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卷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鲁迅卷8-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此种杂志即为荟萃单篇要论之丛书,可以常资参考。
                   E E
  〔1〕 本篇最初载于一九三○年上海《文艺研究》创刊号。未署名。一九三○年二月八日鲁迅日记:“午寄陈望道信并《文艺研究》例言草稿八条。”
  《文艺研究》,季刊,鲁迅编辑,版权页印一九三○年二月十五日出版,实际出版时间约有四月底至五月初。仅出一期。
                鲁迅自传〔1〕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
              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2〕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3〕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它是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所作《自叙传略》(收入《集外集》)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
  〔2〕 段祺瑞(1864—1936) 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一九二六年他制造了镇压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事后,又发布秘密通缉令,据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京报》披露,“该项通缉令所罗织之罪犯闻竟有五十人之多,如……周树人(即鲁迅)许寿裳……
  均包括在内,闻所开五十人中之学界部分,系(教长)马君武亲笔开列“。
  〔3〕 林语堂(1894—1976) 福建龙溪人,作家。曾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语丝》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在上海编辑《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和闲适。一九二六年六月他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秘书时,曾推荐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
                题赠冯蕙熹〔1〕
  杀人有将,救人为医。
  杀了大半,救其孑遗。
  小补之哉,乌乎噫嘻!
                   鲁迅
  一九三十年九月一日,上海〔1〕 本篇据手迹编入,原无标题。
  冯蕙熹,广东南海人,许广平的表妹。当时是北平协和医学院学生。
  《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1〕作者的事迹,见于他的自传,本书的批评,见于Kogan教授的《伟大的十年的文学》〔2〕中,中国已有译本,在这里无须多说了。
  关于巴尔底山〔3〕的小说,伊凡诺夫〔4〕所作的不只这一篇,但这一篇称为杰出。
  巴尔底山者,源出法语,意云“党人”,当拿破仑侵入俄国时,农民即曾组织团体以自卫,〔5〕——这一个名目,恐怕还是法国人所起的。
  现在或译为游击队,或译为袭击队,经西欧的新闻记者用他们的有血的笔一渲染,读者便觉得像是渴血的野兽一般了。这篇便可洗掉一切的风说,知道不过是单纯的平常的农民的集合,——其实只是工农自卫团而已。
  这一篇的底本,是日本黑田辰男〔6〕的翻译,而且是第二次的改译,自云“确已面目一新,相信能近于完全”的,但参照Eduard Schiemann〔7〕的德译本,则不同之处很不少。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德译本之处。大约作者阅历甚多,方言杂出,即这一篇中就常有西伯利亚和中国语;文笔又颇特别,所以完全的译本,也就难于出现了罢。我们的译本,也只主张在直接的完译未出之前,有存在的权利罢了。
  一九三○年十二月三○日。编者。
                   E E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二年八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中译本《铁甲列车Nr。
  14—19》。
  《铁甲列车Nr。14—69》,中篇小说,苏联伊凡诺夫作,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工人、农民组成游击队同日本、美国干涉者所支持的高尔察克白匪军斗争的故事。
  侍桁译,鲁迅校,列为鲁迅所编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Nr,德语Nummer的缩写,意为号码。
  〔2〕 Kogan 戈庚(Ⅱ。C。‘LZaW,1872—1932),苏联文学史家?V小段髋肺难犯怕邸返取!段按蟮氖甑奈难А罚凼鍪赂锩昂笾烈痪哦吣晁樟难Х⒄垢趴龅闹鳌I蚨讼纫耄痪湃鹉昃旁律虾D锨渴榫殖霭妗?
  〔3〕 巴尔底山 俄语baTOcdaW的音译,源于法语Partisan。
  〔4〕 伊凡诺夫(e。e。fHaWLH,1895—1963) 苏联作家。著有中篇小说《游击队员》、《铁甲列车Nr。14—69》、《有色的风》,长篇小说《巴尔霍明柯》等。
  〔5〕 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六月入侵俄国,九月攻克莫斯科,当时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组织军队进行游击战争,并鼓励农民开展游击运动,于十月转入反攻,十一月将法军驱逐出俄国。
  〔6〕 黑田辰男 日本的俄罗斯及苏联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7〕 Eduard Schiemann 爱德华。席曼,德国翻译家。
                 一九三一年
  题《陶元庆的出品》〔1〕此璇卿〔2〕当时手订见赠之本也。倏忽已逾三载,而作者亦久已永眠于湖滨。草露易皠〔3〕,留此为念。乌呼!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夜,鲁迅记于上海。
  〔1〕 本篇据手迹编入,原题在鲁迅所藏画集《陶元庆的出品》空白页上,无标题、标点。
  《陶元庆的出品》,陶元庆在上海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上展出作品的选集,共收绘画八幅。一九二八年五月北新书局印行。内有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一文(后收入《而已集》)。同年五月七日陶元庆将此画集赠给鲁迅。
  〔2〕 璇卿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美术家。曾在浙江台州第六中学、上海立达学园、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鲁迅的著译《坟》、《彷徨》、《朝花夕拾》、《苦闷的象征》等都由他作封面画。他病逝后葬于杭州西湖的玉泉道上,墓地为鲁迅出资购置。
  〔3〕 草露易皠 语出汉乐府相和曲《薤露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1〕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以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Koenigsberg)〔2〕,在本乡,柏林,明辛〔3〕学画,后与医生Kollwitz结婚。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K。Kollwitz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4〕。《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5〕。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Otto Nagel)〔6〕批评她说: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上海《北斗》月刊创刊号,原题《牺牲——德国珂勒维支木刻〈战争〉中之一》。关于鲁迅选载木刻《牺牲》的用意,参看《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鲁迅于一九三六年编印过《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为其写了《序目》(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2〕 区匿培克 通译哥尼斯堡,东普鲁士的工业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
  〔3〕 明辛 通译慕尼黑,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城市。
  〔4〕四种连续画即《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战争》、《无产阶级》四
  组版画。《牺牲》是《战争》中的第一幅,也是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版画。
  〔5〕 欧洲大战 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珂勒惠支的第二个儿子彼得于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战死,文中所说“两个幼子”当系误记。
  〔6〕 那盖勒(1894—1967) 通译纳格尔,德国画家、美术批评家。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长。
  《勇敢的约翰》校后记〔1〕这一本译稿的到我手头,已经足有一年半了。我向来原是很爱Petogfi Sándor〔2〕的人和诗的,又见译文的认真而且流利,恰如得?揭恢制嬲洌苹〉バ斜久挥谐桑阆肼叫窃凇侗剂鳌飞希芙楦泄R幻嫘葱鸥胝撸仕赡芊玫矫览龅牟逋肌?
  译者便写信到作者的本国,原译者K。de Kalocsay〔3〕先生那里去,去年冬天,竟寄到了十二幅很好的画片,是五彩缩印的Sándor Bélátol〔4〕(照欧美通式,便是Béla Sándor)教授所作的壁画,来信上还说:“以前我搜集它的图画,好久还不能找到,已经绝望了,最后却在一个我的朋友那里找着。”那么,这《勇敢的约翰》的画像,虽在匈牙利本国,也是并不常见的东西了。
  然而那时《奔流》又已经为了莫名其妙的缘故而停刊。以为倘使这从此湮没,万分可惜,自己既无力印行,便绍介到小说月报社去,然而似要非要,又送到学生杂志社〔5〕去,却是简直不要,于是满身晦气,怅然回来,伴着我枯坐,跟着我流离,一直到现在。但是,无论怎样碰钉子,这诗歌和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