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012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0128-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此期间,莱茵兰地区的技术监督协会为科研部测试了传统油罐载重车的可靠性,费用为1000万马克。如果配备上赫沙比的海绵装置,每辆车只花费约4000马克。
  “德国不是发明者的天堂,”这位伊朗人说。“有时工业领域的顽固保守真令我恼火。”
  赫沙比把他的发明分类整理,放在一叠文件夹里。每个设想都附有彩色的设计图纸和简短的解说。
  这些文件夹是真正的神夹:那里有能调节的电缆管道钻机;有避免手指受伤,能在将触及的一刹那(百分之一秒内)自动停止的钢丝锯;有为皮肤过敏者设计的吸尘器;有无声除草机,这种机器不是剪断而是用一根发烫的钢丝切下草茎;还有可折叠放入衬衫口袋的可充气雨伞。
  赫沙比甚至帮助了一位面临破产的肉铺老板。那人诉苦说,30年来,肉价几乎没有涨,而工资和附加费却上涨了10倍。“那你也得把肉卖个好价。”赫沙比对那个人说。怎么帮助他,赫沙比有了主意。
  在赫沙比发明的一台机器里,肉块被制成细小的肉棍,再加上调味品,然后熏制,最后肉棍看起来像带盐的棒状糕点。不久,这种松脆食品上市了。“那位肉铺老板可以把每公斤肉卖到50马克。”
����
Number : 5328 
Title :美国的民意测验
Author :李福秀
Issue : 总第 170期
Provenance :文化与生活
Date :1995。5
Nation :
Translator :
  在美国,民意测验已有170年左右的历史,几经盛衰,至今仍很风行。1824年,民意测验首次用于总统选举,从那以后,美国政客们常常按照民意测验的结果来制订或修改自己的策略。上世纪末,美国的假投票(即测验民意的试验投票)风行一时,最出名的要算1936年的那次。《文学文摘》周刊邮出了1000万张假选票,但选举结果正好同民意测验结果相反,罗斯福战胜兰登,登上了总统宝座。这对民意测验是个打击,用假投票进行民意测验的方法基本宣告结束。
  1935年,美国出现了所谓科学民意测验法,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就是其代表。
  “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的创始人乔治·霍勒斯·盖洛普,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大学新闻系,后来在广告公司工作,专门从事商业民意测验。他从心理分析、统计数字和市场调查出发,采用“随意抽测”的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1935年,盖洛普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创建“美国民意测验所”,开始把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商业民意测验的一套理论,用于政治和社会调查,很快便成为“舆论工业”的知名人物。不论是政治团体、新闻机构或是私人企业,甚至是白宫官员,都来求他帮忙。他的民意测验所越办越大,办事机构遍布全美国,拥有大批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他还把活动范围扩大在国外;在几十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
  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使不少调查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当然,他的民意测验结果也不是每次都很准确的,如1948年总结选举时,他预测杜鲁门落选,结果打了哑炮。
  现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专家一致认为,“随意抽测”是最可靠的民意测验方法。调查对象一般以150人左右为宜,大多会增加费用,太少则会影响准确性。专家们还认为,分析调查结果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的工作。测验的准确程度除与人数有关外,还取决于所提问题的措词等多种因素,因而有很大局限性,表面结果有时不一定反映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有关外交政策、总统选举等重大问题的民意测验,许多人不愿坦然表明自己的观点。尽管如此,只要分析得当,其结果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美国,从上层人物到普通人中,都有许多“民意测验迷”,其中包括担任过总统的罗斯福、肯尼迪和约翰逊等人。特别是神经过敏的约翰逊,口袋里总是装着最新的民意测验结果,不时掏出来向记者或外国人表明“人民”对他的信任。
  目前,美国的民意测验可谓一片兴旺,全国用于民意测验的资金一年多达百亿美元。除了著名的“盖洛普”外,还有“哈理斯”、“赛林格”等近10家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专业公司。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和报刊也开始全国性的民意测验活动,许多政府机关也设有专门的民意测验机构。从事商业民意测验的机构更是不计其数。它们进行各种社会调查,从商品的销售到新影片的上映,都要进行一翻测验。
����
Number : 5329 
Title :往事如烟─宋清如和朱生豪之恋
Author :沈钰浩
Issue : 总第 170期
Provenance :浙江画报
Date :1995。3
Nation :
Translator :
  我记起——/一个清晨的竹林下;/一缕青烟在缭绕。我记起——/一个浅灰色的梦里;/一声孤雁的长鸣……
  ——宋清如《有忆》
  淡淡的身影,淡淡的脸容,淡淡的话语,我在她居住了50年的小院里听她说淡淡的故事。
  “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的叹息。”(《假如》)这位83岁的老人给我们看她50年前的诗和影集时很平静,如同她还在栏杆桥头,如同她还在之江校园,如同她还在1943年第一次和朱生豪走进这个小院。
  宋清如出生在常熟西乡栏杆桥的一个地主家庭,排行第二。这位二小姐天性好学,父母便在她7岁时请了一位秀才来家中启蒙。当《三字经》、《千字文》、《闺门女训》、《古文观止》等已不能满足她时,她拗着母亲进了洋小学。自此,苏州省立女中师范部、苏州女子师范都成了她的母校。她付出的代价是向母亲保证,不要嫁妆钱。“葬!葬!葬!/打破青色的希望,/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夜是无限地茫茫,/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小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夜半钟声》)这首诗可说是宋清如在当时对自己处境和心态的真实描摹。
  1932年,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来了一位衣着平凡、独立不羁的女学生。她的“女性穿着华美是自轻自贱”,“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的言论让同学心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诗才,当时著名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先生在读了她的诗稿后,竟给这位女学生回了一封长信,称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真不敢相信你是一位才从中学毕业的大学初年级学生。……我以为你有不下于冰心之才能……”就在之江大学诗社欢迎新社员的大会上,宋清如第一次看到了被称为“之江才子”的四年级学生朱生豪。宋清如的入社诗作是一首《宝塔诗》,朱生豪在传阅中读到这首入会交流中唯一一首新诗时,“只笑了笑……但留给我的印象是亲切的。既不是嘲笑,也不是捧场。”从此,他们开始了频繁的诗词酬和。朱生豪瘦弱苍白,寡言内向,很少见他有激动忘情的表现。但这位被朋友笑谑为“没有情欲”的才子,却向宋清如写了不少动情的诗和信:“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多亦纵横,同学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绚不群。招落月,呼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竟已倾。”“我的野心,便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目标,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足。顶好是一切希望化为事实,在生命终了前的一秒钟。”自此之后10年,宋清如和朱生豪经历了10年恋情─其间包括漫长的离别和坎坷的生活奔波。即使今天,我们翻读这位枯坐如僧、下笔却有千言的才子给宋清如的信,仍可感到他的真挚和深情:”似乎我每次见了你5分钟,便别了你100年似的。“我并不愿自拟为天才(实在天才要比平常人可怜得多),但觉得一个人如幸而逢到一个倾心相交的友人,这友人实在比全世界可贵得多……如果我有希望,那么我希望我们不死在同一空间,只死在同一时间。”1942年5月1日,这对精神情侣终于在上海完成了婚礼。
  一代词宗,也是宋清如和朱生豪老师和婚姻介绍人的夏承焘送过他们一副对联:“才子佳人;柴米夫妻”。非常恰当地表述了这两位情人的境况。在失业中借了新衣服举行婚礼的这对夫妻从此携手进行了一项艰巨的文学工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朱生豪埋头译述至死,宋清如始终是他忠实的助手和伴侣。“虽说春天是真/值得迷醉,/因为有更真的/金刚石样坚硬的/信心,不灭的/刚强的结晶/在灵魂里转,/不经心会被火焚/成灰烬,你可甘心?”
  1937年和1941年,朱生豪的译稿曾两度在日军炮火中被毁。为了躲避日军的骚扰,宋清如和朱生豪婚后即去了常熟宋清如老家。译莎是劳累而紧张的,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朱生豪曾对宋清如说:“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表达了他对婚后生活和爱妻的欣喜之情。为了调剂工作和生活节奏,他俩根据自己的爱好,一起选编了《唐宋名家词四百首》作“课间休息”。然而,常熟是日军清乡区,朱生豪化名朱福全,从不上街,还是随时面临威胁。1943年1月,朱生豪和宋清如带着莎氏全集,来到了嘉兴东米棚朱生豪老家。一张榉木帐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就是全部工作用具。每月上旬,总先把米买好,其他开支能省的一律省去。例如,刷牙用盐代替牙粉,朱生豪头发长了,便由宋清如用剪刀修剪。宋清如负责每天的烧饭、买菜、洗衣。偶有空闲,便帮工做衣,补贴家用。尽管生活拮据,但宋清如所带来的家庭安详、和谐和精神慰藉,成了朱生豪潜心翻译的重要支柱。一次,宋清如有事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在雨中站在门口青梅树下等候,捡一片落叶,写一首诗,“同在雨中等待,同在雨中失眠……”宋清如回来,心疼得流泪。朱生豪对闭户译作的投入到达了“足不涉市,没有必要简直连楼都懒得走下来”的地步。在极低微的收入中苟延残喘。家里没有钟,起床以天明为准。电灯当然没有,灯油也是省着用。朱生豪在翻译到《亨利四世》时,突然肋间剧痛,出现痉挛。经诊治,确诊为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朱生豪生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二弟的:“这两天好容易把《亨利四世》译完。精神疲惫不堪……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爬山。幸喜莎剧现已大部分译好……已替中国近百年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不知还能支持到何时!”1944年11月底,朱生豪病情加重,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了。他对日夜守护他的宋清如说:“莎翁剧作还有5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临终前两天,他告诉宋清如大便失禁了。宋清如一看,全是鲜血。当宋清如给他擦洗身体时,朱生豪喃喃地说:“我的一生始终是清白的。”就在这天晚上,宋清如听到朱生豪叫了声“清如,我要去了!”宋清如连忙大声呼叫,他才渐渐苏醒。清如也泪如雨下,告诉他哪怕相聚一分钟,也是宝贵的。24日中午,朱生豪两眼直视,口中念着英语,声音由低渐高,宋清如辨出他在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26日中午,朱生豪忽然叫道:“小青青,我去了!”这一年,朱生豪和宋清如都只有32岁。
  译界称朱生豪为“楷模”,文学界称朱生豪为“早该树碑立传的人物”。只有宋清如最了解他,生命有长有短,但总是要结束的,朱生豪早年曾对宋清如说:“要是我死了……不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是的,他们是孩子。
  “再不要发狂,/你瞧,这漫天的风里,/谁信能不动摇,因为太微细的/一粒尘,本身/能有多少力,想飞/上天,谁说不该?/奈这风是猖狂,/不经心会跌落地/叫人踩,变泥……”(《再不要》)每年清明,宋清如都会在嘉兴文昌路走一圈(朱生豪的墓曾在这里,后因城建,旧地已成建筑群),以祭奠她的丈夫、友人和知音。
  “而风浪是永远不停地吹荡,/浮萍不清楚自己的飘荡,/忘记了吧!春天已轻轻地流过,/深夜里埋了流莺的讴唱。”(《寂寞的地上》)
����
Number : 5330 
Title :梦中的青春
Author :郁达夫
Issue : 总第 165期
Provenance :郁达夫散文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