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六部分离岛之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第六部分离岛之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清楚呢,对于所谓的伟大飞跃,我基本上是不相信的,同时我不认为没有飞跃就等于没有收获。
 
  也有一些记者对我的态度表示理解。《北京晚报》记者要求采访我,我说我的基本想法已经在《南极无新闻》一文中表明了,请他们刊载,他们就痛快地照办了。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记者来家里采访,很和蔼地与我的不到三岁的女儿玩,并不问我那种沉重的问题。节目播出时,我的女儿惊奇地发现,她在电视里伸着手递石头,话外音问:“这是什么?”她答:“石头。”问:“是哪儿的石头?”答:“南极的。”这是多么可爱的镜头呢。
 
  可是,今天,我启程去德国参加一个会议,刚上飞机,空姐在分发报纸,一个同伴发现了什么,兴冲冲地拿给我一份。我一看,是某报对我的采访,有照片,有文字,占了一整版。坐在座位上浏览,我立刻感觉味儿不对。我是因为那个记者一再打电话给我,才同意接受采访的。我们约定,她写完稿子后要发给我过目。但她始终没有发给我,现在看了报纸,我也就明白她不敢发给我的缘由了。这篇采访稿用旁敲侧击、断章取义的手法暗示了两点,一是我去南极的收获不大,令人失望,二是收获不大似乎可以归因于也证明了我的平庸。那天晚上是在我家里采访的,我和孩子之间的亲热,因为客厅铺着儿童地毯而委屈客人换了拖鞋,在采访稿里这些都被用讥讽的口吻提到了。
 
飞机起飞了,我望着窗外的白云,心中想:我对媒体还是太轻信了。
 
-----------------------------------------------------------
 
  八、实话如何实说(3月19日)
 
  今天晚上,在中央电视台做“实话实说”节目,除了六个人文学者外,还邀请了刘小汉做佳宾。这可以算是我们从南极归来后的一次集体亮相。
 
  节目的一头一尾,由一个小学生朗诵我的散文选段。中间则由主持人崔永元向我们逐一提问,这些用不经意的口气提出的问题当然是预先策划好的。为了活跃气氛,还召了一群小学生坐在观众席上,让他们提些近于插科打诨的问题。
 
  刘小汉成了今天节目的毋庸置疑的主角。他是五次到南极、两次上格拉夫山的英雄,有他在座,人文学者们的调门已经不由自主地压低了许多。很显然,在对南极的了解上,在探险的经历上,在科学考察的贡献上,我们都远不能和他相比。他带来了电脑里的照片,收藏的石头,作了长时间的介绍。在主持人引导下,他说了一些话,基本否定了这次人文学者南极行动的意义,一则指出我们没有进南极圈,因此可以说并没有到南极,二则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南极,他的原话是:“如果你们不是去采样,你们为什么要去呢?”
 
  最后又轮到我发言,我强调了一点:我们的态度是诚实的,而以前有些也是短暂地到了长城站的人却夸大了那里的危险和艰苦。这的确是我愿意通过这个节目向观众传达的一个信息。
 
  可是,节目做完后,我发现其他几位颇感沮丧。我自己对这次行动一直保持低调,但也觉得节目做得有点怪,基本效果好像是我们举着一只“人文学者南极行动”的彩色大气球上台,让那位自然科学家来把它戳破。总之,我们显得很被动,也很可笑,这让人不舒服。
 
  其实,有一个道理是清楚的:人文学者当然不必到南极去采集自然科学研究的标本,但这不等于人文学者去南极就没有意义。
 
  我讨厌假话、大话、空话,喜欢实话。不过,现在我想,实话也是应该恰如其分地、完整地说的。譬如说,我是否太强调这次行动的平常的一面,而对它的不平常的一面太轻描淡写了呢?
 
  然而,对于我来说,南极这一页已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