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4日 14:19
主讲人简介:
马明达,回族,视藉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兰州。现为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中国元史、明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出身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参加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大历史系,后在甘师大体育系任教。
1978年考为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任敦煌研究室副主任、校古职研究室主任等职。1993年调暨南大学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数学,断代史研究侧重于元、明、清三朝。博览群籍,锐意进取,长于考证。对书画史、中医史、民族体育史均有一定涉及,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逐步建构起「文武融通」的学术特点和个人学术体系,在国内外引人瞩目,声誉日显。
主要著作有《广河县诗》、《中国回回历法辑丛》、《湖汕金石文征》、《说剑丛稿》等;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千余篇。
《武学探真》是马明达教授的武术学术论文集,所收文章大都是1998年底以来发表的。其中一部分曾收在2000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说剑丛稿》中。本书内容考证详实,说理有据,对于武术学的建立与提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鼓吹作用。
内容简介:
在绚丽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一个历史悠久,既可健体强身又可防身御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这就是中国武术。她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与大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斗争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门独具风格的运动项目。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曾利用高超的武艺,除暴安良。为民除害;又有多少寻常百姓通过习武练功得到了一个强健的体魄,使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中国古典哲学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武术中得到了体现,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的流派。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全文)
武术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加上武术又有很多神秘的色彩,大家总是愿意去谈它。当代有很多武侠小说,那么有很多武打片,也引领着我们对武术越来越有兴趣。
我们总是讲武术第一源远流长,第二博大精深。所谓源远流长是讲它的历史,它经历过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 。说明它是一个有根的文化,它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现象。
那么讲它博大精深,是说它很深邃,它的内容很丰富,又大,又有很精密的东西,那么我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说到源远流长,我觉得比较好理解,无非是说我们的武术具有古老的历史,它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流是相同步的。但是具体说到武术究竟是什么时代产生的?这就学术性很强了,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
简单地来说,我们认为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代,武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我们现代武术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在那个时代大体上已经具备了。
以春秋战国而言,那时候武术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都人人熟悉的剑,剑那时候是武术文化中最亮点。以剑而言,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职业的剑术家。比如说司马迁,他就曾经讲他的祖先司马氏在赵国的一支就曾经以传剑论显。就是以传授击剑技术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那时候除了剑以外,民间的非军事性的徒手搏斗的技术也已经很发达了,出现了我国早期拳术的形式,叫做手搏。实际上手搏就是用手来搏斗,这个词到现在我们还在沿用。那么到了汉代,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官方颁定的,或者说我们的正式系统中的我们的文献目录选,那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汉书·艺文志》。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有一个分类叫做兵技巧家。这个兵技巧家,就包括了一些古代的武术著作,比如《剑道》,也比如《手博》,还有关于射箭的各种专门著作,这些书的出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比汉代还要早。它是一个标志,它象征着至少在汉代以前经过了春秋战国,经过了秦,经过了西汉的前期,我国的武术它实际上已经成熟了。而这个成熟恰好标志着它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长远的发展过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布满了我们历史的整个过程。所以武术这个文化现象实际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群体共同在那里通过交流,通过融合,通过再冲突,再融合,这样逐步形成的。这就必然地决定了它结构的复杂性。就是它的流派众多,我们大家都知道,武术的门派很多很多。那么这里面就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东西,这恰好是武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文化特点。可以说它的一个优势。
第二点,我们的国家它都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世界上,我们和周边国家,我们甚至和更远的欧洲,甚至现在有学者都在研究。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很早就到达过美洲,我们在不断地同我们以外的文化,所谓域外文化或者异国文化在产生着交流,这种交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总体文化产生的影响,对武术也是同样。那么武术里边也同样会有外来的因素,它也同样会对武术结构的复杂性产生影响。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少林,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少林拳,或者叫做少林功夫,甚至说中华武术出少林,那么大家都知道,少林之所以名气大,两个原因,一个是它是所谓佛教禅宗的祖庭。
第二个它的武艺,特别是到了明代,它的武艺表现得很突出。那么在少林寺所代表的所谓少林功夫这个系统中,它就有外来因素,就有佛教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说它是外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不是中国的文化,它是从印度传到我国来的一个文化。那么与此有关的很多东西,很多具体的技术内容中间也应该有外来的因素。
那么武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把它叫做武艺。实际上到了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时,才选用了武术这个词,或者大家都知道,到了民国16年以后,我们又把它叫做国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确定使用了武术这个词,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海外,在很多华人华侨所活动的区域里,又把它叫做功夫。这些名称都有很大的差别,而每一个名称都有它所以形成的原因,背后也有一种很多的文化因素。那么在我们的历史上,在很长时间里,是把它叫做武艺的,为什么叫武艺呢?是因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它的用武之地主要在军队,就说武术具有很多功能,我们简约地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个功能就是攻防格斗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健身强体的功能,第三个功能是演练观赏的功能,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叫做某种艺术功能,第四,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讲的修身养性的功能,它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
那么那一个功能具有它的主导的位置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是不同的。在古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它的功能应该说是以攻防格斗为主的,它服务于军事。因为封建国家或者比封建国家更早的,早期奴隶制社会,武艺的主要用途是打仗,是用于军事活动,也正因为是这个原因,国家对它有相对的垄断性,它不可能允许民间的人人都来练武术,或者人人都拿着刀拿着枪,每人都那儿练,那这个国家会不稳定的,没有那么愚蠢的皇帝。
所以古代的武术大就实际上形成了军旅武艺这么一块,民间武艺这么一块,这两者之间有同有异。有同,它都是武艺,军旅武艺讲打,民间武艺也讲打,但是程度不同。而民间武艺它也是用武艺的那种健身的价值,试图获得一个强健的身体。所以大家都知道,舞剑这种形式,剑这种武器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基本上衰落了。因为剑和后来的军事活动中,实际应用相比较的话,它远远落后于刀。所以大家都知道,从汉代以后,就是汉刀了。那么剑最辉煌的时期是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晚期从吴越崛起了剑,刚开始是一种短剑,后来到了战国晚期,到了秦汉,汉的初期,出现了铁的甚至钢制的长剑,剑达到了辉煌的时期。但不久它就慢慢地衰退下来,因为在真正的战场上来讲,剑的实用价值不如刀,它容易折断,技术又相对难于刀。刀是以砍劈为主的技术,剑是以刺为主的技术。
那么,但是民间就不同,民间并不是以它是否真正有用于军事活动为目的,所以剑在民间始终保留下来,而且剑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一种象征。是为很多文人雅士练与不练,都愿意佩一副剑,或者家里挂一副剑,以显示他自己是书剑并存的。他在追求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的文人们,把它凝聚为两个字,叫做“书剑”精神,叫做“书剑”并取。所以大家都知道李白把剑和文章是并列的。那么这就是说有很多在军旅武艺中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在民间它仍然有生存的空间,甚至仍然有发展的空间,于是乎大家都知道,到了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那么它这个舞的内容,一直从我们往前追,从战国到汉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在那儿舞剑了,就是它的艺术观赏的那个价值,它仍然在民间里得以保存下来,不但保存下来,还得到了发展。所以民间武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和军旅武术是并行发展的。这种发展一直到什么时候,到了明开始出现变化。
那么对武术来讲,它的变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军旅武艺衰亡了,武艺已经不再是军队里最主要的内容,但民间武艺反而相对起来,反而相对繁荣起来。民间武艺五花八门,所谓繁荣表现为大量的新拳术的出现,新流派的产生,而且这些流派,这些拳,明显地带有某种哲学的理念。比如太极,比如行意,比如八卦,比如通背。我们从它的这些拳种的名称上就看得出来,它和戚继光所记载的明代的十多家拳派的名称就不同了,这是一种什么标志呢?我个人认为它是一种体育化的转型。
从清中叶开始到民国初年,武术突然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流派纷呈,名家倍出。这样一个过程,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是武术在完成它自身的体育化的进程,而且我们都知道,不是民国年间或者晚清时期西方体育文化才传入中国,不是这样的,比这个还要早。
早在1840年前后,在鸦片战争的前后,通过澳门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西方的某些体育项目形式和它的体育理念,它的体育文化已经开始向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了,西方有传教士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传教的这样活动的领域,在中国办学,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当然其中包括体育文化,它不可能不对我们自己的民族体育产生影响,于是武术面临的问题就不是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矛盾问题了,而是我们自己的本土体育,或者叫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矛盾问题了。
因为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加上我们自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有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非常博大的文化的背景,于是就产生了武术的第二个特点,也可以说它的更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所谓博大精深。
武术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受到了中国的古典的兵学的影响,其次是哲学。武术它自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