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不作为的状态。其中以进城务工者遭受的盘剥最为严重。“中国制造”的低廉价格,是以劳工的尊严、健康乃至鲜血“补贴”出来的价格。
第四层含义,是国有企业作为“要素组合”,其产权垄断定价和无序转让的问题,有的国有企业插了草标到资本市场上市了,但却既不创造恰当的价值,也使得其它的所有者在国有股东面前象一阵轻烟,有的国有企业未插草标,转眼间却已是换了主人,走了工人。
总结一下,由于商品价格是市场决定和配置的,而要素价格却大体是行政决定和配置的,
因此两者之间的租金就成为维持公共权力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形容为:“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非公经济靠劳动力。”
新双轨制带来的危害有多大?不得了,钟伟计算认为,即便忽视错综复杂的国有企业问题,仅仅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三项,目前每年带来的损失就在11500亿,高达GDP的9%!
'15'附录:
关于价格双轨制的章节,是本书中最复杂的写作历程。
首先,它的历史段落很难划分,虽然有明确的开始点,却没有结束点,或者说,从狭义上讲,它已经结束了,可是从广义上讲,它生命力还很顽强,甚至正在强化着。
其次,关于双轨制的学界争议最大。它到底是改革特殊时期必然要通行的路径,抑或只是一场尾大不掉的噩梦?参与这场争论的人很多,规格极高,有相当部分的人已经离世,但还有很多青年正在加入。
最后,定价机制本来就是计划和市场之间两大分水岭之一,另一个是产权,这场运动的涵盖面过于广阔,几乎没有人能详尽完美地描述期间的历程。想必读者也希望有一个尽可能详尽的时间表来简述其中的坎坷。
基于上述理由,这里附录了一段和价格双轨制有关的大事列表。
第一阶段:1980――1984 酝酿
1980年代初,我国对部分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当时的主要双轨制商品是报纸生产所需的新闻纸。
1983年原油和炼油产品实行计划内高价,1984年实行工业品计划内产最的5%和超计划产城可以加价20%,使价格双轨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尔后,1983年石油产品率先实行价格双轨制,标志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开始合法, 1983年后,我国的价格体制转向了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价格双轨制。
1984年10月,政府宣布从1985年1月起取消对计划外价格的限制,由生产企业自行随行就市,从此价格双轨制开始正式运行。
从1984年起,国家为了改善生产资料价格体系,依靠计划内适当调整、讨一划外逐步放开的做法,对生产资料的计划内价格作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并逐步实行了计划内价格与计划外价格并存的“价格双轨制”而且将这一制度逐步引向金融领域,即利率和外汇价格的双轨制。
1984年底我国提出放调结合的价格双轨制,要用三至五年的时问,稳定地完成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
1984年以来,国家货币发行过多,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导致经济过热,钢材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应短缺,加之实行价格双轨制,议价钢材等冶金产品价格猛涨,由于有利可图,促成了小型冶金企业,特别是乡镇冶金企业的大量涌现,出现残次品价格高于成品价格的反常现象。
由于从1984年以后大幅度减少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加上管理措施又没有相应跟上,随之产生了价格双轨制,生产资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迫使企业流动资金贬值。
第二阶段:1985――1988 高潮
1985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始触及统购统销体制,统购制度解体,粮食价格双轨制形成。
1985年,除石油、天然气、煤等大宗重要矿产品外,矿产品价格逐步放开,部分矿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
具体形式是1985年出台的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及“调放”相结合的价格改革。从1985年开始,中国正式走上了“以放为主”的价格双轨制改革的道路。
1985年,高等教育实行价格双轨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开始改革;从1993年开始,国家分三年平稳实现了招生计划形式的“并轨”即取消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招生在录取和收费标准上的差异,实行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并轨收费制度)中央政府在推进招生并轨、缴费上学的改革中,规定收费标准最高不超过生均成本的25%。
1985年,由集资办电引发的价格双轨制,造成了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寻租行为。
1985年,为了克服通货膨胀,曾规定把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的90%发给一个本子,凭本子到国营商店去购买廉价商品,商品差价由财政补贴,结果财政补贴不断增加,而价格双轨制造成经济生活混乱,后来在价格改革时下决心彻底废除了价格双轨制,宁可增加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
1985年以后,国家又对农用生产资料购销体制进行了改革,包括实行“价格双轨制,由于议价供应部分所占的比重很大,成倍地提高了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推动着粮食生产成本的迅速提高。
另外,自1985年正式实行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以来,我国钢材的不合理库存每年都约三千万吨。
1985年初实行生资价格双轨制后,至1988年底煤炭的市场价格高出计划价格5倍,说明供需矛盾很大。
1986年初开始,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农用工业品价格连续几年大幅度上涨。
另一方面,国有工业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受到严格控制,但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几经转辗,层层加价,最后到了真正的用户手中,已经和市场价相差无几。
这种从1986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行的价格双轨制,使我省的国有工业大受其苦、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产生的负效应仍延续至今。
1986年后期是价格放开步子较大的时期,再次修订了价格分工管理目录,国家管理价格项目大大减少,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出现,使市场价格机制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6年国家物价局开始试了职工工资,社会购买力大幅度增长,部分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却不能相应上涨,即“死一块,活一块”。各方力量要求通过逐步减少平价供应的物资,城乡市场物价出现波动。
1988年,是双轨制接受广泛质疑的一年。当年,胡和立出台广受关注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1988年,我国控制商品的价差总额在1500亿元以上,银行贷款的利差总额在1138。81亿元以上,进口所用牌价外汇的汇差总额在930.43亿元以上,这三项合计的价格双轨制差价就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
此外,由于1988年前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在维持价格双轨制的前提下,强化物价管理,同时,继续调整政府控制的价格结构。
1988年的另一件大事是美国人弗里德曼到中国宣扬价格自由化,结果导致中国政府试图实行“价格闯关”。
1988年由于物价改革过急,诱发了抢购和提款风潮,中央立即放慢价格改革的步伐,以与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实行及配套措施不全,致使大批“官倒”私倒”出现,经济领域特别是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中央立即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措施。“物价闯关”失败,被迫回到“双轨制”的渐进改革思路上。
据统计,1988年工商局处理的全国投机倒把违法千元以上的6。4万案件中,钻价格双轨制空子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56%,其中倒卖生产资料的案件达2万件,倒卖生活资料的案件达1。6万件,仅罚款金额就达上亿元。
到了1988年 最高决策层实在承受不了价格体系的扭曲以及“价格双轨制”导致的腐败引起的社会紧张,就接受了“放开价格,管住宏观”的建议,即控制总的货币供给量,然后全面放开价格。
1988年以后,随着我国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物资、粮食、供销等流通部门通过计划掌握的物资已减少了许多,价格双轨制已基本取消。
第三阶段:1989――1998 并轨
政府宣布从1989年4月1日起,取消粮食价格双轨制,完全按市场价格买卖粮食。
1989年之后,物价的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价格双轨制开始取消,平价燃油与议价燃油并轨,运输成本继续上涨。
1989年11月党中央认真总结了双轨制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变双轨为单轨。
双轨制走向末路。
1991年,由于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逐步放松紧缩政策;建材工业于4月份开始相继在国家统配水泥和地方水泥取消出厂价格双轨制,实行价格并轨的政策。
1992年,南巡讲话给双轨制最致命一击,价格双轨制走下历史舞台,有色金属价格放开,所有生产企业站在同一成本线上。
1992年,国家为了稳定电价,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和“市场煤”之间价格双轨制,煤炭企业为此每年亏损近百亿元,国家也每年要拿纳税人的钱去填这个窟窿。
至今,这个窟窿仍在,“煤电联动”也不是市场化的做法。
另一方面,开放的物价又造成了过热。我国自1992年实行了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但由于“要素价格双轨制”以及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刚开启的城市化就导致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经济泡沫。
一句话,并轨难,难于上青天。
1993年国家实施钢铁产品价格并轨放开的改革方案,钢材价格双轨制退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进一步减少,93%的钢材价格均实行市场价。
1993年11月14日中央十四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十一条指出,深化价格改革主要任务是:在保特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竟争性商品和服务性的商品价格,调顺少数同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妥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
1993年底,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国家粮食订购实行“保量放价”保证一定数量的订购粮,但是价格放开的诀定,粮食价格随行就市,结束粮食价格双轨制运行。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外汇价格双轨制,建立起一个封闭的银行间外汇场内交易市场,且对外汇交易的诸多方面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
1994年5月国务院21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出台,进行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实现了成品油价格并轨,取消了价格双轨制。
然而,石油的双轨至今还在,只不过变成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的分割。
就连国务院虽三令五申强调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绝不放开的棉花市场,也出现了价格混乱的苗头,棉花流通领域中的混乱现象愈演愈烈,直至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棉花经营中严重的掺杂使假行为。
1997年7月1日,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决定调高航空运价,实行境内公布运价和折扣票价并轨,解决了价格双轨制的问题。
1998年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可以看成是把价格双轨制时期提价、增量等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方法推向极端:规定最低限价,确保农民面对的价格不会使其亏本售粮;承诺国家负责收购农民的一切余粮,使农民不用再面对粮食自由市场上的风险。
'16'引子
在经过了对个人是不是可以自由雇工经营企业的大讨论,熬过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对物价、观念乃至社会公序良俗的大震荡后,中国迎来了第一个自由经济大发展的时期。
当然,这个“自由经济”被划定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内,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最南边也是最大的特区――海南省。
可是,在见证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率和欢愉后,新中国的老百姓们也第一次品尝到了“泡沫”的苦果。
泡沫高峰时,这个总人口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三年中,房价增长超过4倍,其中大部分涨幅在一年内完成。
1993年,年轻的潘石屹以五斤桔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