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丝安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丝安娜-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编辑前言
  侯安国
  关于推理小说的滥筋,有研究者认为,可追溯到1794年英国作家威廉…高德温的《卡列布…威廉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意见还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艾德加…爱轮…坡的侦探小说。对此,本人用力不深,心得全无,未敢妄断,姑且从众。
  爱轮…坡以谋杀和破案为小说主题创作了五个短篇:《莫格街的谋杀案》、《玛丽…罗杰特神秘案件》、《被盗窃的信》、《金甲虫》、《你就是杀人凶手》。有趣的是,这五个短篇为后世侦探故事的创作建立了五种常用的模式,无论是鼎鼎大名的柯南…道尔、克里斯蒂,还是今天的推理小说作家,无不受其影响。尊之为鼻祖,爱轮…坡当之无愧。
  如果我们以爱轮…坡为起点,推理小说的传承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其间的衍变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爱轮…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早期侦探小说阶段。这一时期作品少,且多为短篇,作家也大都是业余创作,如英国大作家狄更斯、柯灵斯,他们的作品虽然已经出现了警察形象,而且对后世侦探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他们毕竟还是严肃文学作家。这一时期的最大贡献是,出现了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侦探故事。柯南…道尔一共写了四个长篇。六十几个短篇。在作品中,他运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构思,塑造了福尔摩斯这样一个既是科学家又是侦探,既是绅士又是超人英雄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个性独特,血肉丰满。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提到福尔摩斯,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短篇故事逐渐为长篇小说所取代,写作技巧上也逐渐确定了固定的格式。这一时期作品数以千计,名家竞出,如英国的阿嘉莎…克里斯蒂、陶洛赛…赛伊尔斯、玛嘉莉…阿灵厄姆、爱德蒙…克利斯宾,美国的艾勒里…奎恩、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约翰…狄克逊…卡尔等名字,至今仍家喻户晓。“黄金时代”的大多数作家都把逻辑推理绝对化,有的甚至宣扬“直觉”、“神意”,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破案的侦探是一架“思想机器”,其他人物更是XY,生活气息、社会现实消失得无影无踪,创作仅是作家争奇斗智的竞赛,作品也只是为读者消闲解闷的智力游戏。后世评论家名之“舒适的”推理小说时期,绝非空袕来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推理小说的发展和衍生时期。这一对期的推理小说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实,接近真正的文学作品;二是出现了犯罪小说、间谍小说及日本推理小说等流派和分支;三是除英美等主要国家外,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日本等诸多国家都掀起了推理小说爇潮。这一时期推理小说在内容、体裁、技巧上都有很大突破。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推理小说的“繁荣时期”,想必并不为过。
  “犯罪小说”是推理小说历史中的“美国发明”。起源于美国三四十年代的“硬汉”派侦探小说是其代表,开宗立派的祖师爷更非达谢尔…哈梅特和雷蒙德…昌德勒莫属。两人思想激进,创作态度严肃。在他们作品里勾划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面貌的某些真实图景,人物不再是为情节需要而安排的XY符号,侦探本人也不是万能的英雄,而是有独特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给人以真实感。此外,法国的乔治…西麦农和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杜轮马特,都是犯罪小说作家中独辟新径的佼佼者。
  间谍小说是推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间谍小说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并出现了以约翰…布坎、笔名萨卜的亥尔曼…西利尔…玛克奈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威廉…蚤墨赛…毛姆、艾里克…安布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两大流派。这对后来兴盛时期的间谍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战后,英国爱国主义情绪高涨,间谍小说又出现了一次高潮。一派继承了布坎一萨卜的传统,以依恩…弗莱明为代表。弗莱明创作了十一部间谍小说,他塑造的代号“007”的间谍詹姆斯…邦德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超人式英雄,曾轰动一时。后被陆续改编为电影,经几代名星着力刻划,更是深入人心。另一派则继承了毛姆…安布勒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英国现代知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勒卡雷为代表。格林的《沉静的美国人》、《人的因素》,勒卡雷的《冷落后复出的间谍》、《香港谍影》都是成功而畅销轰动的作品。此外,六七十年代有名的间谍小说作家尚有英国的兰…戴顿、弗雷德里…福赛斯,美国的阿里斯特…麦克林、海轮…麦克英纳斯等。不少优秀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北约与华约国之间勾心斗角的间谍战,反映出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间谍小说以庞大的国际斗争为背景,自然比纯粹的谋杀案更能吸引读者。
  二战后日本盛行的“推理小说”,也不可小觑。二战前,日本推理小说经历了译述西方侦探作品和自己创作侦探故事的过程,还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以逻辑推理为特征的本格派,以江户川乱步、角田喜久雄为代表;一是以科学幻想、变态心理、陰森恐怖和荒诞离奇为特征的变格派,以横沟正史、木本高太郎等为代表。二战后,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推理小说开始密切关注社会,这时又出现了以松本清张、水上勉为代表的“社会派”。六十年代崛起的森村试一既尊重本格派的传统,又重视社会派的特点,把日本推理小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生岛治郎等作家则直接受美国“硬汉”派代表哈梅特影响,作品富于真实感,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日本推理小说虽不为众多评论家看重,但我们认为,在推理小说西方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它终究是亚洲大地上一枝独放的奇葩。正如体育竞赛一样,奥运冠军固然可嘉,亚运冠军也颇值得珍视。
  推理小说于海外,流行一百五六十年,长盛不衰,其间名家辈出,名作更是难以胜数。我们推出“谋杀俱乐部”,本欲将名家杰作穷搜尽罗,但这显然并不现实,也浪费读者钱财。思索再三,只好作如下打算:
  1.照顾传承:编选本丛书时,文学成就和娱乐效果固然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我们也非常重视推理小说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的介绍。我们的想法是,尽可能让读者从我们选录的作品中理清推理小说衍变的脉络,看到推理小说发展的全貌。
  2.限制数量:历代推理小说家的创作数量参差不齐,限于规模,每位作者入选不超出两本著作,不管他是创作逾百的高产作家,还是惜墨如金的慧星作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来可以让读者多了解一些特色不同的作家;二来可以使读者多阅读一些风格各异的作品。
  3.放宽尺度:在这里,我们的“放宽尺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宽松定义,无论是英美传统的侦探小说,还是后来的犯罪小说、间谍小说、追捕小说、日本“推理小说”以及它们的种种变体,我们都将其招至麾下,择善而录;二是放宽语种尺度,以英语为中心,兼及其他语种。英美作家的作品固然是我们选录的重中之重,且占压倒的优势,是因为推理小说不仅起源于这两个国家,它的市场至今仍为这两个国家作者所垄断,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他国家,如法国、瑞士、瑞典、日本等作家的作品,也并非乏善可陈。既有善可陈,不妨择其善者而陈之,何必弃之如敝展。
  4.拉近时段:时间越久,理解越难,何况中西方本来就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隔世隔时,就更难明晓。所以对于十九世纪的作品,除照顾传承我们会选录部分名家名作外,从数量上讲,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二十世纪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让我们觉得更亲近一些,也更现实一些。
  一种文学形式要生存和发展下去,一靠作家们前仆后继的创作,二靠不同时代读者的捧场。虽然今天仍有不少人对推理小说持有偏见,认为它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小道而已。但在消遣娱乐中,它却可以锻炼读者的思考能力,增长读者的知识,开启读者的智慧,让读者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正赖于此,才有了千百万读者的爇烈拥戴,才有了推理小说生生不息的历史。
  习和借鉴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创造才是目的。我们出版世界推理小说名作还有一个初衷:那就是让大家看多了以后,也来尝试着动动手,创作创作。尝试多了,手熟了,说不定那天一部推理小说名篇就会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国内空白被填补,那是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出版人的幸事。
  本书导读
  李霞
  关于侦探小说,英国作家、文艺评论家毛姆(WilliamSomersetaugham,1874’1965)说得最坦白也最透彻:“当你感冒卧床,头昏脑涨,此刻你并不想要伟大的文学作品,你宁愿冰袋敷额,爇水浸脚,三两本侦探小说,伴你度过病榻时光。”
  如果我们以爱轮…坡(EdgarAllanPoe,1809-1849)的作品为起点,侦探小说的传承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侦探小说以其独特的形式(解谜结构),赢得了难以计数的读者的宠爱。不但众多侦探小说的作者家喻户晓,就连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如福尔摩斯、布朗神父、神探波罗等,也都是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资的一部分。也正是缘于侦探小说的独具魅力,引发了不同背景的作者参与其中。当身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瑞典夫妻作家玛姬…史菊华(MajSjowall,1925…)和她的爱人皮…华卢(PerWahloo,1926’1975)加入创作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十本推理小说的杰作。
  玛姬同时还是一位知名诗人,皮则是一位受尊敬的新闻工作者,生前是数份报纸和杂志的记者,并写过很多广播及电视节目的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这两位左翼作家发现推理小说最足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于是相勉从事。自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间,联手创作了十部推理小说,直至皮…华卢去世。他们合作的系列小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并有多部被拍成电影。此外,华卢还独自出版过两本以简森(Jensen)探长为主角的小说。
  推理小说的传统,是重在解谜而并非反映现实。有的推理小说家甚至将“写实”看做禁忌。大部分的正统推理小说基本上是一场智力游戏,没有真实社会,只有布景;没有真实人物,只有服务于故事情节的戏偶。史、华二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但仍写出了相当正统的智力推演小说来,这一点确为引人关注之所在。
  如果我们要将史、华二人的推理小说加以归类,它们应属于正统推理小说中“警察办案小说”中的一支。小说中的主角不是私家侦探,而是国家治安体制的一环——警察。警察办案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并为人们所接受和熟知的,这就使得推理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写实态度与推理小说也在这一点上有了交会的机会,这显然应是史、华二人选择警察办案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丁…贝克是史、华二人在其十部推理小说中塑造的一个神探,他是瑞典国家警察署的探长,在斯德哥尔摩这个现代都市中,尽职尽责地扮演着打击重案犯罪的角色。他与其他神探一样,心思细密,办案执著,对线索有直觉式的敏感。但同时他却疲倦失眠,胃酸过多,婚姻家庭濒于瓦解。这些特性赋予其更多的真实感和特立独行的鲜明性。
  与更多的推理小说相比,史、华二人更注重于小说场景的铺展及其深广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布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现实问题,涉及政治、宗教、人的生存状态等,纷纷交织于小说情节的背景之中。小说本身的意义也并不仅仅在于展示一个迂回曲折的解谜过程,而是在此之上透出对于现实社会的暴露与批判。
  《罗丝安娜》是史、华二人合作的第一部小说,但上述特质已显露无疑,当然也贯串于其后的九部小说之中。
  作为一个警察办案故事,《罗丝安娜》是很准确也很标准的。小说一开始,有人偶然在运河中发现了一具全裸的无名女尸,揭示了谜题。而警方不仅不知道凶手,就连被害人是谁也毫不知情。警察展开一定的调查程序,靠的不是灵感和才情,而是苦功与耐性;神探,也不提供天才洞见,而只是这项繁琐工作的主持者。
  大量发函中,一封来自美国边远地区的回应确认了死者的身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