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1节:自 序
马未都说收藏
马未都著
杂项篇
自序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2008年1月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
…早期漆器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讲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杂项,它包括陶瓷、玉器、家具等大项之外的部分。首先从漆器讲起。
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漆本是漆树受伤以后分泌出来的黏稠树脂,后来古人发现这种树脂有防腐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琥珀,就是松树等植物的树脂形成的,里头还经常有小虫子,甚至知了、螳螂这种大型昆虫也会包在里面,最后形成化石。漆树分泌树脂,首先是用来保护自己。树跟人一样,它也是一个生灵,一旦受伤以后,人是流血,漆树就流树脂。古人通过长时间观察,慢慢发现它的这个特性以后就开始加以利用。
漆有两个功能,一开始就一个目的——防腐,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目的——装饰。这跟今天有点儿不一样,今天一说漆器,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装饰,而不是防腐。但古人一开始使用漆的时候,先想到的是防腐,要利用漆的特性避免东西腐烂。在防腐的基础上,装饰功能才逐渐产生,并发展为一门艺术。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2节:如胶似漆
如胶似漆
中国的古典硬木家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不使用钉,钉是指铁钉,竹钉木钉不算;第二是尽可能少使用胶。我见过很多家具都是干插的。什么叫〃干插〃?就是不使用胶,家具各部位之间全部用榫卯连接。如果榫卯结构做得好,插进去就特别牢固。你要是个明白人,就能迅速把家具拆开,又迅速装好,严丝合缝,一点儿都不晃动,这就是所谓〃干插〃。过去说〃这家具特好,干插的〃,就是说家具质量高,工匠的手艺到头儿了。
但不是所有的家具都能做到头儿,一般的家具有时也用胶,为的是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那么,历史上的工匠曾经用漆代替过胶。漆本身就非常黏稠,是一种胶质物质。成语中有〃如胶似漆〃,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像胶和漆一样黏,并不是说像胶一样黏,像漆一样能防腐、漂亮,不是这个概念。漆就是一种非常粘的东西,新鲜的漆甚至比胶还黏。
我见过有些乡村家具,就是直接用漆代替胶。乡村家具俗称柴木家具,或叫软木家具。工匠把柴木家具的榫卯位置刷上漆以后直接插上去,形成〃万年牢〃。使用漆有个问题:漆是不可逆转的,胶是可逆转的。所谓〃逆转〃,是指漆干了以后,永远不可能再一次软化,变回原来的形态;但胶可以。我们说的胶,是指中国人过去做家具时使用的传统的动物胶,比如猪皮鳔、鱼皮鳔等,在熬制下会变得非常黏,干了以后非常结实。一旦想打开的时候,拿壶开水一浇就开了。过去修老家具时,不知道怎么打开它,老师傅就说:〃烧壶开水去,用开水一浇就打开了。〃用漆黏合的家具,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开了,因此称为〃万年牢〃。
因此,今天修复古家具也要求使用可逆转的胶。现在不怎么使用动物胶了,唯一可逆转的化学胶就是乳胶。乳胶在干透以后再浇上热水,还是能够打开。但有些化学胶,比如有种胶叫〃AB胶〃,一旦用其修家具,就跟漆一样,永远不可能再打开,强行打开一定会伤及家具的榫卯结构。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3节:漆的颜色(1)
漆的颜色
中国的漆工艺非常复杂,我们只能大致划分一下种类。第一类就是素漆器,只有一个颜色;第二类是描绘漆器,带有画意;第三类是雕刻漆器,动刀装饰;第四类是镶嵌漆器,后面会单独讲到。
素漆的历史非常悠久,都是单色。那么漆的本色是什么呢?深棕。在强光下,刷的遍数少,漆就是深棕色;如果多刷几遍,漆层稍微一厚,就变成黑色了,所以成语里有〃漆黑一团〃之说。那么,在漆里加入朱砂以后,漆就会变成红色。棕、黑、红,就是漆最早的三种颜色。
中国早期的漆器,大都在黑、红两色中做文章。比如今天大家都能看到的楚国漆器,典型代表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就是黑红两色,纹饰非常灵动。从战国到汉,漆器都没有出离这个框架,就是黑红两色。关于漆器的记载,比较早的有韩非子的《十过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说得非常清楚:大禹时期,也就是夏朝做的漆器,外面是黑色的,里面用红色漆画出纹饰。
中国最早的漆器是在哪儿发现的呢?浙江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在河姆渡文化的一个遗址里发现了一个木碗,上面带有漆,这是今天考古界公认的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漆器。为什么它会在浙江被发现呢?首先漆树是南方的树,它在高温、潮湿的环境里才可能生长。我国漆树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云、贵、川以及湖北等南方地区,再往北漆树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我们看到湖北曾侯乙墓有大量漆器出现,跟它在漆树的生长范围之内有一定关系。
夏商时期,漆器就开始发展了,今天出土过一些漆器残片。早期的漆器都依附于木器,就是首先得有一个木胎,把漆刷在上面,经过很长时间,再出土的时候往往木胎都残损了。比如前些年发掘的北京老山汉墓,当时中央电视台直播,那里出土的一件漆案已经不成样了,就剩下一层漆皮还能保留它的形状。漆本身的耐腐性非常好,但它所依附的那个物质未必有很强的耐腐性。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4节:漆的颜色(2)
到了春秋时期,漆器就已经非常完美了。比如1988年湖北当阳县出土了黑红色漆的波纹豆。当时很多漆器都跟青铜器的造型非常接近,有的几乎一模一样,它们是同等级的艺术品,或者说是同等级的陈设品。战国则是漆器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这一直持续到汉。一般来说,今天能够见到的早期完美的漆器,大部分都出自战国到汉这个时期。
我们熟知的湖北曾侯乙墓,出土过一件鸳鸯盒,黑红两色漆。鸳鸯,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代表爱情,早在《诗经》里就有描述。唐代诗人卢照邻也有相关的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造型优美的容器,含义非常美好。一个鸳鸯形的漆盒摆在案头,它可能是女主人的礼物,也可能是男主人送给女主人的心爱之物。这个鸳鸯盒有名啊!不仅鸳鸯盒有名,鸳鸯更有名,所以作伪的人就直奔这儿去了。我见过的鸳鸯盒多了,有个人抱着一个来给我看,一上来我就说:〃您这是鹅呀!〃他没注意,曾侯乙墓的鸳鸯盒都非常小,就10公分多一点,手里能拿着。我很多次看到的鸳鸯盒都特别大,得抱着,说是楚国的,其实是照着楚国那个做的,大鸳鸯。
那么,历史上做过多大的漆器呢?极限能做多大,我们不是很清楚,这得拿证据说话。目前已知最大的漆器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内外棺,外棺的尺寸是长3。20米、宽2。10米、高2。19米,可以想象,它像一个大卡车的车厢那么大。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5节: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
战国到汉这个时期,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漆器是耳杯。一个杯子,旁边俩耳朵。耳杯是个俗称,它的学名叫做〃羽觞〃,饮酒用的。这种饮酒的容器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天很少有人写诗了,但写诗的人都愿意在举酒的时候说〃觞〃。比如李白有首著名的送别诗:〃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说:要走的,不走的,都把酒杯里的酒喝干了。
更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曲水流觞,对中国文化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文人雅集,几十个人聚在一起。他是这么写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只要是练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帖。
王羲之说的是一个古代习俗,每年阴历三月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叫做〃修禊〃。永和九年(354)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多位名士就在兰亭这个地方参加修禊。大家列坐在水边,把羽觞放入水里,沿着弯曲的水道任其漂流,流经谁那儿停住,谁就要做诗一首,做不出来就要罚酒。这就是〃曲水流觞〃的典故,比我们今天雅啊!今天喝酒,上来就是:〃干啊!干啊!〃不把你干倒了不算完。过去多雅,先做诗,做不出来的人才罚酒。结果当时谁没有做出诗来呢?王献之。王羲之跟王献之是父子俩,同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并称〃二王〃。过去文物界津津乐道的《玉版十三行》,就是王献之的名帖。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所藏三件他最喜欢的法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就是其中之一。名气大吧?可名气再大的人到跟前一着急,也做不出诗来。
清代有人还讥笑王献之,写了一首打油诗:〃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乌衣〃指乌衣巷。唐代诗人刘禹锡著名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得很清楚,乌衣巷是东晋王、谢两大家族居住的地方。〃大令〃是官名,〃王大令〃就是指王献之。清代人说了,您这么大一名人,在兰亭会上居然连诗都做不出来!
羽觞杯,也比今天的酒杯好看,它比较浅,带耳,像船一样在水上慢慢漂动。这种情景我们只能去想象,谁也没有经历过。羽觞有各种材质,我见过有青铜、陶瓷、银、玉的等等。但在兰亭这么风雅的聚会中,所用的羽觞杯一定是漆的,因为只有木胎体轻的漆杯才有可能漂起,其他材质的杯子都不足以漂在水面上,一搁上就沉了。
乾隆皇帝对此事也非常欣赏,所以他在故宫的乾隆花园里修了一座禊赏亭,亭子里象征性地挖了一个转来转去的小水渠,叫做流杯渠。但乾隆的这个意思跟最开始兰亭的意思就差远了。你想,人家原来是条天生的小河道,乾隆却在石头上凿出一个槽。估计乾隆当年也在槽里搁一杯子,自个儿坐在那头儿等它过来,再做首诗,诗也是头天晚上做好的。
第一讲 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6节:彩漆与彩绘
彩漆与彩绘
在战国到汉的这个时期,漆器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湖北江陵出土过战国的矩纹彩漆竹扇,漆扇是半边的,呈菜刀状。现在想象这种扇子不是很容易,因为都是自己给自己扇扇子,菜刀形的扇子是别人给你扇。今天都很难看到扇子了,以前人人手里拿着一把大蒲扇,我小时候还给我爹扇过呢。那么,这把菜刀形的漆扇上面明显可以看出编织的痕迹,是事先刷的黑红两色的漆,再编结成一把扇子,非常精致。
但在这样娴熟的工艺中,我们没有看到其他颜色的漆器。在早期的漆器中几乎看不到黑红以外的颜色,原因是什么呢?一直持续到元代,我们的漆器主要在这黑红两色中做文章,彩漆流行则是在明清以后,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举出反证:湖北出土的战国车马出行图奁上的就是彩漆。错了!车马出行图奁上确实发现有很多彩,但这个彩一看就不是漆,它没有光泽。这种只能定义为彩绘,而非彩漆。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不是用漆调的彩,而是用油调的彩,当时还没有办法把颜色均匀地溶入漆里。今天老百姓都说〃油漆〃,没有人单独说〃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