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层次,层次指什么?指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唐长安城叫含光门,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个门道,也是三个门道。当然也有个别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唐长安城的正门,其他门是三个门道,城门正门变成五个门道了。更显示因为到了唐代,盛唐时期,我想可能也许是当时的皇帝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时候,城门五个门道。但是一般来说,都城的城门都是三个门道,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在皇宫里头也是照顾到用路来切割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路呢,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我谈到路是作为切割的。为什么我们就像现在地图一样,对一个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题建筑,注意它的城门。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个骨架。好像我们搞美术的素描一样,你要想看一个人,要对一个人的基本了解,首先你要有一个素描,把他骨架描出来,大体的轮廓描出来。我们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张地图的时候,首先要看路,这个路呢,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结构。同样在古代,路也决定了一个都城的结构。不同规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宽的路,古代也是一样。比如刚才我们谈到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中轴线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间那条路,轴线是那条路,宽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宽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点。古代中国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都城主要路宽度是最宽的,其次还有次要路,还分成多条道。最后环绕城墙还要有路,在路中间还要分,中间走皇帝的,两边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么?叫驰道,奔驰的“驰”,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时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经过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给讲个故事。汉代的时候,汉元帝的儿子是后来的汉成帝,他儿子原来不住在皇宫里头,住在皇帝后妃的宫殿里头叫桂宫。那个宫正在皇宫的北边,隔着一条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让他儿子过来,他儿子从那个宫里出来走到这个路边,其实只要从路上穿过马路就到皇宫了就可以马上见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样走,他要顺这条路,因为后妃宫殿在皇宫的北边,这个路呢正好在两个宫之间。他顺着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门绕过来,再走路南边再进入皇宫。他就没越过那个驰道,表示对他父亲的尊重。这是个太子,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见他。当然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许是故意为了表现自己。到那见了皇帝,皇帝问他来那么晚,你不直接过来,他说因为我是绕着走,因为这是驰道,我得尊重父皇。当然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古代对道路的要求,比我们现在交通警察管得严得多,不能随便穿马路。这个制度也反映当时等级森严的一种道路管理制度。这个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强烈,体现在都城的另一个方面呢,这是我所谓布局方面。
再一个它的内涵方面,我们看一看在都城里头,都有好多礼制建筑。什么叫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礼仪的“礼”,制是制度的“制”。为了宣传这种礼仪制度,为了保持礼仪之邦的礼仪,它要修建好多建筑物。修建筑物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建筑物在建筑物的搞些礼仪活动,来灌输它的礼仪思想。现在反过来了,我们要研究建筑物,通过建筑物来看统治者的礼仪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礼仪建筑。比如我举个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天坛、保存到现在的太庙、保存到现在的社稷和地坛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就是礼仪建筑。这些东西既不是当时的公园,也不是现在休闲的地方。显然它是贯彻一种思想,同样研究古代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灵台。灵台也是一种礼仪建筑之一,在东汉和汉魏洛阳城这遗址已经发掘了,当时的灵台遗址。这个建造我们现在说的北京有地坛,北京地坛应该说是很晚了。这是我们在前几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发现的六朝时期的祭坛,这是一个祭坛的复原图。为了让大家看得比较直观,祭坛的复原图。祭什么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这些祭天祭地的,应该说更主要的还是宗庙,宗庙和社稷,宗庙呢是在中国很早就有。古代人说,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庙,“宗庙为先,宫室为后”。为什么修宗庙呢?宗庙是祭祖宗的,包括我们现在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祖先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自己。因此,中国这个传统的观念对宗庙的祭祀非常重视,反而对神庙不是太重视。大家知道西方特别祭祀神庙,神庙特别发达,在我们故宫里头应该说主要是太庙。在历代都城里头,应该说宗庙在所有的庙里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远,对中国来说,宗庙在中国的位置,在都城里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们说先秦时期,秦朝以前,我们现在考古发掘,发现的在秦国的首都雍城现在宝鸡一带,凤翔县。它的宗庙和宫殿并排,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都在宫城里边,两个是并排的。到了秦朝的时候,宗庙就不行了,到了秦迁都咸阳以后,到了秦始皇那个时候,登基上台以后,当了国王以后。他的宗庙老祖先的宗庙,搁在了他原来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庙搁在了咸阳城南边的渭河南边。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说得很清楚,宗庙已经从宫殿区移到外边来了。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把宗庙当成一种宣传的东西,实际突出了他的地位,什么地位呢?突出他执政者当前的统治地位,他是最神圣的。宗庙是为了证实他的统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并列的。到了汉代宗庙就彻底摆在什么位置上呢?摆在了宫殿的南部。所谓左祖右社,一个在它东南角,一个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你们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继承这种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庙和社稷,分别在它的东南和西南,一个好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个在中山公园,它并不是和它并列的。这种位置的变化,也就说明一个统治者他所体现出自己的一个统治理念的变化。这个礼制建筑,当然再变化,他还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还要到宗庙去祭祀,去祈求去,不过那都是一种形式。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为了统治的一种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么突出呢?在都城建设当中,就要突出自己执政的办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轴线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庙和社稷,都要放在从属地位。
作为都城来说,从礼制建筑我们看到这些情况。还可以呢,从都城里头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筑布局,比如我们现在看到都城里的宫殿。宫殿呢有好多种,比如现在我们说二里头宫殿里头发现了几十座。比如北京城的宫殿,故宫里面还有几十座,但是哪个是最主要的呢?当然大家知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里头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咱们参观的时候,人有时候从视觉来说不容易看,如果您要看电视片,从高处一看太和殿可能是最高的,最南部的,前头最无遮挡的。所有的殿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至少一个是东西集中,一个是南部再没有殿了放在最前面。这个制度在中国很早以前在都城当中体现出来了。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未央宫前殿,这也就是当时汉代西汉王朝十一个皇帝在这儿办公的大殿。这个大殿在未央宫里头东西居中位置,也在基本南北居中的位置。在它南部没有一个大殿,在它北部皇后的宫殿,在它的东北和西北,各有一群一群的宫殿,但在它的正南部绝对没有。这种设计理念,实际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这个殿还是最高的殿,其他的台基都在地底下。你们可能有人去过类似西安参观过其他宫殿,都在现在台基现在地面以下。因为经过两千年,随着它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和剥蚀,它的原来地面建筑全没了,它的原来的地面已经低于现在地面一米甚至还更多。而惟独这个大殿,不但比现在地面不低,它高出来,高于现在地面15米。你可想而知他以前这个殿多高。他要住在最高的地方,他要住在中间的地方,他要住在中心的地方来体现出他的中心,体现出他的至高无上,这是都城设计当中的一种表现。这个不是单单的为了一个建筑师当时建筑师设计这个都城的时候的一个一般的设计思想,是一个统治的理念。在我们通过现有的东西,来把它分析出来。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明宫,根据大明宫基址建筑学家复原的这样的图,当时看到地基,我提到很像我们北京城的午门,大家看一看像不像午门?这是唐朝从唐高宗以后在这儿进行政治统治中心,叫含元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这样一个建筑。这个建筑呢,如果大家要不知道是唐代的,抛去东西两阙之外,也觉得和故宫的相差不多,它也是唐长安城大明宫里最高的建筑。选的地形是最高的,建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又是大明宫里头东西居中的,和太和殿有一样的性质,前面也没有任何建筑,只是在它正前方的东西两边,有一些朝堂建筑。这些建筑呢,应该说反映当时唐代一个建筑师是延续了前代的。
最后一个问题,谈一下关于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心。因为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我刚才谈到经济的管理中心,军事的指挥中心,还是个文化中心。因为在历来中国古代都城当中,都是个教育中心。比如最早的太学,太学很早,太学就是大学。“太”“大”是一个意思,就是中央直接办教。比如在东汉的时候,就设了一个太学。现在说有些学校挺大的,一弄上万人,当时东汉太学三万多人,规模也相当大。为什么一个都城要办教育?因为他觉得教育是他治国,进行统治,灌输他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许多教育家,许多进行教育一些机构,在都城都设立了。历代都是这样的,一直到清代的国子监,没有哪个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规模更大的。这就是我们说,都城是个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个反映。因此我说呢,都城考古应该说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化上,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也应该说多年来呢,做出了多方面的工作,限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给大家讲到这里,谢谢。
提问:刘老师您好,所谓都市,你刚刚在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代都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我想请问一下“市”在中国古代都市中的地位所占的分量如何?然后在考古发现中,它又是怎么样的?
答: 都市呢!当然提这个问题我要说一下。因为现在一般都说都城,城市。比如前不久报道我们中国又发现了距今几千年前在湖南出现几千年的城市。我一直认为中国有城无市,在古代。所谓有城无市呢,无市指市场而言,在很早,先秦时期,文献记载说的有市。比如说殷纣王做九市,实际说明后人为了说他这人荒淫无度。为什么说它没市呢?我觉得中国一直是以物易物的。后来虽然有了货币,货币在整个流通领域不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或者从事商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是没入流的,不入册的。不入册,举个例子,商人不能当官的,农民可以当官,古代也是重农抑商,这种政策。由于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进行交换,就不得不出现“市”。提供了市的场地,那什么市呢?日中为市,一看太阳到了正上头了,12点了,大家去了,撂地摊,到那儿去互相交换一下。这是先秦时期。到先秦以后还有两种市,一种所谓草市,就这种市。一种列市为市,就是门面了,小门面了,卖一些日用品,有些这种东西,但是这些地位相当低下。它并不构成社会的一个怎么说不要谈主流了,他跟农民不是一个地位的。这种政策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因此有人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一直得不到发展。从宋代以后,宋代是个关键时期,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都城里的整个建筑结构,属于居民区的结构,就不像唐代和汉代,那种里坊结构了。唐代时候长安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