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革命 相关内容 推荐语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如果能把握得好,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家长的革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家庭教育指导读物,认真阅读,你将知道如何引导子女走向成功之路。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 赵忠心
阅读《家长的革命》,会引领你成为成功的家长,会引领你拥有成功的家庭,会引领你拥有成功的子女。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 海 飞
本书不是“教科书”,却胜似教科书,它没有空洞庞杂的说教,但又清晰明确地倡导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沟通理念与日常行为等诸多方面实施一场“革命”;知行合一,本书显然是作者崔宇先生既勤于思考、博采众长,又身体力行、注重实践后的倾力之作,值得广大家长朋友,也包括教育工作者们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家教专家安天剑
在浩如烟海的家教类书籍中,这本《家长的革命》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好的教育书籍提升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教育技巧,更能提升他的个人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家长的革命》做到了。
清华大学教授 王 坚
一本家长众生相,可怜天下父母心。建议所有当了家长的和准备当家长的人们,都要看看,我定义它为“家长必修手册”。
清华大学教授 温海成
家长的革命 相关内容 序一 把握好爱的艺术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其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早在30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重任的担负,在于社会、学校,更在于家庭、父母。
在为数不少的相关领域书籍里,《家长的革命》是一本视角独特、文笔生动、叙事流畅、内容丰满的精彩读本本书不是教科书,却胜似教科书。它没有空洞庞杂的说教,而是清晰明确地倡导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沟通理念与日常行为等诸多方面实施一场“革命”;知行合一,本书显然是作者崔宇先生既勤于思考、博采众长,又身体力行、注重实践后的倾力之作,值得广大家长朋友,也包括教育工作者们认真阅读。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人们可以各持己见;但教育本身对家庭和睦、社会进步与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坦率地说,在我们这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仍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精神缺陷与行为误区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也不例外。我们很有必要倡导一场“革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融于爱的艺术,明在系统科学,智在有效沟通,强自言传身教,胜自坚持不懈!
正如作者崔宇先生所言:家长们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因为这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也不能滥用血缘关系的“权威”,实施强迫与偏激的教育正如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所言“爱的阳光”,父母的爱与教育要像阳光一样,既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
“革命”尚未成功,父母仍需努力!
安天剑
2009年8月于北京大学
(安天剑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北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素质养成与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副组长)
家长的革命 相关内容 序二 在革命的火焰中重生
有一回,我在外地出差,拿起手机给儿子发短信:爸爸在想你,你在做什么?
儿子答曰:我在撒尿。
我回:祝你撒尿取得圆满成功。
答曰:爸爸,你笑死我了。
这段“不正经”的对话,加深了我们的思念。等我回家的时候,他像小鸟一样飞到我怀里。孩子的快乐是多么易得,只要我能让他多一点快乐,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很多父母的想法和我一样,却没有我幸运。他们也深爱着孩子,但怎样去爱,怎样给他快乐,却有着千差万别。在错误的表达方式中,一再强调自己爱,最终问题都会在孩子身上暴露。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加成熟、美好的人生。但是,看看有些家长们现在都在做些什么?打、骂、撕、扔……“十八般武艺”全使上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也不乏其人,孩子似乎只需要长身体,他们的想法总是被错误地对待……看看“90后”的孩子们制造的“三重门”新话题,我们不得不沉思,今天的教育怎么了?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危矣!我为此上火、牙疼嗓子痛,经常拿消炎药顶着。
错误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这是彻底的、痛苦的。这个世界的未来不是有钱人的,也不是有权人的,它属于有心人的、真正有想法的人。只有革命目前的家教,才能培养出有心人。这也是我们把本书称作《家长的革命》的原因,不革命不足以表决心,不革命不足以解决问题。
如果你觉得革命需要流血牺牲,因而退避三舍,那你可能要得更远。因为教育上的改变,绝不是流血牺牲这样简单,它更加考验家长如果你是怀着一颗虔诚的想要进步的心而来,那就请你留下,准备在长期的磨炼中改变自己。教育和信仰一样,需要一颗虔诚心的引导,需要彻底的悔过和长久的救赎。
但我所说的家庭教育,并非庄严神圣的殿堂,让人不苟言笑、正襟危坐、道貌岸然。恰恰相反,我希望广大的家长能够把教育当成一种游戏,虔诚地投入游戏中,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把眼睛紧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就像是给孩子整容、给孩子截肢捆绑,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的。也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困难重重,孩子们脸上没有花朵般的单纯,家长的脸上堆满功利的愁容。孩子们在唱:长大后俺就成了你。
“人不风流枉少年”,风流,就是会玩。玩,是彼此的地位平等,相互配合,不计结果,享受过程。家长要以一个玩伴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你不能把他当成你的附属品,也不能把他当做你的工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鼓励、欣赏、陪伴、信任等,你只能陪着他、看着他,当他不再想玩的时候,你就知趣地离开。
可能很多人以为,崔老师是一个动辄谈论人生、生死、价值的威严父亲。很遗憾,不是。还有人认为,崔老师一定像焦裕禄一样积劳成疾,像典型的人民教师一样清瘦、矍铄。很遗憾,又不是。更为可恶的是,鄙人膀大腰圆,注重形象,绝不拒绝“绅士”的称号。三更半夜学习特别快乐,三更半夜与朋友豪饮也倍感幸福。除了这几点颇为令我自觉“非主流”之外,我的根基是绝对主流的我来自东北农村,在家乡成长,经历人生的挫折,曾经痛不欲生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家立业,并且想做一个优秀的父亲。
是什么让我进入了这一行?可以说是千千万万的家长和孩子们,他们给了我第一手的教育素材。我到过全国各地百余所学校,还有大型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有直接求助于我的个人。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普通的家长,都是需要理解和希望掌握教育方法的父母,我能够给他们的,恰恰是大家给我的。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人民创造历史,毛主席说得太对了!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他们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没有不好的父母,只有不幸的父母,他们继承了不好的传统,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承担那些由于不好的传统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的痛苦,也让它们终结于此吧!
家长的革命,燃烧的是爱的火焰,在这样热情而深沉的火焰中,我和大家一起成长,前方有风雨泥泞,也一定有彩虹,祝福每一个家庭却能“重生”,幸福平安!
第一章 被社会拒绝的孩子:家庭教育不能作茧自缚 大学生就业难大孩子就业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上登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2009年更加突出。似乎从进入新千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一直在“更加突出”。家长们也感觉到,大学的门容易进了,企业的门却不容易进了。到底是社会上真的人才过剩,还是大学生自己出了问题?到底是孩子没有能力,还是家庭教育让他们没有了就业的能力?
早上出门,遇见邻居吕大姐他们两口子,正拿着孩子的校服和雨伞,看起来很闹心。
“吕大姐,在这儿等谁呢?”
“崔老师啊,您早。唉,今天我家孩子忘记带伞了,这会儿下雨,他该淋成什么样儿呀,这打湿了得多冷啊。我和孩子他爸正想去学校给他送干衣服呢。”吕大姐一脸愁苦,我想起他们家上高中的孩子,个头有一米七八了吧,这种事情家长还要操心,真是难为他们了。这件小事情,让我想起有一回去学校做培训的经历。
那天的活动主题是“平行教育”,家长和孩子是分开进行的,孩子是初中生,个个长得都很精神。在工作人员通知家长离场到另一个教室的时候,有一个妈妈迟迟不肯离开她的女儿。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她才走出教室。
家长培训的地方和孩子的教室隔得不远,我们正准备展开活动的时候,那位妈妈突然站起来,像是想起了什么大事,拿着电话匆匆走出教室,拨通了电话。
“闺女,你书包里有衣服,要是冷的话就穿上啊,不然冻感冒了。要是流鼻涕,我在包包最外面那一层放了抽取纸,里面也有一卷卫生纸,你擦鼻子就用抽取纸吧……”
当时正是七月,孩子们刚放了暑假,外面蝉鸣鸟叫,我都热得有点晕眩了,顿时怀疑自己的听力有问题:这大好的夏天,孩子怎么会觉得冷?就算冷,她自己还不知道要加衣服吗?擦鼻涕用哪一卷纸,这种事情有什么好交代的呢?难道是我自己想多了?
下午有一个妈妈强烈要求我去“会一会”她的儿子。地点约在一家西餐厅,具体情况电话里没有说清。中午有老朋友来了,自然是“好酒好肉”、把盏言欢。一看快到约会的时间,我告别了朋友,径直朝西餐厅赶去。
待我快步赶到时,已经有一个大姐和一个小伙子等在窗边的位置上了。
“是崔老师吧?”
“是,您好!”
“快叫崔老师好!”她赶忙拍了一下身边的小伙子。我想应该是她的儿子吧,于是冲他点头微笑,他很拘谨又有点不耐烦地敷衍了一声:“崔老师好。”
待我坐定,发现眼前已经摆了一些瓜子、干果。我说自己刚和朋友吃过饭了,他们请自便,妈妈还是客气地为我点了一道牛排。我感谢着说明自己真的吃过了,可妈妈执意要点。一会儿牛排上来了,我说自己真的吃不下,而旁边的小伙子也已经吃完了一份套餐。妈妈看着牛排不吃怪可惜,就开始一边切着牛排,一边往儿子的碗里放。
“妈,我吃饱了。”
“哎呀,没吃多少,再吃点。”
“我真的吃饱了。”
“叫你吃你就吃。”妈妈说完不由分说地将牛排放到儿子碗中。这时那孩子很不高兴,嘟哝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磨叽。”妈妈一听,放下刀叉向我诉苦:“听听,我这孩子一点礼貌没有,当老师面说我磨叽。”我笑了笑,心想:孩子没礼貌,怨不得他。
一个正常人,他一定知道自己是不是冷,也一定知道流鼻涕了要用手纸擦干净,吃饱没吃饱他心里也有数。但就是有很多家长,老觉得孩子长不大,冷了不知道加衣裳,饿了不知道吃东西,这实在是杞人忧天。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会的人,就连用哪卷卫生纸都要交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是心理上反感家长,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够。也难怪,现在天天说大学生就业难,如果把大学生换成“大孩子”、“小孩子”,他们什么都需要父母帮助,又怎么能自己找到工作呢?又哪里有他们能力之内的工作呢?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也是孩子们一直没被当成成熟、独立的成年人的“后遗症”。你觉得他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需要家长来安排,他就真的什么都等着家长发话了。
有很多年轻人,在面试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介绍自己,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帮他作介绍的。面试时被问及工资待遇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喊出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数目,也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太不值钱,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过,对金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