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岁的孩子正在成长。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差点致罗马人于死命的汉尼跋。

    当汉尼跋9 岁时,他的父亲,迦太基著名的军事将领哈米尔卡就带他出征西班
牙,在连续不断的征战厮杀中,汉尼跋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公元前229 年,
哈米尔卡患病去世,临终前他没有忘记让他的儿子汉尼跋到柏尔摩洛克的神庙对神
起誓:不忘迦太基战败之耻,永远与罗马为敌。

    公元前221 年,统帅西班牙南部“新迦太基城”的汉尼跋的姐夫遇刺归天,由
25  岁的汉尼跋取而代之。

    汉尼跋一经取得军事权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自己的誓言,和罗马决一雌
雄。

    他故意挑起事端,以激怒罗马人,从而赢得战争的机会。兵强马壮的罗马自然
不能容忍他的无理,公元前218 年,迦太基与罗马的第二次大战拉开了帷幕。

    罗马兵分两路,一路挺进被迦太基人控制的西班牙,征讨汉尼跋,另一路进攻
“新迦太基城”,以切断迦太基的中心指挥系统。

    汉尼跋没有列阵迎战,而是率领六万大军北上,朝意大利领土扑去。他要把战
火引向罗马本土,使罗马军队首尾难顾,不战而退。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风险
的军事战略。

    汉尼跋率领的六万大军中,有步兵五万,骑兵一万,外有三十七头作战大象。
在汉尼跋的东讨西战中,战象是他对付敌人的一柄得意利剑。

    汉尼跋率领大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迅速向内陆迂回。此时的罗马人已明白了
汉尼跋的意图,急忙派重兵阻截,以打破汉尼跋战略计划。

    当罗马大军匆匆赶来时,汉尼跋却销声匿迹。罗马军队派出情报人员四处打探,
仍不见汉尼跋大军的影子。

    罗马人懵了。他们捶胸顿足地面对苍天叫喊:“汉尼跋,你在哪里?”汉尼跋
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峰之尖。

    此时的罗马人断然没有想到,汉尼跋居然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壮举,翻越整个阿
尔卑斯山。

    绵延千里的阿尔卑斯山,早已是冰封雪飘、鸟兽难容的季节。在险峻狭窄的山
道上,汉尼跋率大队人马顶风冒雪艰难前行。苍茫的雪野,雄峻的山峰,深不可测
的大峡谷,使这支大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他们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越过阿尔
卑斯山后,六万大军只剩四万,三十七头巨象也只有二十头。但惨重的代价没有使
这支大军沉沦颓丧,他们毕竟站在了意大利领土上,而且处在罗马军队的背后,胜
利的前景已向他们展现开来。

    汉尼跋率领大军尖刀一样直插罗马的心脏。罗马见这支恍若从天而降的神军从
背后猛扑过来,立即组织国内的军队进行抵抗。自小受到严格训练的汉尼跋,以杰
出的军事才能指挥部下将罗马军一次次击溃。汉尼跋抓住战机率大军在罗马国土上
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俱丧。直到公元前216 年8 月
3 日,罗马人才在暂短的喘息之后,得以在意大利南部阿费多斯河口的康尼平原上
摆下阵势,与汉尼跋作决定性的一战。

    罗马军联合各同盟诸侯的步兵八万人,另有骑兵六千余众。而汉尼跋此时只有
不足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从兵力上看,汉尼跋显然处于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没有
兵源的补给。

    两支大军摆开阵势,间距数公里,坦荡无垠的康尼大平原上,暖风徐动、野花
飘香,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碧绿的草蔓,火獾在草蔓中流星般四散,整个康尼平原越
发壮美秀丽。

    罗马大军的右翼由帕尔鲁斯指挥,中央正面军由前执政官凯朱奴斯指挥,左翼
则是法鲁将军指挥。其军阵布局为:

    左右两翼均为双层长横式阵形,每一层六排步兵。后列是中央军,由十二排步
兵组成。他们的阵法很明显,是以其两倍的优势兵力主攻汉尼跋的中央正面,为锐
形阵法。

    汉尼跋纵身马上,巡视罗马军的阵形,踌躇了很久。随后他猛地调转马头,大
声向部将下令:把中央正面部队迅速调整为梯形,突出于两翼,并成为一列横队展
开。

    汉尼跋所采取的阵形为“斜阵法”。在当时,这是兵法史上划时代的布阵方法。
在此之前希腊将军艾帕伦达斯曾用此阵法在乌克特拉大败常胜军斯巴达。自小接受
军事训练的汉尼跋自然通晓希腊时代的兵法。因此,他在这广阔的康尼平原上,作
出了惊人的杰出表演:

    他高喊着:“我指挥梯形正面!”同时把两翼的重装骑兵分别交给其弟和波米
卡尔指挥。

    当他挥舞战刀,策动中央军急速突出,而罗马军的中央正面也在向前运动时,
汉尼跋的左翼重装骑兵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罗马军的右翼撞来,并迅速向罗马中央
军背后包剿,瞬间已达罗马军左翼的背后。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由于汉尼跋的梯
形正面呈铁椎状插入罗马军正面,敌军两翼在他的骑兵包围中又来不及合击,结果
罗马军的中央被穿透,两翼被骑兵席卷扫荡,主脑失去指挥能力而陷入全面的混乱
之中。罗马大军当场阵亡七万人,剩下的一万全部被俘。

    这便是留传万世的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康尼之役”。汉尼跋为此在世界军事史
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总参谋长休利芬元帅所拟定的著名的“作战一号”计
划,便是继承汉尼跋的包围歼灭战术思想,在他的计划中,对法、俄两军的正面作
战,特别加强左翼的战斗力,和中央正面军呈夹击之势,致以全面包围,将敌人粉
碎。这个完全师法于“康尼之役”的战法,曾使法、俄两军大规模溃败。

    “康尼之役”,完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军阵阵法和战术的西方版本。

    东西方形成的这种共同的战略战术,让后人无法不为之感叹。

    然而,汉尼跋的好运随着“康尼之役”的结束而一去不复返了。罗马人决定采
取持久的拖延、牵制、消耗战术,把汉尼跋这头雄狮困死。同时让另一条战线上的
军队直接进攻西班牙,以迫使汉尼跋后撤。

    面对军队疲惫、劳累、补给不足的困难,汉尼跋心急如焚,这时,西班牙被罗
马另一条战线上的罗马军队攻陷,迦太基政府遭到巨大威胁,汉尼跋思前顾后,不
得不率军返回故国。尽管他的军队已迫近距罗马城只有八公里的地方。

    公元前202 年,也就是汉尼跋回到故国的第二年。年轻的罗马将领西庇阿率军
进入迦太基。汉尼跋立即组织军队在查玛地区同西庇阿军队进行了他有生以来规模
最大的决战,也是最后的一次决战。深秋的查玛战场,狂风怒吼,尘土飞扬,使这
片无水、无山、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越发显得悲壮凄凉。

    这是苍天向汉尼跋最先发出的不测的警告,可惜他没有察觉。

    威名赫赫的汉尼跋依然摆开了同康尼平原上相似的阵法。有所不同的是大军的
前方安置了80  头凶猛的战象。

    两军势力相当,步骑均为三万人。汉尼跋信心十足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军队,发
出了攻击的号令。交战开始了。

    此时的汉尼跋没有想到年轻的罗马军将领西庇阿,在彻底地研究了他的阵法之
后,又以惊人的才华拟订了使他惨败的神奇对策。80  头战象挟起了死神,以万钧
雷霆之势向罗马军队扑来。随之左翼的铁骑也驰入敌阵。

    罗马军队面对滚滚风雷,既不退却,也不避让,呆了似地在原地不动。

    战象铁骑狂奔着,离罗马军队越来越近,死神已在眼前直扑罗马军队。

    随着西庇阿发出的号令,罗马军队鼓声大震,号角齐鸣,声调怪异,震耳欲聋。
在奇声怪响中,罗马军阵闪现出一条条通路。

    凶猛的战象和铁骑受到这突起声响的惊吓,顿时乱了阵脚。有的停滞不前,有
的穿阵而过,有的则掉头冲向自己的军队。汉尼跋军阵一片大乱,无数步兵在战象
与铁骑的冲击、践踏下成为肉泥。

    西庇阿抓住战机,指挥中央正面部队迅速楔入汉尼跋的阵中,将中央军击溃后,
转身增援牵制汉尼跋两翼的部队。久经沙场,百战百胜的汉尼跋,再也无力指挥军
队反扑了,他遭到了平生最悲惨的大失败。三万军队除阵亡外,几乎全部被俘。

    初出茅庐的西庇阿第一次把声学应用于战争,一举击溃名将汉尼跋而留传青史。

    这次交战的结果是,迦太基无条件向罗马投降。并接受罗马人提出的一切条件
:没收军舰战象;剥夺交战权;放弃全部的海外领土,赔偿10000 斤黄金;派100 
名贵族子弟赴罗马当人质等等。于是,为期19  年的第二次腓尼基战争宣告结束。

    罗马彻底坐稳了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然而,胜利者的欲望总是会不断地膨
胀,这正是人类共同的天性。

    罗马人没有就此止步,随着罗马的悲剧英雄凯撒大帝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大军
又征服了高卢、发拉克斯、埃及和小亚西亚。稍后的屋大维大帝,继续率领罗马大
军开疆拓土。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秋风横扫残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罗马的版
图直至成为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抵直布罗陀海峡,北至英吉利,南到北非北岸,整
个地中海成为一个内湖才不再向外延伸拓展。

    婴儿最终成为巨人,“金色的罗马”达到了它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千古一帝震华夏当马其顿的铁骑踏上万里征程,罗马大军在地中海舞台上作出
色表演之时,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和天山、阴山、大青山区域的千里大漠上,同样是
刀光剑影,烽烟不断,厮杀连年。凄凄大漠深处,匈奴、东胡、月氏族,展开了争
夺区域霸主的拼杀。战马的鸣嘶伴着劲风吹起的狂沙烟尘,在箭雨刀光的浪涛中起
伏跌宕,滚滚前涌。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强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
雄主,同样为争夺霸权而拼杀搏击,逐鹿中原。黄色的土地上,到处大军云集、鼓
号震天,戈矛并举、刀剑迸击,车骑交错、战马嘶鸣。战争之频繁、规模之巨大、
兵车之众多,远非西方战场所能比。交战双方投入军队的数量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急
剧增多,几乎每一场交锋的人数,都有数十万之众;战争的方式也由车战、阵战的
直接对抗逐渐演变为以步、骑、弩兵为主的野战和赋予多种变化艺术的包围战。著
名的秦赵“长平之役”,两军从公元前262 年一直拼杀到公元前260 年,结果是赵
国40  万大军降卒被坑杀,秦国军队也伤亡过半。无数将士惨死沙场,流淌的热血
荡涤着中原。

    历史的动荡急需一位铁血人物站出来,用超人的智慧和强大的武力完成统一。
秦始皇正是顺应这历史潮流的发展挺身而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以
叱咤风云的盖世雄威,席卷天下荡平六国,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公元前237 年,秦始皇亲政并以他的机智与果敢粉碎了吕不韦和■■集团,稍
试锋芒后,便开始实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年,呈现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主张:一是吕不韦之后继
任丞相的李斯“先取韩”的战略,另一种是大思想家韩非“举赵、亡韩、臣楚魏、
亲齐燕”的战略。李斯的主张体现了先弱后强的作战方针,而韩非的主张则体现了
先强后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布署。

    李斯与韩非虽系同学,一旦发生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利害冲突时,相亲变为
相互残杀,便无法避免,这是人类天性中的弱点所决定的。既然冲突已经出现,残
杀也已成必然,李斯联合重臣姚贾先发制人,在秦始皇面前分析了韩非的战略方针
无非是“存韩”和“谋弱秦”。因为韩非是韩国的宗室贵族,人虽在秦,其心向韩,
故不让讨伐韩国而攻赵。不如极早杀掉以绝后患。秦始皇为李斯所言而动心,下令
将韩非关进监狱听候发落。

    既然冲突已经开始,就要制敌于死地,否则后患无穷。深知权术之道的李斯不
会放过这个契机,他以毒药将韩非致死而取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

    韩非既死,李斯又倍受秦始皇宠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战争的形势和六国
的格局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没有正确的估计,缺乏战略头脑和眼光,
此时的秦始皇可能就要按照李斯的作战方针行动了。

    然而,秦始皇没有行动。他开始以自己的宏才大略正确估计和判别敌我双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