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首版发行时,几乎无人问津。所印刷的五百本绝大部分放置 



在仓库里。  



      但叔本华可是一个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借用一个俗套的 



比喻:如果说海明威是硬汉文学的代表人物,那叔本华就是硬 



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接连写下了《论自然界的意欲》(1836)、 



 《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1840),后两本著作在 1841 



年并在一起出版,被冠以 《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之名。到 



1844年,叔本华已经写下讨论广阔话题的文章。他希望出版商 



能够把扩充了内容的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再版发行。但 



鉴于这本著作第一次出版所遭受的冷遇,出版商热情不大,最 



后只是很不情愿地出版了两册本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的扩充本。但这回仍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回应。在这之后,叔本 



华穷六年之功,把长时间以来写下的散论文稿做了一番梳理和 



增删,合为两册,冠以 《附录和补遗》之名。这部著作的前十 



四章是叔本华对其已在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提出并已阐 



明的基本哲学观点从更细的不同方面做了补充阐述;从第十五 



章以后的内容则涉及更加广泛的话题,例如读书、文体、女人、 



 自杀等。对叔本华哲学基本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仍然可以毫不 



费力地理解这些文章。  


… Page 9…

                                   译者序                                  5 



      到 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 



终于完成。但费尽周折、耽误和失望以后,叔本华的密友和崇 



拜者弗劳恩斯塔德终于成功说服柏林一家出版商把这两册著 



作付梓出版,但印数只有 750 本,叔本华获赠 10 本,却没有 



稿酬。此时的叔本华,就像他在这部著作末尾的一首诗里所说 



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 



花环。”叔本华的运气终于姗姗来迟。不久,这部著作就引起 



 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注意。他在 《威斯敏斯特和国 



外文评》杂志发表了对叔氏这部杂文式著作的评论文章。叔本 



华的好朋友奥托·林纳读到了这篇文章,并找人把这篇文章译 



成德文刊登在一家德国报纸上面。叔本华的哲学墙内开花墙外 



香,由此一举成名。叔本华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声誉的最高峰几 



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多年来受到的冷遇和忍受的苦涩、怨愤终 



于获得了某些补偿。这个老智者在其成名后表现出来的孩子般 



的沾沾自喜,其实说明了叔本华曾经忍受了多大的不公平和由 



此产生的失望!不过,令叔本华欣慰的是,他的话终于得以应 



验:“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它长久存在。”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与补遗》,它其实是独立 



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 



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 



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叔氏尽量放弃 



 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 



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 



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 Page 10…

   6                            人生的智慧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译者在这里对叔本华最根本的、在 



这本书里重复出现的 “意欲”一词作出简单的解释。根据叔本 



华的理论,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 



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 



取客体化。我们这个存在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 



多样的现象世界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 



客体化。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亦即 



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 



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 



着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 



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不可分 



割地联系在一起。中文对叔本华的意欲(wille)的翻译就是“意 



志”。但笔者认为,“意志”一词在中文里是与人的认知,亦即 



与人为的具体目的、决定和计划有关的心理状态,和“毅力” 



一类的词同一种类,但叔本华概念中的 “wille”,其现象却是 



盲目,没有目的的欲望、意愿、恐惧等,与认知没有直接的关 



系。所以意欲实为更加精确、贴切的中文译词。  



      此书篇幅不长,但前后耗费了译者两年的业余时间。如果 



能让有缘的读者就此浅尝叔本华的思想魅力,译者已经心满意 



足了。  



      我的E…mail:mikewei95@hotmail欢迎读者和我交流。  



                                           韦启昌  



                                      2000 年夏日于珠海  


… Page 11…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  



                                           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尚福尔'1' 



                           引                言  



      在这本书里,所谓的“人生的智慧”,含义完全是形而下 



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幸福、 



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 



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 



的生存。要对“幸福的生存”作出定义的话,那从纯客观的角 



度考虑,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冷静、缜密的思考(因为这里 



涉及到主观的判断),这一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从这 



一定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推论: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 



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 



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至于人生是否或者能否与如此 



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 



的哲学已经清楚无误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但哲学上的幸福论 



对这一问题却预设了肯定的答案。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 

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这个错误在我的主要著作'2'的第 



      '1'  尚福尔(1740—1794):法国作家和善于辞令者。以风趣著称,所 

      写的格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成为民间流行的俗语。——译者 

      '2'  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译者 


… Page 12…

   2                            人生的智慧 



二卷第四十九章已遭到批判。但要完成诸如幸'1'福论一类的著 



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 



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因 



此,我在这本书里所作的议论只要是从平常、实用的角度出发, 



并且保留着与此角度相关的谬误时,那么,这些议论就确实经 



过了折衷的处理。因此原因,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 

其实,Eudamonologie'3'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另外,这 



些议论还说不上完整彻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所讨论的 



主题难以穷尽;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讨论这个主题, 



那么,我就只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 

      就我的记忆所及,卡丹奴斯'4'那本颇值一读的《论逆境》 



其目的与我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它可以作为我这本书的补 

充。虽然亚里士多德'5'在他的《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 



进了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谈。我并没 



有并没有这些前辈的著作,因为汇集别人的话语并不是我的工 



作;况且,如果我这样做了,那我书中的观点就不能一以贯之, 



而观点的连贯性却是这类著作的灵魂。当然,一般来说,各个 



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而愚人们——也就是各个 



时代的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事 

情。因此,伏尔泰'6'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 



      '3'  亦即幸福论。——译者 

      '4'  卡丹奴斯 (1501~1576):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译者 

      '5'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译 

          者 

      '6'  伏尔泰 (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译 

          者 


… Page 13…

                                  引      言                                3 



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 



现的并没有两样。” 



     '3' 


… Page 14…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 



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现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法。我认为 



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 

                 .. 

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 



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 

                             ..... 

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 



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人与人之间在第一项的差别是大自然确实下来的,由此可 



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 



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 



的差别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人自身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 



头脑思想或者伟大的心,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 



的出身)、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就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 

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伊壁鸠鲁'1'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 



罗斯就曾在他的著作里为他的一个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我 



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4'外。” 



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 



主要的明显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 


… Page 15…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5 



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 



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 



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间接发挥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事物 



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 



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 



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