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庄周自以为聪明,其实愚蠢;自以为无欲,其实自私。他保护花而不保
护人,不保护天天为他服务的人。他把世界看得很空,落到自己身上就不行
了。他的言行不完全一致,讽刺得很好。我反对崇拜任何人,赞成理智地认
识人。庄周也是凡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个剧本没有简单地丑化庄周。他还
扇坟让别家的寡妇再嫁,这样写很好。田氏可以说是无缘无故地,也可以说
是有缘有故地尊敬庄周。其实她又知道多少?尊敬不是爱情。田氏劈棺内心
很矛盾,几次举起斧头又放下。她真的劈开棺也不好,无论什么道德观念都
会觉得她狠心,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要不劈又不行,活生生的王孙要疼死,
她不想救心爱的人也不可信。现在劈了一下,自己就晕倒了,这样处理好,
说明田氏很有感情,很痛苦,很不忍心。老戏中没有真王孙,现在有了真王
孙,也很不错。田氏爱上王孙很自然,很纯洁;真假王孙把问题表现得更好,
戏也更有看头。川剧很讲究文学性,雅而不晦涩。这个戏保持了川剧注重文
学性的好传统。
(据《戏剧电影报》1987年
49期、《成都晚报》1987年
12月
9日版整理)
(《剧本》1988年第
4期)
我看《火神与秋女》
最近我看了一出戏,戏的名字是《火神与秋女》。这出话剧是在青艺的
排演厅改成的小剧场演出的。这个小剧场虽然和国外的一些小剧场比,还显
得简陋,但是它的新鲜的与亲切的气氛却是我一进门就感觉到了。我一直赞
成话剧在小剧场的演出,也有人把它称作试验性演出。我想这是条路子,一
条引人入胜的小径,可以使话剧艺术一步步地深入人心。现在的《火神与秋
女》正是在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看了这出话剧,我十分高兴。整个演出充满了幽默感与人情味,令人欢
乐。同时又带来一丝忧伤,一些思索,我想这是一种真正的喜剧格调,是在
今天的中国话剧舞台上较为缺少的。《火神与秋女》的喜剧调子来自于人物,
来自于他们的思想、行动和语言,说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真正做到
却不容易。中国也有喜剧,可有一些却是生硬的喜剧,很像是用一只大粗手
去搔你怕痒的地方,你没有办法,不得不笑,心里却感到很难受。《火神与
秋女》之中的一些场面却完全不是这样。剧中的人物正在激动着,在流眼泪,
甚至是痛苦万状,而观众却不由得大笑起来。我一直觉得喜剧是非常难写的,
因此看到这样一出洋溢着喜剧气氛的话剧,我感到格外高兴。
我和剧作者苏雷很早就认识,他是位年轻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甚至还
是个孩子,一位少年吧。我看他粗粗壮壮,但似也懵懵懂懂。没想到多少年
后,他写了话剧,还听说他的其他戏在上海和许多地方上演,这也是我感到
高兴的另一个原因。
我老了,但是每看到年轻的人出现在话剧舞台上,我就感觉这里也代表
着我的一份,我对话剧事业的感情。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演出的《火神与秋女》效果很好,导演的构思
很好,演员的表演也很好,就是说在这出戏里,所有的创作人员的心灵击撞
在一处,爆出火花。使得这个演出焕发了活泼的生命力和光彩。这样和谐的
创作是一种幸福。我已经很久没有尝到这种幸福的滋味了。我羡慕他们,然
而我更希望现在有能力的话剧工作者们要珍惜这幸福,因为它不光是属于每
个人自己,它也会指引人们创造出真正的美好的艺术。
我相信话剧的舞台,它不会辜负人的劳动。
(原载《人民日报》1988年
5月
17日)
演课本剧好
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编成的戏剧,供学生演
出。
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
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
演课本剧,会听见课室里欢快的笑声,会丰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我反
对“读死书”,就是,读了书却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也反对“死读书”,学
生对读书毫无兴趣,却因种种压力,抱书死读,为分数而读,为恐惧斥责而
读,以至为爱面子而读。
读书要尽量求理解,要尝到读书的乐趣。
写课本剧是由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吴亚芬、王雨玉和韩新光三位教师首创
的课文教书方法。学生演课本剧,获得观众的赞赏,台上台下都高兴。中学
生张贺同学说:“高兴之余,我也反思;物理、化学都有实验可做,新鲜有
趣,为什么语文却只能抠书本呢?”他主张“应该探索新的途径,激发学习
兴趣和热情”。
演课本剧就是新途径。
我在中学时,是常演戏的,觉得很有益处。我希望参加演戏的学生们,
日后可以成为我的同行,至少,可以成为欣赏好戏的好观众。有了无数文化
修养高的观众,戏剧的前途就会大有希望。
(此文为即将出版的《中学课本剧》一书序言)
(原载《天津日报》1989年
4月
3日)
大力繁荣小剧场戏剧生
各位朋友、各位代表:
大家好!
首先,我向外国戏剧界的朋友,海外戏剧界的朋友致意,欢迎大家前来
参加这个小剧场戏剧的盛大节日。
我要特别向各个参演的剧组的朋友们致意,在话剧这么困难的条件下,
大家带来这么多好戏前来展演,这是我格外感到高兴的、鼓舞的。
我也要向主办的单位致意,组织这么一次大规模的戏剧活动,是很辛苦
的,是为戏剧界做了一件具有意义的大好事。
我要向赞助这次活动的企业家表示致谢,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
支持戏剧的事业。
我是很赞成搞小剧场戏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就是从参加小剧场戏
剧活动走向戏剧创作的,历来的小剧场戏剧运动,都是生气勃勃的,充满着
创造精神。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在当前大剧场戏剧不景气的情况下,
把小剧场戏剧发展起来,倡导推动一番,是很及时,很必要的,它是提高发
展话剧艺术,培养观众、争取观众的一个好办法。
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搞小剧场戏剧,不要有许多框框,西方的经验可
以参照,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路子,多种多
样的办法,多种多样的探索。可以搞专门的艺术实验,也可以尝试搞商业性
的演出;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恐怕目前更重要的是能够摸索既
获得社会效益又得到经济效益的路子。我还是当年那个主张,要让观众心甘
情愿地掏钱买票走进剧场来,但是,又必须让观众从中得到启迪,得到艺术
享受。因此,我希望小剧场戏剧,一定要坚持高水平的演出,要拿好剧本来,
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观众。
最后,让我祝愿外国的朋友们、海外的朋友们在北京生活得愉快!祝愿
大会获得成功!
谢谢大家。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九日
生
说我只“突出了现象”,而忘了应该突出的“现实”,所以印象模糊,读完了之后,还有些茫然。透过
“现象”,写明“现实”,本来是很难的事。我十分明白所指“现实”究竟怎么讲?依扎的揣测,那“现
实”也许可以用“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点出。因为这戏里一切现象,都归根于这句话。如若说到“现
实”是指造成这本戏的根本原因,那么,造成《日出》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果若能由一个剧作者找出来,
说出究竟,那未免视一个写戏的人的本领太高了。固然这样的戏,有时可以道出造成剧本所写的现象的原
因,但有时在各种实际箝制下,也只能描摹由于某种原因发展下来的“现象”。果若读完了《日出》,有
人肯愤然地疑问一下为什么有许多人要过这种“鬼”似的生活呢?难道这世界必须这样维持下去么?什么
原因,造成这不公平的禽兽世界?是不是这局面应该改造?或者根本推翻呢?如果真地有人肯这样问两
次,那已经是超过了一个作者的奢望了。
《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序
由是之请了许多专家朋友,研究多日,写出的《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即将付梓,约我为之写序,这是我喜欢的事。但我年迈多病,又不允许我把
这部著作通读一遍,因此,我只能谈点感想。
四十多年前,当我和起扬、菊隐、山尊一起讨论创办北京人艺的方针、
目标时,就希望把她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也希望
通过演出我们自己的剧目,逐步形成剧院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说要形成具有
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演剧学派吧!
四十多年过去了,风风雨雨,道路坎坷,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
艺术家的奋斗之中,不但演出了一批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剧目,磨砺出北京人
艺的演剧风格,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形成了北京人艺宝贵的
艺术传统,也可以说自成一家自成一派了,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创立,焦
菊隐总导演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
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的艺术实践历史,也都有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个历史
并非是过眼烟云,它昭示着现在和未来,我们既不能躺在历史上,但也不可
能割断历史而求发展。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都逐渐告别了舞台,大批的
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要保持北京人艺已经达到的艺术水准,并向新的境界攀
登,一方面要提供老艺术家把自己经验传留下来,一方面也更需要年轻的艺
术家继承和发展北京人艺的优良的艺术传统。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
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不论是怎样的社会条件,要办出高水平的剧院,就要
有高尚的艺术精神。
一个剧院,要重视剧目建设,人才建设,但也要重视理论建设,焦菊隐
是很重视理论建设的。他不但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导演,而且是一位学者。正
确的理论,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把定方向,少走弯路,更可以使我们于浮
躁多变的时潮中具有艺术卓识。
这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探讨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成因、经验
和成就,并努力上升为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
而是一个开始,无论北京人艺还是北京人艺的朋友,大家一起来总结北京人
艺的经验教训,这不仅对北京人艺有益,我想对其他剧院也有参考价值。
一九九五年二月
文艺论谭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五年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
这次大会中,来自各地的朋友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经验与成绩
的工作者。有的在农村与部队里进行多年的斗争,有的为争取民主在蒋管区
从事文艺活动。在深入工农群众的生活中,多少文艺的先进,经过艰苦的改
造过程,已经掌握住了群众的观点;有些人,限于客观事实,还不能获得这
正确的立场。工作区域各自不同,各人的业务也不一样。大家都各有所长,
也可能各有所短。但是我们都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与能力。
我们是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与新民主主义旗帜之下团结起来的。这是我们
的原则。
今后的文艺批评与文艺活动必须根据这个原则发展。我们要努力学习毛
泽东思想,研究、认识新民主主义与今后文艺路线的关系,从思想上改造自
己,根据原则发挥文艺的力量,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化建设服务·这
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解答的课题。
然而首先却是团结,自然我们必须在群众生活中得到教育,但作为开始,
更需要在这次全国文艺干部的大会里获得初步的团结。团结需要大家互相了
解,互相认识彼此在思想上与业务上的短长。
由于各人的历史、环境与经验的不同,大家对于如何致力于新民主主义
阶段的群众文艺的作法可能有些歧异。我们只要避开本位主义与经验主义的
作风,了解客观情况而不隔断历史,便会明白思想的进步,在今日的我们可
能是程度上的差别。参差的观点只要不违背原则,不停留于眼前的阶段,将
会充实丰富文学艺术的检讨与发展,是有益于普及与提高为工农兵服务的文
学艺术的。
严肃而深入地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一面是诲人不倦,一面是学而不厌。
时时刻刻检查自己,勉励别人,来保证全体