟会陡然变化,又重新稳定下来,看着原先多如牛毛的大小义军或被金兵铲除,或者自动解散藏匿,已所剩无几,义端有些着了慌。才觉莫知所从之时,辛弃疾前来劝说他归服耿京帜下,思忖一番,心里主意就拿了个大概:金人的天下怕还会稳坐下去,南宋迟早会灭,义军也是秋后蚂蚱,倒不如先假装合并到耿京那里,待掌握虚实军备、有些本钱后就找金人换一官半职,才算不枉一场辛苦。
  从到耿京营中第一天起,义端就前前后后留意着所有事项,一一密记在心头,待熟悉掌握得差不多时,却想尚无法让金人相信自己,于是脑筋动到了辛弃疾手里那方金印上。
  义端放下酒葫芦,大大咧咧坐到一旁桌边,道:
  “这日子,闷得慌。老辛,你也辛苦了,来,一起喝两杯 !”
  辛弃疾公务未完,但又觉盛情难辞,加上确实几日未沾滴酒,不妨今日稍稍休息,小饮一回,于是忙命手下兵卒去备些菜来。
  ……
  帐外月色溶溶,帐内推杯换盏,辛弃疾早已经有了几分醉意,没多会就趴在桌上昏睡过去。酒里的蒙汗药起了作用。
  这时已到三更,万籁俱寂。衬着冬夜的晴空,白天纷乱吵嚷,布置杂乱的军营像突然变了个模样一般,褪去所有虚华、浮躁的修饰,只留下简单、明了、剪影一样的轮廓。突然见有一身影从辛弃疾帐中闪出,不久牵马避开哨卫,飞奔而去。
  天空刚刚露白,辛弃疾就醒了过来,见少了大印,心中诧异,派人去找义端又找不着,稍一琢磨,便明白了八九成。他狠狠一掌拍在书案上。
  事情禀知耿京,耿京大怒,别说这义端是由辛弃疾介绍引进,现在叛逃他脱不了干系,就仅丢印一件也属疏忽失职,应当重治,可要杀心觉不忍,不杀又恐众人不服,正掂量时,辛弃疾大声道“自己做事自己当,但徒死无益,只望将军给我三日期限捕拿义端贼子,如若不能,再死不迟 !”
  耿京准许。
  辛弃疾判断了一下义端去向,立即快马加鞭,狂奔追去,路上尘土四扬。
  义端到底跑得不快,当天下午就被辛弃疾追了上来,望着辛弃疾剑眉倒竖,怒目圆睁的样子,义端脸色早成苍白,腿肚子发软,一斜身摔下马来,跪到地上磕头如捣蒜。辛弃疾心里恼恨他欺骗自己,又反复无常,并不作声,抢前一步 ,挥剑过去 ,但听“呛啷”声响,血点四溅,义端人头已在地上。
  不多一会儿,辛弃疾单骑飞回,穿过从林,只惊得鸟雀四散。
  1162年正月时候,僵冻的北方土地上空时不时炸响一两声爆竹,沉闷的气氛在瞬间似被撞出几点希望的火星。
  山间蜿蜒的小道上匆匆掠过十来个身影。在经过仔细盘算和周密计划后,耿京派遣诸军督提领贾瑞和另外十人正式和南宋朝廷接洽,辛弃疾随往以备应答宰相等官的诘问。
  宋高宗正在建康(今南京)行营巡幸,听说耿京数十万大军欲归顺自家,不觉大喜过望,连忙召见贾瑞一行,并一一封官赏赐:耿京任检校少保、天平节度使,贾瑞为敦武郎、□门祗侯,各自赐给金带;随同十人也一一得封,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右儒林郎 (后改右承务郎,八品文职);另外补授耿京属下二百余人官职。
  自此,起义军正式隶属于南宋王朝。高宗皇帝于是派枢密院使臣与贾瑞等一道返回耿京军营,送去朝臣顶戴并共同谋划诸项事宜。
  整个过程极其顺利,贾瑞、辛弃疾等一干人长歇一口气,各自带着满足和面对新未来展开的更多的愿望,这十二人和枢密院使臣吴革、李彪奔向耿京大营驻扎地带。
  吴革和李彪走过海州(今江苏东海)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要贾瑞等人通知耿京来此相见,最后只得由当地京东招讨使李宝派军官王世隆率十数骑与贾瑞等人同行。
  数十人兼程赶路,谁知将近营地时却听事已大变:由于金兵突袭,形势险峻,义军副首领张安国与邵进杀害耿京后挟大军投降了金朝,现在二人据守济州城(即今山东钜野县)。众人顿时如无头苍蝇般没了主意,究竟何去何从呢?
  天色看去似阴似晴,灰蒙蒙一点也不清爽,周围稀稀落落散布着几棵叫不上名的树木,枝干光秃秃的,像抹了一层霜粉,有些发白。一伙人聚坐在树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