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事情,当时教育部曾经申请一笔经费,做人文教育用,他把它否定了,把这个钱都给发展科技,人文根本就没有重视。到整个社会动乱,他后悔了,一生做了一桩大错事情。这个时候后悔莫及,已经无法挽救了。日本,我们看到这是个战败国,不到半个世纪复兴起来,成为世界一等强国,什么原因?我这一次到日本、韩国去看了一下,人家的长处,就是在教育上能够齐头并进,一方面吸收西方的科技、工商管理,一方面没有失掉伦理道德,这个是人家的长处。国民党比不上日本,没有日本人聪明,没有日本人有眼光,导致覆亡。
所以根本,我们现在不通,整个社会样样都出了问题,都是出在教育上。什么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国江主席最近提出「以德治国」,道德,问题在能不能落实?能落实,中国这个社会有救;要不能落实,那还有大灾大难,没有法子避免的。人文教育失掉,那就是古德所说的父不父,子不子,家庭完了。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父亲不知道做父亲的责任义务,所谓的父慈子孝,父亲不知道爱护子女,子女不知道孝顺父母。孟夫子常常说,「人与禽兽几希」,人跟禽兽差别在哪里?就那么一点点。人懂得伦理道德,禽兽不懂。人要不懂伦理道德,那跟禽兽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都算动物!人为万物之灵,没有别的,就是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不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要讲科学技术,中国的发明比外国人要早千百年,这个历史上有记载。指南针什么时候发明的?火药什么时候发明的?比西方人早得太多太多了。中国为什么不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中国这些老祖宗知道,科学技术如果一味不断的发展,人文道德要跟不上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会危害人类。这个在今天我们完全看到了,带给人类不是幸福,是灾害!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著重在德行上的发展提升,科学技术宁愿慢慢再来。我们在中国史书里面看到的,王莽的时代,汉朝,就有人发明机械,学习滑翔,飞行。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后汉末年三国时代,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这是机械发明的开始。为什么诸葛亮死了之后,把这个技术,他生产的这些东西全部毁灭,不留给后人。什么原因?是感觉到伦理道德的教育,赶不上科技。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读圣贤书,想得很周到,这个东西发明出来,对於后世影响有多大,这个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知道得很清楚。爱因斯坦如果是中国人,念过中国古圣先贤的书,原子弹的理论他决定不会公布。非常可惜生在外国,没接触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会替别人著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国人讲仁,孔子讲仁道,孟子讲义。仁,你看看是两个人,有自己一定要想到别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个人不仁。忠孝仁爱,不仁!不仁,哪里来的爱?哪里来的义?义是什么?义是义务。只有施舍不求回报,这叫义。儒家教学的中心就是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的教育。
所以今天所有一切不通的病根、病源,就是道德失掉了,道德的教育没有了。什么叫道?伦理叫道,天然之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这是天然的秩序,不是人为的,不是人造的。人能够随顺天然的秩序,天下太平。这个社会是安定的,是和睦的,世间一般人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育,教人要懂得这个道理,天然之道;绝对不是孔子发明的、孟子发明的,不是,天然的法则。就像四时的运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然的顺序。但是今天人怎么样?人要胜天,要克服自然,把自然生态破坏了。人道伦常关系破坏,天下怎么能不乱?灾难怎么能不兴?问题要找根本,不找根本你怎么能解决!
社会上也有不少仁人君子,看到世间这些灾难,动乱不安,於心不忍,来研究讨论和平与冲突的问题,也找到我,我也参与了两次。我跟他们提出报告,他们所看到的,国际间的冲突、种族的冲突,爆发残酷的战争,看到於心不忍,我跟他们说,冲突的因在哪里?在家庭。夫妻冲突,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师生冲突,这是社会冲突的根本。你要化解冲突,真正落实和平,从哪里做?从这里做。但是还有更深的因素,很不容易发觉,更深的冲突的基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善与恶的冲突。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要是用佛学的术语,就是本性与习性的冲突,儒家也是这个说法。佛家讲法性,儒家讲本性,本性跟习性的冲突,习性是烦恼习气,这个才是真正的根本。从这上面把问题解决,世界和平才能落实。这个世间国与国的冲突、族与族的冲突、宗教与宗教的冲突完全消除了。
由此可知,什么问题能解决?还是教育,还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所以到最后我一句话做总结,这一句话是中国的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孔夫子是老人,孟夫子是老人,释迦牟尼佛是老人。你不听他们的话,这个动乱局面在眼前,吃亏了。学校希望我去开课教书,我教什么?你们诸位想想我教什么?我教《四书》,我教《华严经》。《四书》,儒家的孔孟学说。《华严经》是大乘佛法。你真的请我去教,我就开这两门课。
从本身救起,先要把自己本身的冲突化解,我们就是因为本身有冲突,修行不能证果。菩萨何以能成菩萨?罗汉何以能成罗汉?他们把本身的冲突化解了。让什么?让习性随顺本性,问题解决了。习性跟本性对立,习性决定不随顺本性,这就是六道凡夫。我这个说法也是在变,变这样的说法大家好懂,不要用佛学的名词术语,佛学名词术语解释半天还是没有搞懂。换句话说,我们再不能够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依旧随顺烦恼习气,我们这一生不管怎么修,都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那你就要记住《地藏经》上所说的,《地藏经》上说老实话,来生三途的机会多,人天的机会很少,很渺茫。
堕落到三途,不但这一生所造的罪业到里面去忏悔,还有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造的罪业,到那个地方一起算总帐,那个麻烦就大了,我们不能不警觉到。没错,我这一生当中,过去生中,确确实实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干了许许多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帐统统在,消不掉,总是要报,真的是欠债的还债,欠命的还命,这个事情是生生世世。所以我常常讲,常常劝大家,不可以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你真正懂得佛法懂得因果才知道,你才会完全觉悟了,世间人与人相处,人与一切众生相处,绝对没有占丝毫便宜的事情,绝对没有吃一点点亏的事情,没有。
我这一生吃了亏,来生你要补偿;我这一生占你便宜,来生我要还给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经上常讲吃他半斤,你来生要还他八两。你吃的是猪肉,来生你要变猪还给他;你吃的是牛肉,来生你要变牛还给他。我们看到现前这些猪牛,前世是人,他现在变这个身来还债的。你要是看穿了,因果报应互相酬偿,就这么一回事情。真的明白,搞清楚了,你还敢吃吗?你还敢造恶业吗?你还敢害人吗?害人真正害自己,救人是真正救自己;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伤害别人是决定伤害自己。
你不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哪个地方障碍了,堵塞了,你找不到。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个地方障碍了,你就能有方法变通,这一生肯定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这个得大自在!身心世界,哪有放不下的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三卷) 2002/4/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8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牒问许说,世界海十问,第九句:
【转法轮智不可思议。】
要顺著前面的经文,具足来读是『诸佛世尊,转法轮清净智不可思议』,这个念法意思就很圆满了。「转法轮」前面曾经详细的讲过,佛法用法轮作为标志,这个用意很深,代表佛的教学,对九法界众生的教学。教学的内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很详细很清楚,就是菩萨提出来这些问题。总共有三百多个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桩事情:一个就是器世间,一个是有情世间,一个是智正觉世间。器世间就是宇宙、星球,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情世间就是我们本人,是讲生命的起源,有情众生的演变。第三个智正觉世间就是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又是一回什么事情?
所以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跟大家说,佛教给我们什么?第一个就是教给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有情世间。第二个知道我们自己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生活环境最贴近的是我们穿的内衣,最广大的是整个宇宙,这是我们生活环境,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三个让我们知道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天地鬼神就是经上讲的智正觉世间,这三种关系搞清楚了搞明白了,这叫大学问。《华严经》上诸佛菩萨问题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情,所以佛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三桩事情。佛教哪里有迷信?所以欧阳竟无先生讲,佛陀教育的学习是今世所必需。现代社会大众所必需的,应该讲它是共同科目,像在学校念书一样,它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不能不学。
诸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目的就是在教学,教学的宗旨、目标在哪里?教学的宗旨是令一切众生觉了宇宙人生真相。前面讲的三桩事情真正觉悟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目的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佛陀教育,真正能帮助人离苦得乐。人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自自然然就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不需要教,不需要劝,一丝毫勉强都用不著,自自然然的。断恶修善就决定不堕三途,最低的果报你能享人天福报。我们看看现代社会的众生,享福的人很少很少,有福的人,有;有地位的,有权势的,有财富的,有技术能力的,他一生当中有没有福?没福。为什么?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忧虑的事情太多了,这就没有福。真正有福报的人,心没有忧虑,身没有苦受,那才叫真正有福报。所以用佛教的标准来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人有福报的人太少太少了。
在从前,一般人讲出家人有福报。对,从前出家人是有福报,现在出家人没有福报了。以前出家人他身心放得下,确实享清福,每一天听经、研教、修行,确实是享清福。现在出家人跟世俗人距离是愈来愈近了,也每天忙著世俗的事情,经教远离了,修行有名无实,所以佛教衰微,出家人堕落了,这是我们非常痛心的事情。因此,佛在经教里头「转法轮」这个科目,讲得很多很多。不论是小乘经、大乘经,乃至於宗门、密教,转法轮就是教学,佛常讲!自己一生给我们做出榜样。
佛在世,大家都晓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三百多会,诸位想想,一年他要办多少次的教学的活动,那个「会」就是聚会,聚会就是教学活动,我们现在习惯称办学习班、讲习班。佛在世没有正规的学校,他办这个,我们现在用比较恰当的名词是研习班,研究学习,研究是解门,学习是行门,解行并重。这个班他办得很多,常常办,不断的办,有长期的,有短期的。我们看到有很短的经,几天当中讲完了,五天的班、七天的班、十天的班、半个月的班,短期的。长期的班三个月的、六个月的,甚至於这个班可以办两三年的也有。世尊常常开班,接引大众。
佛开这些班有没有一个计划?给诸位说,没有。班是怎么开的?是应大众要求开的,而来访问佛陀的人,不是一个地区,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得好,说得有道理,都仰慕佛陀,欢喜亲近佛陀,总得在一年当中抽出一点时间,到释迦牟尼佛那边去参学。佛对於大众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肯来佛都欢迎。这个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这个工作,敬业的精神,永远为后世做榜样。他老人家勤苦教学,天天为大家上课,并没有收学费,也没有规定学生对他有任何的供养,没有;他的生活每天还是出去托钵,完全做给我们看。他劝导我们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自己真放下了,做出放下的样子来教导我们。可以说点点滴滴,没有一面没有顾及到,都为众生做示范,做好样子。这是我们做学生的人,尤其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