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是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这是什么境界!这个法门,你要是把它舍弃掉,那是真正可惜,真错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明白。上根一生得利益,他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一生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接受这个法门,半疑半信。下根的人,接受这个法门他也能信,我们常讲露水道心,他烦恼习气很重,这个信心常常动摇,这种人多数。
对於修学的程度,善导大师讲得最好,「总在遇缘不同」。他讲的是三辈九品往生,他说不是别的原因,就是遇缘不同。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的缘非常殊胜,取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看你的缘分。什么是好的缘分?你遇到真善知识,帮助你破迷起信,奠定坚固的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将来念佛往生是生实报土。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依教奉行,就跟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上所说的。中下根性,实在讲也一样,都在遇缘。遇到的缘不好,这个善知识不能接受这个法门,教你修其他法门,你就改修其他法门,这一生成就就难了。这样的人也很多,我们自己同学当中就不少,何况这个世间人!我们知道各人缘分不相同,他能够听那个人的劝导,信心动摇,那个人跟他也是有缘分。
但是,如果你要问业报,假如这个人遇的缘是纯真纯善,他这一生确实能够脱离三界六道,往生净土,你把他的缘打断,让他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有没有罪过?过去有不少人问过我,他们在破坏佛法、障碍佛法,误导信众,干了这些事情又害怕,来问我:法师,我造这些罪,将来会受什么果报?我教他去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去念这个,再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晓得,不必我告诉你,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学佛的同学为什么会被人误导,轻易听信谣言?读经不多,善根福德因缘少。《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才会碰到这样的恶缘,误导了他,把这一生大好机会错过,原因在此地。误导众生的人有两种,有一种有意的,有一种无意的,不论是有意无意,罪都很重,这个事情干不得。
有人说了,来批评我,说我讲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不是我先说的,民国十二年我还没有出生,在我出生前五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讲的,当时在整个佛法界也引起震撼。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好像是一九二二年,他的讲题「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我是一九七七年看到他这个讲演词,他这个讲演词的小册子是他的学生王恩洋记录的。我看了十几遍,我肯定他的观点,他说的话没错。
「宗教」这个名词出现的很晚,我们中国原本没有。佛门里头有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佛门自己称宗教,是因为佛门里头有宗门、有教下,是教学修行两种不同的方式。宗门的教学是不用经书的,悟后起修,他那个经书是你大彻大悟之后再去研究经教,没有彻悟不用经书。教下就不一样,教下一入门就从经书上下手,就好像学校里头教学一样。教下是普通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来,中下根性的人得利益。宗门那是天才班,他不是普通班,他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是顿悟,顿教;教下是渐教,渐修,那是顿悟、顿修、顿证,我们佛门自称宗教是这个意思。
佛教到底是什么?你仔细去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他干的是什么?这个经典上记载就很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在的话来说,为大家上课。他老人家在世跟中国的孔老夫子一样,天天教学,有教无类。印度那个时候并没有统一,中国孔夫子这个时代也没有统一,所以他的学生不分国家界限、不分种族界限,也不分信仰,你愿意来学都教你,这是事实。所以我们今天佛门里面,就是一般的称呼,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称本师,自称弟子。你想想,哪一个宗教里面有这个称呼?基督教、天主教没有称耶稣为本师,没有称上帝为本师。你从这里去想想,然后你就晓得佛教到底是什么?称老师,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师生是平等的,宗教里人跟神是决定不能平等的,佛教是教育,佛陀教育,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
现在时间到了,下一个钟点我继续给诸位报告,让大家了解,不能产生误会。我们学佛,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得利益;如果我们误会,把它当作宗教,宗教我们就得不到利益。宗教是讲感情的,讲宗教的情操;佛法是讲智慧。一个是从情出生的,一个是从智出生的,不一样。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跟诸位把佛法教学继续做简单的报告。上次讲到称呼,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而佛门里面所讲的佛陀、菩萨、阿罗汉,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名称。我们学佛学什么,目标究竟在哪里?这是过去、现在大家都共同承认的,我们所修学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它是可以完全翻成中文的,为什么不翻?这叫尊重不翻。过去翻经体例里面有五不翻,这是属於尊重。它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我们求的就是这个;不是求升官发财,不是求荣华富贵。
这句话翻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它还是分阶段的。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是「成正觉」,你要是拿到正觉,就称你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证得正觉的人的称号,这是佛门里面第一个学位。好像我们大学毕业,拿到一个学士学位,这是佛门最低的一个学位。再往上去,你要是证得「正等正觉」,正等,正就是决定不是错误的,是正确的;等是等於佛,还没有成佛,等於佛,跟佛有一点相像,这称之为菩萨。所以菩萨这个学位比阿罗汉高,像现在学校里头硕士学位,它上面还有。最上面那个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有经上称为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再上了,他到了顶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就称他作佛陀。佛陀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或者是说证得圆满菩提的德号,相当於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学位,没有比这个更高。所以这个称呼是佛门三个学位的名称,它不是像一般治政上的阶级,它没有阶级的,是学位的名称,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你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天天跟大家上课,讲经三百余会,这一会就像我们今天办讲座一届。这一届里头一定有个特殊的目标,为什么我要办这一届讲座?当然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他办讲座一生办三百多次,总共的时间四十九年。所以他做的,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释迦牟尼佛,我们了解他的身分,他的身分、他一生做的事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教育他是义务的,他不收学费的,多元文化的义务社会教育。我们要是给释迦牟尼佛定位,用今天的话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本人一生所做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他老人家一生在世的时候,教学没有建过寺庙,他的道场是什么?道场是山林树下。现在你们到印度去朝圣,看看世尊当年教学的地方,灵鹫山还在,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地方,那个地方没有富丽堂皇的庙宇,没有。石窟!佛当年跟大家讲经说法、上课,石头上铺一点草,坐在上面,学生围绕在下面听。一生从事於教学。
他一生教的是什么?从总纲领上来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偈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把佛陀教育宗旨、目的全面都说出来。他教学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戒学,我们今天把他老人家一生教学所讲的,汇编成为《大藏经》。《大藏经》里面分三类:经、律、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戒律,「自净其意」是定慧,就是经学、论学。佛讲这个宗旨、这个教学目的,所有一切诸佛共同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是诸佛教」。「诸」是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众生,都是这个目标,都是这个原则,十二个字。佛教给一切众生是什么?就是这个。所以佛法里面常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接触一切大众总的原则。
佛对於任何一个人不为难,你根性利也好、钝也好,他都教,比孔老夫子教学的那个范围还要大。孔老夫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教了,你这学生太笨了,没法子教你。佛不如是,连周利盘陀伽那样的钝根,佛也收。周利盘陀伽也很争气,他证阿罗汉果,真学成了。所以欧阳大师讲得不错,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是现在人所必需,它是什么?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我们今天学佛这么多年,在经论里头我们也逐渐逐渐看出来,他老人家教学的纲领原则,有许许多多种的说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教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总的纲领原则。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地区,我们这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白,他对我们教学,可以说总的纲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对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讲的。我们这个世间人毛病在哪里,人家用的方法是对症下药。
头一句话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看这个教学的纲领跟我们中国儒家相不相同?儒家教育的根、孔孟教育的根是孝悌。佛法教化这个世界的众生,头一个也是孝养父母,孝道;奉事师长,师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顺父母,怎么可能尊师重道?所以佛教,我们明白了,佛是好人,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人,佛教我们人人做好人。於是我们在这里了解,他教导我们的是教我们断恶修善,教我们转迷为悟,经论里也常讲破迷开悟,教我们转凡成圣。什么是圣?阿罗汉、菩萨、佛陀,这叫圣。人人都应当证得佛果,它是学位,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不可以人人都做上帝、人人都做神,它不可以。佛教里头希望一切众生快快的成佛,大家都能证得最高的学位。
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学做个明白人而已。佛是什么人?佛是个明白人。所以我说,我也简简单单写了六条,跟大众介绍佛法。第一条讲的释迦牟尼,讲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第二条就讲他教的是什么东西,他教学的内容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大家好懂。人生是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教导我们的是教我们明了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是经典的内容。
佛家的教学重视在修行,实在讲哪一个老师、教育家不重视行门!儒家《论语》是代表孔子思想学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习就是行,你把你所学到的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习。佛法一样,佛所教导你的,你要去做到。佛教你孝养父母,你做到了没有?佛教你奉事师长,你做到了没有?佛教导你慈心不杀,这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为本」,佛教你修十善业,十善业是「方便为门」。把善恶标准告诉你了,杀生、偷盗、邪淫是恶,教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教你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贪、瞋、痴是恶,教你不贪、不瞋、不痴,方便为门。你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
行是行为,行为很多,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言语的、思想的、身体造作的,所以叫身口意,这三大类把你一切行为都包括了。我们的思想、想法、见解错误了,你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言语有了过失,妄语、两舌、绮语这是过失,把它修正过来;身造杀盗淫这是过失,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
现在人都弄错了,什么叫修行?每天念几句经、磕几个头,起心动念还是损人利己,与佛的教诲完全脱节,错了!修行是修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叫做修行。觉悟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萨,刚才说过了;不觉的人叫凡夫。
佛法有修学纲领,我们刚才讲,第一个纲领,那是总纲领:「三福」;然后「三学」,教小乘的总纲领;「六度」,教大乘的总纲领;「普贤十愿」,等於说佛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