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迷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建文迷踪-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要活的叔父”的圣旨,让朱棣每每遭遇危难皆能化险为夷。这种愚慈愚悲的做法在史学家看来简直就是妇人之仁的绝对典型,但若以传统宗教的眼光看,却又是另一番解释。
“上仙,惠帝朱允炆之去向,乃我中华一大谜案,碰上这种事,你应该高兴才对啊!”老刘头眯缝着眼一个劲的煽风点火。说实话,虽说嘴上一个劲地找乐子,但老刘头的心里却着实郁闷,忙活了大半天,基本上全是学雷锋,别人的事一件件办得都挺利索,自己的事却越整越迷糊,眼下竟然跟朱允炆的去向挂上边了。当年秦戈家祖孙三代,传着辈的找那个和氏璧传国玺,前后几十年的捕风捉影才摸着点边,最后还让戴金双捡了个大便宜,这次这个课题来头恐怕比和氏璧也不小,难不成也要把任务传到张毅城那辈?就算将来张毅城长出息了,不用再传给儿子自己就能找到这个朱允炆的下落,难不成让艾尔逊在床上躺着等他找?
“我的确有些兴趣。”秦戈一笑,“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搜集足够的资料。”
“资料?啥资料?”老刘头一愣。
“关于朱允炆的资料。”秦戈道,“正史对朱允炆的记载,到朱棣率兵攻入南京之后就没有了,但各种各样的野史却不计其数,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搜集这些资料。当年我寻找和氏璧,也是这么做的。”
“秦上仙,实不相瞒,查资料这种事情,我和国忠都没啥经验,你得教教我们,咋个查法?从哪儿入手?”老刘头低头想了想,“还有,后世关于这个朱允炆的野史旁枝多如牛毛,应当如何筛选?”
“关于民间的野史,由我负责好了。”秦戈倒还挺大度,一下子就揽了个大头,“你和张掌教负责查宗教界的野史就可以,佛门和道门。”
“佛门和道门?”张国忠眉头一皱,“秦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教门撰述不同于正史,只有那些宗师大德才会列入记载,佛道两教的野史传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在当世而言比较有争议有影响的事情。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朝廷之力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朱允炆就算再笨,也不会傻到去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故意吸引朱棣的注意吧?”说实话,关于朱允炆出家的可能性,张国忠却也想过,以古代人的多愁善感,被人戴顶绿帽子丢了媳妇都有可能出家,就更别提是丢掉江山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宗教界的野史向来都只与本专业有关,从来不会涉及政治,朱允炆如果是以出家的方式逃避朱棣追杀的话,想必更会隐姓埋名,这种人若成为佛道门第,怎么可能有野史传至后世?
“话是这么说,但我有一种感觉,朱允炆即使去做和尚,也不会只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和尚,国为他骨子里流着不平凡的血!”秦戈一笑,面向车外若有所思,“考古这东西,有的时候只能全凭感觉,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参考可言。有的时候,我不得不相信所谓的缘分,如果你与要找的东西有缘,那么你的感觉就会引导你从成千上万的线索中找到正确的一条,即使那条线索可能并不显眼。”
“凭感觉?”老刘头嘿嘿一笑,“上仙,你的意思莫非是瞎蒙?我这么理解对不?”
“就算是吧。”秦戈把关转了过来,“我建议咱们兵分三路:李东负责与葛格保持联络,随时打探公安方面的消息;我立即动身去搜集民间关于朱允炆的消息;张掌教,你和刘先生负责走访道门以及佛门的祖庭名刹,搜集一切关于大明永乐开元之后直到朱棣驾崩的史料传说。“
“好,一切全凭上仙做主!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老刘头头一仰靠在了椅子上,干脆用京剧唱起了流行歌曲。
三天后,天津。
回家休整了两天后,张国忠马不停蹄便出发去了北京,准备按当年为云凌子平反时拜访路线“再走长征路”,重新拜会白云观、复真观、乾元观等道门祖庭。而刺探佛门野史的任务便交给了老刘头,书法协会有不少居士与老刘头交往甚密,而这些善男信女在佛学圈子里的关系往往也是盘根错节里勾外连,在打听佛门秘史这方面,老刘头还是颇有些先天优势的。
在白云观,张国忠并未打听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当然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北京在明朝那阵子从始至终可都是朱棣的大本营,在南京把侄子朱允炆轰下台后,朱棣干脆把大明朝的国都也迁到了北京,在朱允炆就算再失意,也不会精神崩溃到跑到朱棣眼皮子底下出家的地步吧?拜访白云观未果之后,张国忠干脆从北京直接飞到湖北,一猛子又扎到了武当山。
说来也巧,刚一进山还没怎么往上爬,张国忠一眼便看见上次来访时接待自己的晨光道长,正在楼梯上跟一个游客扯皮。要说在旅游区,尤其是道门或佛门圣地,看见老道或和尚与游客搭讪扯皮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其大部分目的无外乎想挣一点零花钱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真正的高人真心想替有缘人解灾化难。然而不管是出于何种缘由,在当今这个信任危机的年代,都不乏被怀疑误会的尴尬,此时这个晨光道长似乎也是被游客误会了,只见一个穿着花格子衫的中年妇女伸手指着晨光长老,嘴里骂骂咧咧没完没了,也不知道操的是何处方言,骂了半天张国忠竟然一句都没听清,而晨光长老虽说也是满脸的不服,却始终没还嘴。妇女旁边还有一个长得油头粉面的年轻人一个劲的劝架,看架势这人似乎和骂街的妇女认识,但关系不好确定,说是母子吧,看面相年龄差距似乎还没那么大;说是兄妹吧,年龄差距又似乎大了点。
说实在的,要说晨光道长骗钱,张国忠是打死也不信的,这晨光道长虽说不是住持,但在复真观的地位也算是数一数二了,七老八十岁的老爷子,在观里德高望重说一不二,修为不修为的放一边,就冲这个岁数、这个身份,有必要跑到山底下骗钱吗?
“晨光道长,”张国忠挤出人群想为晨光道长解围,“找你半天了,原来在这儿啊,晨星长老找你过去商量点事情。”
“嗯?”一听晨星道长,晨光道长的眉头立即就是一皱,转头看了看张国忠,似乎有些面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了。
“哎,晨光道长,这边。”张国忠拉着晨光道长快步挤出了人群。只见后面那个大妈骂骂咧咧的仍旧不依不饶,张国忠只得回头给这位奶奶赔好话,这一回头,正好和旁边劝架的年轻人来了个面对面,只见这哥们儿眉宇之间黑气团聚,稍微懂点面相知道的人就能看出不对劲,不是要遭灾就是要得病,说实在的,以张国忠的性格,即使对方是陌生人,出于职业道德没准也会忍不住提醒一下,想必这晨光道长也是因为一时间专业精神大爆发才招来这通骂的。说实话,关于是否出于善道提醒一下这位小兄弟,张国忠也斗争了半天,最后想了想还是算了吧,人家晨光道长穿着道袍还被骂呢,你个穿T恤戴墨镜的倘若再提这个事情,不被认为是托才怪。
“唉,真是的!”晨光道长似乎对那位骂自己的大妈还有点恋恋不舍,一个劲的回头,连声叹气,“真是良言难劝短命鬼,随他吧,随他吧!”
“道长,晨光道长,”把骂街的大妈劝走之后,张国忠快步追上了晨光道长,“是我,茅山马淳一的徒弟,你还记得吗?前几年曾为云凌子前辈的事情拜访过复真观,是你接待的我。”
“前两年?”晨光道长皱着眉头好一通回忆,“哦,想起来了,是你啊!对了小伙子,云凌子的事情你不用操心啦,我收到一封信,已经有人把这事办了!”
“啊,给你寄信的人就是我啊!”张国忠差点当场晕倒,心说要不是因为艾尔逊这事再来一趟,自己还真成无名英雄了,“我叫张国忠,茅山掌教,你忘了?”
“啊,敢情你就是张掌教啊!”甭看就过了三四年时间,这晨光道长的思维显然是迟钝了许多,“怎么,又有啥事?”
“这件事说来话长!”张国忠叹了口气,找了个阴凉地把来意大概说了一遍,听得晨光道长也头大如斗。
“小伙子,你说你要找朱允炆的下落?”晨光道长听了半天,似乎就听明白一个朱允炆。
“是啊,朱允炆失踪是在明朝的永乐初年,而这段时间也是武当最活跃的时期,所以我想再来向你打听一下,关于贵派有没有一些秘史传说与此人有关?”


第二十七章 八贼冢

“这个嘛,”晨光道长两眼望天好一阵思索,“传说倒是有,但我也不知道哪个与他相关啊。你想打听哪方面的传说?”
“最好是明朝永乐开元之后的事,你知道多少最好全告诉我。”
“永乐年的话,那最有名的传说就是八仙镇妖。”晨光道长手捻须髯道,“想我武当泱泱百年,可叹传世之事不多啊,那些闲书杂籍在六几年那会儿都烧啦!”按晨光道长的回忆,复真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数次遭到过洗劫,虽说当时的住持罗思莲罗道长曾在“文化大革命”之初秘密组织过一次藏经,但藏的基本上真的都是“经”,类似于神话故事、传说撰记这类的休闲类书籍基本上都被红卫兵抄走烧了。对于这一点,张国忠当然明白,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砸烂一切的全民大动员,除了外星天体和毛主席语录之外,几乎一切超过五十年历史的东西都统称为“四旧”,甚至连老年间的桌椅板凳都成了有可能滋生资产阶级封建思想的道具,一律要拉出去烧掉,可燃物就烧,不可燃就砸了,既不可燃又砸不动的例如老建筑老城墙,就糊满革命标语至少也得在视觉上革命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武当山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重灾区,这种遍地是“四旧”的地方对于红卫兵而言简直就是天堂啊,没把这个晨光老道也抬出去烧了就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说起这故事,也有些年头了,当年听我师父讲的,但那些后生可没有张掌教你这么有耐心,我倒有心讲给他们,却没有一个有心思听。”按晨光道长的话说,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年轻后生们已经很少对这些真不真假不假的传说野史感兴趣了,自己纵有一肚子的故事,却不知道跟谁说,“说是八仙,传世可查的只有七仙,至于另一仙是谁,也是我武当一大迷踪。今天你说起那个朱允炆,倒是让我想起了这个事。”
严格意义上讲,武当派的教义里更侧重于丹鼎,但教义归教义,个人的修为更多还是要看个人的悟性与偏好。武当祖师爷张三丰本就是个博采众派之长的人物,其弟子徒孙中也不乏符篆大家,包括后世与茅山马思甲真人联手摆精忠阵,捐躯于宜昌江畔的沈芳卓真人,以及因破炼尸窑而名噪南北的云凌子,都是武当门第中精通符篆阵局的杰出代表,这些人对符篆派法脉的修研,其实并不在一些符篆派系宗师级人物之下。
大明开元之初,张三丰坐下共收有七个嫡传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亨、莫声谷。在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此七人被称为武当七侠,混得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臭,功夫不怎么亲还到处惹是生非,最后死的死残的残,除了被揍成高位截瘫的,就是因与邪教人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而被全人类集体追杀的,总而言之张三丰这七个徒弟基本上就算白收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正史中,此七人虽说都有很高的武学修为,却并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天天走南闯北打打杀杀,相反,按张三丰定下的规矩,习武之用只可限于强身健体,绝对不能用于实战杀戮,言外之意跟人打架可以,用板砖对拍那是你的自由,但万万不能用武术伤人,尤其是不能用从我这儿学去的武术伤人,否则就是破戒。佛教中所讲求的“慈悲”,在道教中被解释为“重生”,就是尊重生灵的意思;道教是所有宗教中唯一认为“活着是件好事”的宗教,崇倡尊重生命,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包括别人的生命,张三丰既为道学大家,自然也深谙此道,是绝对不允许弟子徒孙主动以武伤人的,所以说在正史中,武当七真也就是小说中所提到的“武当七侠”最大的修为在于参司道法,而不是嗜武杀戮,就更别提去和邪教人士搞破鞋了。
按晨光道长的叙述,张三丰本人博采众教之长,除了内丹武学之外,在符篆阵局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在张三丰的一生中,完全自创也就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阵法、局脉共计一百一十八个,这个数字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大名鼎鼎的符篆派宗师,以至于后世正一、茅山等符篆教派耳熟能详的阵法例如追魂阵、鸣乐阵、坞堤阵以及在藏地局脉中广有应用的迁身局、百人局、入夜局等墓局,其实都是张三丰所创。
在中华道术千百年的发展史中,自创阵法历来都被视为高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