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辩论
事情的发展,跟周延儒想得差不多,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也震惊了,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辩论此事。
辩论议题: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有无责任。
辩论双方:
正方,没有责任,辩论队成员:钱谦益、内阁大学士李标、钱龙锡、刑部尚书乔允升,吏部尚书王永光……(以下省略)
反方,有责任,辩论队成员:温体仁、周延儒(以下无省略)。
'1641'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六日,辩论开始。
所有的人,包括周延儒在内,都认定温体仁必败无疑。
奇迹,就是所有人都认定不可能发生,却终究发生的事。
这场惊天逆转,从皇帝的提问开始:
“你说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
温体仁回答:是真的。
于是崇祯又问钱谦益:
“温体仁说的话,是真的吗?”
钱谦益回答:不是。
辩论陈词就此结束,吵架开始。
温体仁先声夺人,说,钱千秋逃了,此案未结。
钱谦益说:查了,有案卷为证。
温体仁说:没有结案。
钱谦益说:结了。
刑部尚书乔允升出场。
乔允升说:结案了,有案卷。
温体仁吃了秤砣:没有结案。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1642'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索性就用他一把,敲打一下,提提醒,换几个人,阿猫阿狗都行,只要不是东林党,让你们明白,都是给老子打工的,老实干活!
'1643'
当然明白人也不是没有,比如黄宗羲,就是这么想的,还写进了书里。
但搞倒了钱谦益,对温体仁而言,是纯粹的损人不利已,因为他老兄太过讨嫌,没人推举他,闹腾了半天,还是消停了。
消停了一年,机会来了,机会的名字,叫袁崇焕。
画了一个圈,终于回到了原点。
之后的事,之前都讲了,袁督师很不幸,指挥出了点问题,本来没事,偏偏和钱龙锡拉上关系,就这么七搞八搞,自己进去了,钱龙锡也下了水。
在很多人眼里,崇祯初年是很乱的,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作弊、通敌、下课。
现在你应该明白,其实一点不乱,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周延儒的利益,温体仁的利益,以及崇祯的利益。
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都是利益的牺牲品。
而这个推论,有一个最好的例证。袁崇焕被杀掉后,钱龙锡按规定,也该干掉,死刑批了,连刑场都备好,家人都准备收尸了,崇祯突然下令:不杀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史书上都说,崇祯皇帝突然觉悟。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应该去觉悟一下,其实意思很明白,教训教训你,跟你开个玩笑,临上刑场再拉下来,很有教育意义。
周延儒和温体仁终究还是成功了,崇祯三年(1630)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入阁。
温体仁入阁,是周延儒推荐的,因为崇祯最喜欢的,就是周延儒。但周兄还是很讲义气,毕竟当年全靠温兄在前面踩雷,差点被口水淹死,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拉兄弟一把,是应该的。
其实就能力而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能人,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也是不错的,毕竟他们都是恶人,且手下并非善茬,换个人,估计压不住阵。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最先开踹的,是温体仁。
钱龙锡被皇帝赦免后,第一个上门问候的,不是东林党,而是周延儒。
周兄此来的目的,是邀功。什么皇上原本很生气,很愤怒,很想干掉你,但是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在皇帝面前帮你说了很多好话,你才终于脱险云云。
这种先挖坑,再拉人,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虽很无聊,却很有效,钱龙锡很感动,千恩万谢。
'1644'
周延儒走了,第二个上门问候的来了,温体仁。
温体仁的目的,大致也是邀功,然而意外发生了。
因为钱龙锡同志刚从鬼门关回来,且经周延儒忽悠,异常激动,温兄还没开口,钱龙锡就如同连珠炮般,把监狱风云,脱离苦海等前因后果全盘托出。
特别讲到皇帝愤怒,周延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钱龙锡同志极为感激,眼泪哗哗地流着。
温体仁安静地听完,说了句话。
这句话彻底止住了钱龙锡的眼泪:
“据我所知,其实皇上不怎么气愤。”
啥?不气愤?不气愤你邀什么功?混蛋!
所以钱龙锡气愤了。类似这种事情,自然有人去传,周延儒知道后,也很气愤——我拉你,你踹我?
温体仁这个人,史书上的评价,大都是八个字:表面温和,深不可测。
其实他跟周延儒的区别不大,只有一点:如果周延儒是坏人,他是更坏的坏人。
对他而言,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之前是钱谦益,之后是周延儒。
所以在搞倒周延儒这件事上,他是个很坚定,很有毅力的人。
不久之后,他就等到了机会,因为周延儒犯了一个与钱谦益同样的错误——作弊。
崇祯四年,周延儒担任主考官,有一个考生跟他家有关系,就找到他,想走走后门,周考官很大方,给了个第一名。
应该说,对此类案件,崇祯一向是相当痛恨的,更巧的是,这事温体仁知道了,找了个人写黑材料,准备下点猛药,让周延儒下课。
不幸的是,周延儒比钱谦益狡猾得多。听到风声,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件事,把问题搞定了,充分反映了他的厚黑学水平。
他把这位考生的卷子,交给了崇祯。
应该说,这位作弊的同学还是有点水平的,崇祯看后,十分高兴,连连说好,周延儒趁机添把火,说打算把这份卷子评为第一,皇帝认为没有问题,就批了。
皇帝都过了,再找麻烦,就是找抽了,所以这事也就过了。
但温体仁这关,终究是过不去的。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两个人。
第二名,周延儒,任期三年。
第一名,温体仁,任期八年。
温首辅能混这么久,只靠两个字,特别。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
'1645'
在此后的一年里,温体仁无怨无悔、锲而不舍地折腾着,他不断地找人黑周延儒,但皇帝实在很喜欢周首辅,虽屡败屡战,却屡战屡败,直到一年后,他知道了一句话。
就是这句话,最终搞定了千言万语都搞不定的周延儒。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