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节 拈提
  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帝命忠国师验之。师曰:〃汝得他心通邪?〃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曰:〃汝道老僧只今在什么处?〃藏罔测。(先生曰:〃实见实见,即见即见,真见真见。〃)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藏无对。举已。(先生曰:〃只如大耳三藏,是不会无对,会了无对,若在此下得一语,许你亲说《中庸》,亲听《中庸》。〃)又僧问赵州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在什么处?〃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僧后问玄沙云:〃既在鼻孔上,为什么不见?〃沙云:〃只为大近。〃又白云端云:〃国师若在三藏鼻头上,有甚难见?殊不知国师在三藏眼睛上。〃(先生曰:〃当人倘于这几则话言上下得一转语,亲亲切切,不蔓不枝,许你亲说《中庸》,亲听《中庸》。〃)众复无对。(先生曰:〃今天说的呀〃)
  又昔者僧问嵩山峻曰:〃如何是修善行人?〃峻曰:〃担枷带锁。〃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峻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峻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僧良久,峻曰:〃会么?〃曰:〃不会〃,峻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大悟于言下。后破灶堕闻举,赞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先生曰:〃试问诸法无生,从何处会?且不说尽。既无处会,赞来,赞来,若云赞他不得,大法无灵﹔如云赞得,龟毛千尺。然则毕竟如何?〃
  先生以目顾视大众,良久乃曰:〃流水不会怀昨日,桃花依旧到春时。〃下座。
  第三章 难行中庸 
  第一节 总论
  千里基于步始,万行肇自机先。上之二章,由统而赞。行人虽未税驾,然扬鞭之概固已潜于念初也。师友激之,环境袭之,于焉决择,乃裹糇粮而古道绝行人,芳草斜阳,马蹄每乱素丝,歧路达者犹迷。在未启行前,放荡西东,回车不辔,固忽而易之也。乃者进不可,退不可,不进不退、上下左右均不可。望前途之茫茫,眇己躬之孑孑。徘徊去取,遂生四难。
  一、发心之难,
  二。尚友之难,
  三、依师之难,
  四、不自瞒难。
  一、发心之难,厥有三支:始难、识难、一难也。
  (一)始难
  行人无始驰求向外,背本逐末,熟径难忘,欲回车别觅新途,改趋如揽逆舟,不苟安而闲闲、心纷而悬悬者,百不一睹也。今日策其心于坦道,轨其行于中庸,即此回心而为极难。何也?望渺渺而惊远,神怆怆以慑危。故曰始难。
  (二)识难
  既回心已,宁有千里无波之逝水?亦无一行不阻之坦途。前境稍违,自心不牧。不希奇异,便困平常,希奇异则阴阳、丹道,越理悖行,万流竞射,一德无归。极其弊,黄巾、白莲、蛊祓、巫觋也。困平常,则囿心一隅,所谓〃坐在黑山鬼窖〃者也。既罹斯咎,百药难辛。此之二过,乃行人忽而失照,遂尔百异千奇,古德曰〃一翳在目,空花乱飞。〃故曰识难。
  (三)一难
  无上二支之过,一行斯尚,万派不羁,此为至难。《书》曰〃咸有一德〃,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赵州问台山路,婆子曰:〃蓦直去〃,一行之楷则也。故世无不笃行之君子,亦无不二三其德之小人。笃行者,一行也。故曰一难。
  有上三支如是之难,曰发心之难。
  二、尚友之难,亦有三支:知难、交难,笃难也。
  (一)知难
  无友则我行斯独,有过无攻也。子夏之贤,犹咎独居﹔夏禹大圣,尚拜昌言。倘使雪峰而不取证于岩头,慧南而不切激于文悦,宁有最后一段风流韵事乎?友于当人,重于丘岳矣,然人海茫茫,谁标达哲?纵欲友直,吾其谁从?故曰知难也。
  (二)交难
  既知也,人不我与,或与也而交道不终。遗金割席,见弃高明。交难也。
  (三)笃难
  仲尼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者,彰内心之之德也。有此内心之德,乃沛外有之文。既有外有之文,斯感辅仁之友。不然,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囿我于邪行,安我于乱德矣。唐之黄檗者,行乞洛京。有一妪出荆扉,间顾而语曰:〃太无厌生。〃檗曰:〃汝犹未施,责我无厌,何邪?〃妪笑而掩扉。檗大异,进而与语,多所发药。临去,妪复语之曰:〃可速往南昌,见马大师去。〃又,丹霞天然者,初业儒,将入长安应举。有禅者曰:〃仁者何往?〃丹霞曰:〃长安选官去。〃禅者曰:〃选官何如选佛?〃丹霞曰:〃选佛当往何所?〃禅者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速往。〃黄檗、丹霞,果于是行了彻大事。之二者,以文会友之显例也。倘黄檗、丹霞无内蕴之德,失外彰之文,彼一妇人、彼一禅者,非有杯酒之接,一日之雅也,宁有如是之激勉邪?不然,天下人皆激而之南昌也。岂理事哉?经曰〃笃躬而天下平〃,笃躬者,笃内蕴之德彰外有之文也。若然,天下犹平,况交友乎?讵知行人日酖习染,昧而不觉,移山犹易,笃躬至难。故曰笃难。
  有上三支如是之难,曰交友之难。
  三、依师之难,亦有三:一值明师难,二启自信难,三会合时难。
  (一)值明师难
  我眼本正,因师故邪。今古同慨也。学人本无欣异趋奇,纯然一幅净纸,而师家无实证,一一相似而言,糅杂而谈。问东则对东,问西则对西,为据实之谈﹔问东则以西对,问西则以东对,为超方之说。狐媚学人,亲瞒自己,末法时代,亲证者少,和会者多。一犬吠虚,千猱哇实,所谓〃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天下翕然从风,众盲藐焉归化,虽有独立特行之圣哲,悯众生愚痴,以张慧魔外,恣逞而然犀,亦不可能。何也?君不见乎达摩仰毒、师子断头乎?故曰值明师难。择师具眼,古哲多途。今略以左之二事决择之。
  1.品行高洁、戒律精严者﹔ 
  2.不以法缚人、理陷人、无得无授者。 
  (二)启自信难
  既值明师,昧于决择,疑而不信,或信而不专。圆悟懃犹舍五祖演而之金山,黄龙南因石霜圆乃登南岳,故密乘事师,示有仪轨,盖启自信而信人,信人即所以自信也。
  (三)会合时难
  知明师也,地分南北,事互穷通,趋庭不易,负笈维艰,所以牛头切思四祖,黄檗谒错马师。故曰会合时难。统此三支,曰依师之难。
  四、不自瞒难,亦有三,〃一被己瞒﹔二被他瞒﹔三总不被一切瞒瞒。
  (一)被己瞒者
  行人自曰一切法尽空有,穷三际,总不外此一心。此心者,我也。若无此心,则一切种种从何而立?既有此立,非我何立?我立有我,我当不坏。今不尔者,修命之说灼焉而炽,则滥觞乎阴阳、丹道、解幻、蛊巫,故曰被己瞒。
  (二)被他瞒者
  知心非有,心非有者,然实有有。今既有有,有实因他而有。于是乎炼神还虚之说炽也。故曰被他瞒。
  (三)总不被一切瞒瞒者
  己无上之如是等过,认空有一切皆空,执以为是,曰不受一切瞒。于是放荡形外,莫驭环中,置国家于不顾,弃父兄而如遗。身陷险过浪不知非,故曰总不被一切瞒。
  总以上三支为不自瞒难。
  行人果于上之数者,穷研而精讨,则立此难行中庸为有意、为无意、为何意,不剖而析也。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朱注第五章}〃道其不行矣夫!〃
  一、释字
  行 《说文》: 〃人之步趋也,从ㄔ从 (行右部)。户庚切。〃今注曰〃反止曰行〃。
  明 《说文》:〃照也。从月从'〃四〃字内加〃ㄇ〃'。武兵切。〃'〃四〃字内加〃ㄇ'者,窗牖丽廔辏АC鳎笮危盼拿鞔尤铡!ń褡⒃弧ㄆ瓢翟幻鳌ā
  二、通义
  道,中庸之至道。当人一切事理、非一切事理明而适,行而适,无过不及也。不行则天地闭、贤明隐﹔不明则天地晦、贤明遁。贤明者,所以开明天地、式范万流也。反止曰行。今曰不行,则反行即止。破暗曰明。今曰不明,则破明即暗。若然,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夫妇妇、上上下下,咸失其适。讵中庸之道邪?记曰〃天下昏昏,黯然失钧〃,责固肩乎贤明也。而智、而愚、而贤、不肖,不曰过,即曰不及。愚者固愚而不及,非知﹔贤者又越而过之,亦愚,不肖者,固不及而非贤,彼贤而过之者,亦不肖也。一十五双,宁有轩轾?夫过、不及而失驭乎中庸,无过、不及即趣乎中庸也。至简至易,宁逾于斯?曰行、曰难,无乃冤乎?既趣入也,过亦中庸,不及亦中庸,不过不及、亦过亦及皆中庸。贤亦中庸,愚亦中庸,不肖与智无不中庸。以之京于国则大,齐于家则治,用于民则亲,律于己则逸,柔远人、怀诸候、来百工,无一事而不宜,无一行而不迈。所谓繁兴大用,孔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也。下文之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如是已举、未举,一切必得等,不假他求,一时具足,而当人昧不肯趋,习不欲趋,奋不能趋,以至易而形至难搁如是胜行,而不知趋,枉陷沉沦,虚荣生死,真自饮自食而不知其味也。故曰难行。
  人固无不饮且食者,既饮且食也,叩以味,非不知,然其所以为味者,则昏昏而罔言也。一时不中则失和,一时不和则非中。不中不和,乖戾斯激。人固无一日不履乎中庸也,既履也,叩其道,非不知,然其所以为道者,则昧昧而忘言也。此至简至易,而行者蹀躞难趣。故子思引孔子之言曰〃道其不行矣乎〃,启难行之永叹,兴未学之跻齐。故曰难行。必曰游乎通径,义固在乎当仁。
  第三节 拈提
  问曰:〃此中庸者,千圣之心灯,不思而得,无为而成,当体即是,不假修治,无乃过易欤?〃
  先生曰:〃唯,唯,过易!过易!〃
  或诘曰:〃古德千里趋诚,殊方决择。有周克殷,《洪范》 犹惜传于箕子﹔永嘉入道,妙谛尚趣证乎卢公。况十五志学,七十从心,警枕封衾,铭心断臂者,更 无论也。无乃过难欤?〃
  先生曰:〃唯,唯,过难!过难!〃
  诘者又曰:〃曾子之唯,了在一贯﹔于路之拱,闻于时哉。一唯即得,一拱斯通。此亦何得?既无所得,斯亦何难?又武王受命,经称曰:'末'﹔宝掌闻玄,年已逾耋。彼二至人,尤难如此!实已非易。故曰有缘者得,无心者通。无乃非难非易欤?〃
  先生曰:〃唯,唯,非难非易。〃
  如是数问数答,总如前式。海众罔知所寄,默然无语。先生亦肃然在座。久之,乃朗吟曰:〃鹧鸪啼了又鸣鹒,先到黄鹂四五声。毕竟惜春情未已,强扶筇杖为他行。〃吟已,问曰:〃会么?〃众云:〃不会。〃先生曰:〃从古及今,不知谁人能会?〃复曰:〃此章权名难行,盖由统而赞,既赞思行,因行知难,行人当然过程。然师家亦感诲人之匪易也。曰君子、曰小人、曰贤智、曰愚不肖,一切病一切非病,彻底剖陈,通体揭出,而病源贼薮要不外过、不及也。若曰过量人,一闻便悟,一举斯通。借摇扇于江外,假活语于楼中。抑亦钝根阿师,况取语口头,闻玄纸上邪?唐之中叶,有庞公蕴者,庵中独坐。蓦地云:'难,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庞婆接声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其女灵照复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彼一家者唱和如此。迄宋,有妙喜老人者,圆悟勤入室之骄子也,而于此三则话言,下了一个注脚云:'此三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若以心意识博量卜度,非独不见三人落着处,十二时中亦自昧却本地风光,不见本来面目,未免被难易不难易牵挽,不得自在。欲得自在,将此三人道的作一句看。妙喜已是拖泥带水下注脚也。'云云,汝等诸人若云将此三人道的作一句看,或作道理会,或作无义路解,不但孤负三人,并且埋没妙喜,又自把己置向镬汤烈火中也。然则毕竟如何?〃久之,顾视大众曰:〃千圣不知何处去,倚天长剑逼人寒。〃下座。
  第四章 践履中庸
  第一节 总论
  迢迢前路,踽踽行人。回车既辔,险阻斯兴,叱驭悲途,今古同慨也。不行则归思莫偿,即行而道阻难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